胡耀邦民族工作思路的当代价值

2010-08-15 00:45李思学
党史文苑 2010年10期
关键词: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胡耀邦

李思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9)

胡耀邦民族工作思路的当代价值

李思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基本国情。如何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进步,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胡耀邦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落实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自治权利,高度重视各民族的团结,深刻论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的若干合理化建议,为新时期我国的民族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胡耀邦关于民族工作的思路,对当前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胡耀邦 中国共产党 民族自治 民族团结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胡耀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党建思想研究、平反冤假错案研究、人格风范研究,而对于胡耀邦的经济思想、外交思想、统一战线思想、民主革命时期思想以及所犯错误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尚显不够。故本文试从统一战线的一个层面——民族问题,来研究胡耀邦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族工作的历史贡献,以从中汲取政治营养,促进当前民族关系的进步与和谐。

一、胡耀邦与我国的民族工作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酝酿于20世纪前期,广泛推行于20世纪中期,后经过“文化大革命”的践踏,几乎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启全局的拨乱反正工作,开始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胡耀邦,和邓小平共同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1]P67(1980 年 4 月,中共中央在批转《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指出:“各民族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间的关系”,[2]P93同年7月15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修改时加上“基本上”三字),这为新时期的民族关系定了基调。在此基础上,胡耀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的策略、原则和方法,对恢复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民族自治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特征

作为政治体系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三个最根本的特征:一是少数民族组成了自治机关;二是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职务由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成员担任;三是自治机关拥有特殊的权利——自治权。[3]P138胡耀邦抓住民族区域自治这三个根本特征,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少数民族自治的思想。

1.政治上,充分行使民族自治权利,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干部政策。首先,胡耀邦从辩证法的角度深刻剖析了民族自治与国家统一领导的关系。他认为,民族自治与统一领导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共性离不开个性,“自治与自主权是密切结合的。这就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这就是辩证法。没有充分的民族自治权,就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4]P113反过来说,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不能取消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权。要在统一的领导下,实行充分的、独立的自治权”,[5]P114他认为,国家的统一领导是民族自治的前提,民族自治首先要服从统一,自治是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他从哲学的角度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阐明了民族自治与统一领导的内在联系,使各少数民族对地方自治有了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其次,在统一认识后,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使民族地区享有充分的自治权,胡耀邦认为,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指示。“凡不符合西藏情况的可以不执行或者变通执行,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可以不执行。”[6]P114第二,根据地区特点制定法规和条列,保护民族的自治权和民族的特殊利益。第三,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让少数民族干部多挑担子。党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建国以来,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能干的、能联系群众的藏族干部。所以,他要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就是大批藏族干部已经成长起来了;新问题,就是让他们多挑担子。”[7]P117胡耀邦的这些论述,为民族地区实现自治权利指明了方向,对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经济上,结合民族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第一,因地制宜,搞活经济。西藏地区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自然条件好,资源丰富。胡耀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单单搞农业没有出路”,他要求搞多种经营,搞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搞手工业,副业等,“农民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不要干涉”。[8]P115第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援助。国家每年下拨大量的援藏经费,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经费?胡耀邦要求自治区党委“要认真讨论,要精打细算,统筹兼顾,要用得恰当,主要是用在‘一个发展,两个提高’上,也就是首先要搞好生产,发展西藏的经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西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9]P115第三,休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胡耀邦善于体察劳动人民的疾苦,心里时刻装着贫苦农民。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几乎走遍全国各地,深入群众,实地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根据西藏地区落后的情况,提出“要大大减轻群众的负担。要确定在几年之内免除西藏人民的征购任务。……取消一切形式的摊派任务。免去一切额外的、无偿的摊派任务。”[10]P114虽然这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西藏地区落后的面貌,但对减轻人民的负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胡耀邦深深地知道自己是一个共产党人,深刻地理解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一个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神圣职责。

3.文化上,发展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事业。文化,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西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世界文明的古文化,有很好的佛教经学,有优美的音乐、舞蹈,还有藏医、藏戏等。即使是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却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和发展。因此,胡耀邦提出:“任何忽视和削弱西藏文化的思想都是错误的。对西藏的文化要好好继承和发扬。”[11]P116-117文物,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发展史上人类智慧的结晶,他要求要认真保护、整理和研究。同时,胡耀邦重视西藏的教育事业,提出“要考虑西藏的特点,办大学、中学和小学教育”。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见证。所以,胡耀邦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使文化能够根据民族的特点,体现民族的特色,从而实现民族自治的文化。

胡耀邦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系统精辟地阐述了民族自治的思想。他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建立在实地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而又深刻,所以就避免了论述中的泛泛而谈和空洞无力的现象。这与胡耀邦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和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这些论述对少数民族地区走向民族自治之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

(二)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走向胜利的主要标志

我们党历来把团结看成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团结与否,历来是我们事业成败兴衰的主要标志。1983年5月,胡耀邦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干部会,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地区的民族工作予以高度评价的同时提出要“加强团结,乘胜前进”。他着重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如何加强民族团结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深刻的论述,这对党和国家民族事业的发展,对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民族团结,兴党兴国。胡耀邦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当党、国家、民族团结时,就兴旺发达,当党、国家、民族不团结时,就停滞衰退。 ”[12]P320这一结论绝不是危言耸听,他以林彪、“四人帮”破坏我们党和人民的团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一血的教训,来提高我们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他还认为,是否注意党和民族的团结,是考察一个人有无觉悟、有无水平、有无党性的重要标志。一个人要有觉悟,有党性,就必须注意党和民族的团结,“谁要损害这个团结,谁就要在政治上犯大错误。”[13]P320他对党的民族干部也提出明确要求,“不管哪个民族的干部,都要带头把民族关系搞好。哪一个干部没有搞好民族关系,就不能说是好干部;哪一个干部注意搞好民族关系,注意搞好民族团结,就是好干部。 ”[14]P320-321维护民族团结,对个人、党和国家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都是光荣的使命,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加强民族团结,注重讲求方法。民族团结,至关重要。如何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突出问题。胡耀邦从他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多次访谈,对民族地区的实地考察,[15]P162对民族关系的深度把握,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加强民族团结的六条方法:(1)首先要看人家的长处,要了解人家的长处和优点。一个班子要团结,民族之间要团结,首先要看人家的长处和优点。(2)遇到问题要共同商量,开诚布公地商量。(3)对方有困难,要积极支援。(4)有缺点,要诚心帮助,提倡相互之间多谈心,多交换意见,不要动不动上纲。(5)对缺点、错误,要通过谈心加以劝阻,不听,就批评,要严肃对待。(6)为了团结,为了大局,为了党的事业,要有甘愿吃亏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责任。[16]P321他总结的这六条方法,是源于他对民族问题高屋建瓴的认识。他认为,我们的民族关系“应该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应该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基于这点,他要求要看到人家的“长处和优点”,要“共同商量”,要相互支援,诚心帮助,要有“吃亏的精神”等,这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重大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宏大气魄。

民族团结,关系到全局的成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注重讲究策略方法。只有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灵活运用策略与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才能加强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胡耀邦立足全局,对这两方面所做的卓有远见的论述,对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尤其是对当时亟需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胡耀邦民族工作思路的当代价值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使我们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民族问题还是存在的: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一有条件还会表现出来;在具体权益方面,尤其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再加上各民族由于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了解不够,地区、城乡、民间之间人员流动过快,误会、纠纷不时出现,以及由于有些人法制观念淡薄、执行政策片面偏颇等原因,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等等。[17]P3-4所以,基于这些事实,借鉴胡耀邦提出的民族工作思路,这对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民族自治,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落实。“目前,我们已建立一百五十五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五个自治区,三十个自治州,一百二十个自治县。此外,还建立了一千一百七十三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18]P5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民族自治机关,这是建国以来我们民族工作的主要成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我们的民族工作是否已经做得尽善尽美?我们的国家机关各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有关决议、决定、命令时,是否做到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呢?我认为,这些方面,我们恐怕做得还不够。胡耀邦提出的民族工作思路,在今天看来仍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首先,胡耀邦指出“搞主观主义,爱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做法是错误的。……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行使自治区的自主权利”,[19]P113-114这要求我们做民族工作时,政策、决策必须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切忌从主观愿望出发,同时要求地方干部既要接受统一领导,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体现民族地区自主和自治。其次,他提出让大批培养起来的民族干部多挑担子,这从民族干部资源、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保障了民族自治权的实施。再次,他要求民族地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法规和条例,保护民族的自治权和民族的特殊权益”,[20]P114这包涵了胡耀邦的民主法制思想,它从制度层面和法制层面上确保了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加快了民族区域自治迈向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步伐,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向依法治国的进程。胡耀邦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提出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若干具体可行的办法,时至今日,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绝不是一句口号,也绝不是形同虚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民族区域自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深化和落实。

2.民族团结,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的成败兴衰,这不是夸大其词,也绝没有危言耸听。胡耀邦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可谓是入木三分,党、国家、民族团结一致,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就会停滞倒退。这样警示性的语言,尤其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更应该引起我们对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居安思危,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遥相呼应,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2008年3月拉萨发生的“3·14”事件,2009 年 7 月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事件固然是达赖集团、“世维会”等境外反动势力联合国内的民族分裂势力企图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分裂的阴谋活动,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仍存在着薄弱的地方和环节,以至于给分裂势力以可乘之机。因此,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使各民族紧紧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充分发挥民族合力的作用,形成反分裂的铜墙铁壁,这才能有效抵御国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才能提高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才有利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所以,在中国走向大国崛起的今天,民族团结,只能加强,而不能放松,只能巩固,而不能削弱。

胡耀邦立足于我国民族的实际,在对民族关系深度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落实民族自治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卓见,初步形成了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正确思路,打开了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今天,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民族工作成绩卓著,民族事业顺利推进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民族关系日益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因此,借鉴胡耀邦民族工作的思路,对完善民族自治制度,增加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国家向心力,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4][5][6][7][8][9][10][11][12][13][14][16][19][20]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11.

[3]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

[15]田国良,孙大勋.胡耀邦传[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6.

[17][18]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J].民族问题研究,2009(3).

李思学(1984—),男,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胡耀邦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发展型自治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湖北五峰:民族区域自治30年实现『三级跳』
民族自治地区关工委工作诹议
胡耀邦夜宿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