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2010-08-15 00:45熊秋建
党史文苑 2010年10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科学

熊秋建 李 川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战略机遇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一以贯之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们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风险和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新时期经济社会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打牢马克思主义主心骨的时代诉求和必然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P16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

一、以大众语言为载体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是在理论宣传的话语体系上做到朴实化。有人用 “现代化”和“国际化”概括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分配方式多样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也同样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日趋多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其中的原因与长期以来我们理论宣传工作的通俗化做得还不够是分不开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要实现理论的大众化,理论宣传的话语体系朴实化是前提,也就是要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真正实现马克主义真理进入千家万户的生动局面。《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等《百家讲坛》节目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只要换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就能给历史性的、经典性的、科学性的东西注入无限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应充分考虑宣传对象的文化程度、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不能搞上下一个提纲、一种语气,应结合人民生活工作实际,区分宣传对象层次,做好理论问题具体化工作,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二是在理论素材的来源上做到贴近群众。实现理论大众化必须解决人民群众对于理论关注热情不高的问题。如何来启发普通群众对于理论的关注热情?最基本的热情应是来源于需要。美国著名社会心里学家马斯洛,对于人的需要划分了五个层次,排在首位的就是生存需要,即人的衣、食、住、行、医疗等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讲,要提高群众对于理论的关注热情,应在宣传的理论素材上努力做到取之于民、贴近群众。应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素材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和方向,关注群众的需要和诉求,解答大众的思想困惑和疑虑,把宣传的立足点放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上。应善于从人民大众的普通生活中抽象和归纳,整理出逻辑性强、生活气息浓厚而又具有科学真理性的理论宣传材料,以增强理论的亲和力。

三是在理论宣传的对象上做到普及广泛。实现理论大众化应不断拓宽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尽可能使科学理论能够普及到每一个群体、每一个百姓。注重发挥各级组织功能拓展宣传覆盖。牢牢把握好党政机关、工厂企业、民间组织等传统领域,坚决杜绝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不良学习风气,使理论学习真正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重视发挥社区支部、街道组织等基层组织的交流、引导功能,有效利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思想阵地,通过真正实现纵横交错的渗透学习,达到理论宣传的普及广泛。

二、以大众需要为目标践行马克思主义

首先,在思想上树立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的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源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归纳和社会实践的指导。《决定》强调,“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目的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执政能力,则必先融入科学理论的工作指导意识。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各级机关在指导下级和基层开展工作时,应遵循科学规律,率先垂范,做好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的榜样。要善于在重大工作、复杂工程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运用好各种机制抓好意识培养。在干部任用机制上,要增加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决策的考评分量,真正培养选拔出一批具有科学理论思维、善于把握规律的领导干部。要综合运用奖惩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中逐渐形成真信真学真用的良好风气。

其次,在工作中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辩证规律。服务大众需要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就是“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就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性作用,最大化地服务于人们群众的现实需要。在此过程中,根据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反馈进而拓展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内容和方式,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2]P286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据历史发展和社会演进的规律抽象出来的科学真理。理论上的学习首先是感知的过程,没有实践检验和反馈的理论,我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刻或全面的。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和服务满意不满意,民生好坏、民权有无、民心安否正是实践检验的标尺。因此,从工作部署开始,就应坚持理论的科学性指导。在决策制定之前,尽可能广泛征求意见,了解民意,必要时举行听证会;应着眼长远发展和后续发展,对于实施运行过程中的情况应有所遇见,努力发挥集体智慧,力求工作决策科学化。加强决策实施运行中的监控和调整。切忌抓工作虎头蛇尾,脱离实际。只有群众对于党和政府的工作满意了,理论才有大众化的基础,人们的认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第三,在工作态度和作风上坚持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马克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我国国情复杂,民族众多,东、中、西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各异,国家实施东部引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有区分、有层次的战略布局。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理论如果不能结合实际,工作如果不能求真务实,就会使我们陷入失败和倒退的境地。只有坚持求真务实,各项工作切实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人民需要,才能做好工作,取得实效。搞形式主义、垒“花架子”的做法只会空耗社会资源,甚至削弱党和政府的形象,歪曲和弱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实践性。

三、以大众实践为推手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陈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的主观能动性,从广大人民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使理论融入人民的主流意识,得到人民的价值认同,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教育和引导大众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验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理论萌生于欧洲人民在思考社会变迁、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经济规律的理论抽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依据变化中的世情、国情、党情总结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并没有与生活脱节。相反,而是紧密地联系实际,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就个人或群体而言,科学理论对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其工作思维、生活思维的形成也是紧密关联。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思想对于 “又好又快”、全面持续可协调、统筹兼顾等等方面的科学阐述,对普通大众的工作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培养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情感,首先就要让人民群众解开“理论与我无关”这个思想“疙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教育人民大众学习、理解、掌握理论。引导人民群众用理论谋划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切实将理论引入大众的生活工作中,倡导和营造广大人民群众学理论、用理论的良好风气。

2.引导人民群众关注、参与、监督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运行。应努力培养和增强人民群众关注党中央政策理论方针的热情。学习理论不只是宣讲教材,集中组织。对于普通群众来讲,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读书看报、上网“冲浪”、电视媒体,茶余饭后、工作间隙、街道邻里交流了解当前时事政策规定,正是我们最应引导和利用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形式。应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和认识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科学性。要努力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化建设,不断完善政策规定的反馈机制。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忌遮遮掩掩,应积极正面应对,澄清误会,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促使人民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应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政策方针制定和实施过程监督的渠道。随着人民群众关注政治、参与政治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在迅速形成,并已经自发形成了一种百姓与政府之间交流反馈的民间机制,如网络舆论的形成等。对于官方的机制渠道,我们的工作还很欠缺,还需不断地建立和健全。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王伟光,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 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科学拔牙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