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性:高校和谐德育构建的内核

2010-08-15 00:45刘小华许冬玲
党史文苑 2010年10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人文德育

刘小华 许冬玲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6)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其道德素质,决定着整个高校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决定着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近些年来,高校德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体现德育的 “和谐”精神,如何积极发挥德育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道德力量,如何探求构建人本性德育的途径,应当是当今德育工作者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德育应是全面发展的、和谐的德育

高校德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关系整个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德育应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终极目标也是要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又是我党奋斗的终极目的。其次,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才,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2]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是现代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寄希望于青年一代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在《论教育》中强调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他还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故现代教育应当是培养品德、智力、体力、审美、心理和潜能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那么,作为教育特殊表现形式的德育自身必须是和谐的。什么是和谐德育呢?和谐德育是对教育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它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4]和谐德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革新,它要求德育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与高校传统德育相比,和谐德育最鲜活的特点就是强调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一切德育工作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和谐德育内涵主要有:在主体观上,和谐德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深入到心理层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学生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在价值取向上,不仅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避德育的工具化、功利化表现,还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健全的人格;在德育目标上,拓展德育新视阈,形成和谐德育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参加德育实践体验,培养有道德自律的人,而非停留在他律阶段。由此可见,和谐德育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绝非片面注重学生智力的培育和挖掘。

二、“以人为本”是高校和谐德育的终极目标

在当前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德育目标的 “假、大、空”;德育方法的 “陈旧、单一和粗暴”;德育内容空泛,片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最基本的人伦道德被弱化。这些直接导致当前德育很难贴近学生实际,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和人本性。基于此,高校德育建设务必立足于人、立足于活生生的大学生的生活现实来思考人与价值的关系,把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高校德育建设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1.“以人为本”是高校和谐德育的第一要义。传统高校德育过分强调思想品德内容的灌输,无视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内心认同;传统的德育片面强调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漠视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有的学生平时遵纪守法,堪称文明模范,但我们是否考虑过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呢?造成这种弊病的缘由就是:传统德育缺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生活的幸福,即缺乏从学生的主体性上考虑德育问题。缺乏对个体的深入关怀值得我们深刻反思,“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5]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只要没有“违规”言论就行。其实,这远远不够,当今高校和谐德育建设要转向关注高校的主体即大学生“独立个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和谐德育要始终以大学生为本,充分尊重、确定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注重从大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按照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式,充分发展他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质量,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让学生生活得有价值、有尊严。这不仅是高校德育的一个新内容,也是人本性德育观的核心体现。

2.人本性是和谐德育的时代诉求。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人类进入现代性的社会中,不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奋斗目标,社会发展应当体现为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必须秉承正确的育人理念,和谐与人,育和谐人,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走出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误区。[6]目前,高校德育建构中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源于对大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忽视,师生之间缺乏平等互动、相互尊重。因此,德育建设强烈诉求人本性,重视人的价值,凸显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故高校应顺应时代强烈要求,更新德育理念,视学生为德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生力军作用,提高自主德育能力,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德育的良好习惯,形成顺应时代需求和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

3.人文关怀是高校和谐德育的“动力源”。高校和谐德育的构建,须大力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为德育的和谐归根结蒂是人的和谐,构建和谐德育的核心要始终“以人为本”。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构建和谐德育的主力军,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之中、还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都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将大学生视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自身价值,包容个性差异,求同存异。在德育建设中,倾注人文关怀可以最大限度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师生合力,激发校园活力,为和谐德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道德力量;与此同时,人文关怀还可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从而大大增强高校德育建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高校和谐德育建设的“动力源”。

三、德育人本性的路径选择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客观上要求德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优化“人本性”德育环境,激发校园活力,更好地整合德育资源,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1.转变德育理念,改革德育模式。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造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不是制造高档器材。因此,德育工作要转变观念,始终把对人的关怀放在第一位,发挥它的“导向”、“激励”、“调节”、“转化”等功能作用。 为此,革新观念是高校德育义不容辞的工作。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过:大家都知道品德发展是所有学校工作的目标,而其困难之处却在于观念的执行。德育中到底应该给予个体何种关注程度,如何让这种关注真正落实到解决问题的实处?答案就是:德育教育要更新观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德育方法,注重人文关怀。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不断转变德育观,牢牢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师德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其高尚道德品格。与之同时,教师还要改进德育方法,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方式,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都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学生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注重“人文关怀”的德育教育全新理论,必将彻底消除人们对德育工作的固有偏见和认识误区,从而发挥德育工作应有的功能价值。

2.创设“人本性”的德育氛围。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有莫大的影响。在高校和谐德育建构中,务必重视德育氛围对学生的教育激励功能。要大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从心理层面理解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支撑系统;生活是道德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高校要着力改变文本式的德育教育,建构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 “回归生活实践”,走向生命形态,让生活成为一本鲜活的、立体的教科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弘扬道德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学会甄别善恶美丑,形成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的和谐融洽氛围。与此同时,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发展,凸显人文关怀,把德育对象 “人化”,而非简单的 “物化”,容许学生凭借自己的体验来理解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并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使之与学生的行为产生和谐共振效应。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人本性德育的实效性。师生关系是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它是师生在教育实践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父母般的爱,用教师的真心换取学生的爱心。为此,德育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状况,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做好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尤其要切切实实关爱大学生中的两类弱势群体——大学生贫困群体和大学生心理障碍群体,努力使大学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发展机遇,增强德育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同性,有助于学生对教师传授的道德规范产生兴趣,从而消除逆反心理,催生信任效应,认同教师对他们实施的德育,赢得学生的信耐与尊重,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德育效果。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师生关系被简单化为主客体关系,即权威和服从的关系,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德育容易偏重道德观念的认知,忽视道德内化,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知德却不行德,有教育却无教养。[7]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德育实践,激发内在动力,内化道德意志和信念,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德育,从而大大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4.加强人文知识教育,用和谐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有益于青年人陶冶高尚情操,锤炼崇高人格,净化精神世界。因此,高校德育要大力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其人文素养,倡导人文精神。与之同时,将人文教育置于健康活泼的德育实践活动全程,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人文精神的内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铸造健康人格。其次,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德育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总结高尚的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和谐身心素质。再次,加强文化建设,还可以营造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自主人格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形成人人讲奉献、个个讲诚信的良好道德氛围。

在改革开放、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德育的人本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强烈要求,它不仅是德育的观念,也是德育内容的意蕴。基于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务必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 “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德育构建的切入点,让关爱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成为高校和谐德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成为高校德育建设的“内核”。 ○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1972:273.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

[3]爱因斯坦.论教育,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许良英,赵中立等编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69.

[4]詹万生.和谐德育论[N].光明日报,2006-03-22(6).

[5]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7.

[6]徐丽曼.和谐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思考[J].消费导刊,2008(8):156.

[7]胡志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德育的实效性[J].教育探索,2008(9):114.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人文德育
人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