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高度思考党的建设科学化

2010-08-15 00:43李新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领导文萃 2010年14期
关键词:执政党科学化经验

□李新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从战略高度思考党的建设科学化

□李新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什么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现在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大致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规律论,就是要求党的建设符合规律,其本质是一个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二是状态论,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指党的建设的目标状态、理想状态、预期状态,而不是一个实现了的状态,是一个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三是原则论,把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这三条基本要求作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纵观上述,我们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党在科学理论、科学制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适应时代、环境、任务等情况变化的需要,不断创新执政理念、调整自身结构、完善功能机制、改进活动方式,从而使党的自身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永葆生机活力的实践过程。当然,这种认识还必须随着党的建设实践不断深化而得以提升。

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切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努力实现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即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方位和自身建设等三个层面来思考党的建设科学化。

首先,从党的历史经验来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经验和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我们党是在不断思考经验教训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民主与科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倾向,首次提出了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著名论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又针对党的建设中出现的一些薄弱环节,着重从某个层面提出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等重要论断。与此同时,全党各级组织也积极探索党建工作发展规律,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第一次从执政党的视角,在认真总结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由此得知,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党的建设经验是紧密相联的。党的自身建设经验和执政经验就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不断总结党的自身建设经验和执政经验就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路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地总结党执政以来取得的六条基本经验,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主动适应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把实现党的执政使命、让人民满意作为核心价值,以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主线,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就能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其次,从党的历史方位来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历史方位变化的迫切需要。

纵观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发展历史,党的建设科学化也源于党对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什么时候对党的历史方位判断准确,什么时候就能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反之亦然。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从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两个方面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对党所处的社会历史方位再次作了更全面表述,即“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三个历史性转变,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开始向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执政党转变;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开始向对外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转变。我们党在这伟大而复杂的历史性转变中,一方面实现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和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另一方面使得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不论是经受各种严峻考验,还是不断破解党自身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都迫切需要切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第三,从党的自身建设来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自身建设新格局的内在要求。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组织、制度、作风和反腐倡廉等五大建设的新格局。贯彻落实党的建设“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新格局,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以科学制度作保障、以科学方法来推进。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路径。实践证明,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通过党的自身建设来体

现,把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党的自身建设各个方面。具体地说,一是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实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和发展,都是同加强学习紧密相连的。党的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当前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一个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就是实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任务。二是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发挥党员和执政骨干的作用,实现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党员队伍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用统筹共建的办法引导党建要素的流动等新要求。党员干部是党执政的骨干。党员干部的能力强不强、素质高不高,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形象。要不断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三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内容。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一定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

种实现形式,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一定要坚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一定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四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标准。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一定要以坚强的党性保障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遵守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保持思想道德修养上的党性、人民性和先进性的高度统一,为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执政使命的实现而不懈奋斗。五是要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实现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要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坚决遏止腐败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出新的制度性安排,通过制定一系列具体制度,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book=50,ebook=50

猜你喜欢
执政党科学化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