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体性教学的探讨

2010-08-15 00:49祝雪梅冉启阳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7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学生

祝雪梅 冉启阳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工程系,重庆 400053)

1 主体性教学概述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不同于授受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主体性教学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教学方式。主体性教学和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从形式上是对立的,但从本质上是互补的,统一的。授受式教学的长处在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主体性教学的长处在于能根据自身的兴趣获取大量的直接经验,获取科学研究的方法。两种方式有机的融合,就会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2 主体性教学的特点

2.1 问题性

问题的提出是教学的起点,问题的解决是教学的动力和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

2.2 过程性

授受式教学是教师将教学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获得的主要是间接经验。而主体性教学是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体验主动探究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

2.3 协作性

主体性教学是问题解决的教学,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在协作中既独立思考、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并最大程度的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相应的知识成果。

2.4 多样性

授受式教学是以掌握固有的知识为教学目的,具有一定的确定性,而主体性教学则是过程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的教学方式,由于研究问题的不同、学生个体自身情况的不同,都使得主体性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必然呈现多样性。

2.5 互动性

与传统的授受性教学相比,主体性教学在师生关系上有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教授的内容和方式成为了学生能否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主体性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与教学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出现,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相互协商,相互激发,相互补充,相互扩展,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主体性教学建构的条件

3.1 确立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主体性教学的首要条件是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而不是教师仁慈给予的,外部给予的主体只是一种虚假的、形式上的主体,它不具有任何实践的意义。学生主体性是天生的,但要通过实践来自我确证,即在主体意识指导下,通过行动,表现自己的主体必须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2 教师在主体性教学中的角色

3.2.1 设计者

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即希望学生通过某一单元(这一单元可理解为一阶段课或一节课)的教学,在知识上、理论上学到什么?在能力上得到什么?在实践上能做到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悉心选取适合主体性教学的内容,该内容要贴近学科和课程的精髓、其中有适合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抓手”、问题的大小、繁简、难易适宜、能够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和探究热情。教师要认真设计出教学的程序,包括如何引出问题,哪里是思考的重点,怎样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用什么方式探索问题,又如何得到结论等。

3.2.2 组织者

设计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就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某一具体的教学环节组织实施。学生的教学从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始,教师要用适当的方法组织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思路,以接近问题的解决,解除学生“答错”的顾虑,使学生勇于发言。鼓励不爱言谈的学生多发表见解,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发表好见解,使他们在探讨、争辩、总结、提炼的过程中,趋向答案(结论)的完美。教师通过对学生和对教学的组织,培养出他们乐于探究、乐于讨论的积极态度,激发出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探讨热情,营造出科学探索、追求真理的研究环境,让大多数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嘴巴动起来,善于思索,勇于表达,并且使探索、研究朝正确的方向推进。

3.2.3 引导者

大学生在教学之前,脑子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已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当问题摆在面前时,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理论和事实对问题的答案做出谨慎的假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有一定根据的猜测、预测、推理等内部思维活动或初步资料搜集和实际调查研究对问题形成假定性的答案。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应试训练,形成了一种认为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现成的答案,有的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创造外加条件才有答案。学生在寻找预设问题结果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真理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困难和曲折的。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态度,让学生用平常心去对待困难;当学生缺乏办法时,给学生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找到克服困难的路径;当学生发生错误时及时纠正错误,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当学生遇到习惯性的思维障碍时,引导他们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3.2.4 促进者

由于长期接受“授受式”教学方式,一部分学生会依赖“授受式”教学,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习惯于老师有层次、逐步地展开教学内容,习惯于完成没有主体性和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对于初涉主体性教学的学生,会有一部分人对主体性教学产生畏难情绪,觉得“研究”这个词很神秘,高深莫测,怕动脑、怕动手、怕吃苦。这就要求教师起到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进行精神鼓励,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比如可以在学生做的思考题或作业上批写简短的鼓励话语,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作不同程度的表扬等。主体性教学的考核方式和内容不同于传授式教学,教师应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比如考评中可用读书报告、讲座、调查报告、设计报告、半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有机结合等,从考评的方式和内容上起促进作用,使主体性教学能够形成师生的共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喜爱主体性教学,使主体性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3.3 创建有利于主体性教学的环境及资源条件

主体性教学要求有一种能最大限度的允许学生作出选择与行动的环境:

3.3.1 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我们现实的学校教育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学生所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抑制了学生教学的兴趣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建构与现实相类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问题情境独立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3.3.2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好的教学气氛是主体性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它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的勇气。

3.3.3 配置主体性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即信息资源,指教科书以外的各种参考书,辅导材料以及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教师是学生可以直接教学的重要人力资源,还有对学生教学有帮助的、或学生感兴趣的人;环境资源,为参与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营造安静、舒适的教学场所。

4 小结

主体性教学是对授受式教学的超越,它是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也是现代的教学理念。它使教学的主动性和开放性得到充分发挥,对教学改革是一个较大的促进。

[1]黄强等.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2]岳伟.自主性教学及条件的建构.教学与管理,2001

[3]龚绍文.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入门[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8

[4]孟凡.主体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5]顾沛.把握主体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