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64排螺旋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探讨

2010-08-15 00:51巫巧雄陈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6期
关键词:特征性海绵状三维重建

巫巧雄 陈红

应用64排螺旋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探讨

巫巧雄 陈红

目的研究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和供血方式,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收集10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例,行CT扫描及后期重建处理,分析病灶的影像特征及供血方式。结果10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中,女52例,男48例,CT共发现病灶128个。平扫病灶表现多为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或混杂密度灶。动态增强CT扫描表现为特征性边缘呈结节状,团状强化,且随时间呈向心性充填。结论CT扫描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明确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供血方式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三维重建

肝海绵状血管瘤(HCH)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国内外对其CT表现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本研究系应用64排螺旋CT及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HCH的CT影像表现及其血供方式,分析总结了100例HCH的特征性CT表现,体会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搜集经CT检查并诊断为HCH的病例100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27例,另73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并行介人治疗。男48例,女52例;年龄22~73岁,平均41.2岁。

1.2 方法 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机和西门子Somaton ARStar螺旋CT机,最小层厚0.625 mm,先行平扫,然后根据平扫选择兴趣层面进行同层动态连续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用压力注射器自肘正中静脉快速注人造影剂80~100 ml,注药速度3~8 ml/s,选用碘海醇等非离子型造影剂于注药后 15 s,30 s,60 s,90 s,120 s,180 s,300 ~ 600 s 等不同时相行动态扫描,延迟扫描最长达25 min。经后期三维重建,显示病灶供血血管,并对CT图象进行分析观察,包括病灶发生部位、形态、大小、密度等平扫所见及增强后病灶的强化形态、程度、分布等。

2 结果

平扫100例CT共发现病灶128个,其大小为0.9~13 cm,平均5.6 cm。平扫见病灶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为半圆形,境界清楚,99个病灶为均匀低密度,42个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呈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26个病灶为高密度且与脂肪肝共存,另9个病灶内有点状钙化灶。病灶多分布于肝叶边缘靠近肝包膜处,与肝外缘呈内切线关系,但局部突出比较少见,本组38个病灶,占29.6%。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101个病灶呈边缘结节状强化,占78.9%;呈环状强化和弥漫均匀性强化者各为8个,各占6.25%;弥漫不均匀强化病灶19个,占14.8%。结节状强化者,其强化程度与同一层面主动脉的强化程度相比较,表现为等密度34例,占26.5% ,强化程度较主动脉低82例,占64.1% ,高密度及显示不佳各6例,各占4.6%。101个结节状强化病灶呈周边分布者62个,占61.2%;呈偏心状结节样强化者23个,占22.8%;位于中央者9个,占8.9%;混杂分布7个,占6.9%。延迟扫描见病灶完全充填造影剂的时间多为3~5 min,最长可达16 min以上,少部分病灶中心区域始终不能完全充填,与平扫所见的更低密度区相一致,但显示更清晰,此征象多见于较大的病灶。病灶中央不强化考虑与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有关。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可以很好地显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由肝动脉分支供血,部分可由腹腔动脉分支供血。

3 讨论

HCH瘤体由富含血液的血窦组成,典型CT表现为瘤体直径大多<3 cm,平扫呈边缘清楚的均匀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周边结节状强化,其强化程度接近邻近动脉;结节状强化是CT诊断HCH的特征性表现。门静脉期显示向心性的强化趋势,其强化程度与门静脉强化程度类似;延迟期示病变持续强化,呈等密度填充。

早期病灶偏心状结节样强化也是HCH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本组占结节状强化22.8%。有不少病灶位于肝缘靠近肝包膜,且向肝轮廓线外局部隆起,但肝血管瘤的强化特点有助于鉴别肝细胞癌。总之,在快速动态增强的早期出现与腹主动脉等密度的周边型和/或偏心状结节状强化,并且在延迟扫描时出现病灶充填,直至与肝实质密度相等,此为HCH的特征性CT表现,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少部分较大的病灶中心区域始终不能完全充填,与平扫所见的更低密度区相一致,但显示更清晰。此为非典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与HCH的病理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极少情况下HCH可达到退变过程的终末期,成为一个类似于纤维疤痕的结构-硬化型血管瘤。Choi等[1]发现其CT、MRI表现与大体病理结果密切相关。当病灶(直径>4 cm)巨大时,其内可出现血栓、纤维化、囊变、出血及钙化灶。在CT扫描时相应的表现为瘤体内呈更低密度、部分稍高密度、高密度及钙化的混杂密度影,通常无增强表现。

本研究应用的VR重建技术是随着多层螺旋CT及大容量、高速计算机的发展而新近发展起来的CT重建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容积信息,VR图像可在工作站中随意变换观察角度,以展示血管的走向、分布及相互关系,可较好地显示肿瘤区域内有否肝血窦存在及其显示程度。有研究[2]表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存在肝动脉及门脉双重血供。作者认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除了存在肝动脉及门脉双重血液供应外,还存在腹腔动脉分支供血,而肝动脉在肿瘤供血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大量单纯应用HAE治疗术后肿瘤明显缩小的临床实践为肝动脉血管瘤的绝对优势供血是肝动脉提供了佐证。因此,经皮肝动脉栓塞术应该对绝大多数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有效,而对于某些存在确切门脉或腹腔动脉分支供血的巨大HCH,单纯行肝动脉栓塞术疗效可能欠佳。

[1]Choi BI,Han MC,Park JH,et al,Giant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CT and MR Imaging in 10 Cases.AJR,1989,152(6):1221-1226.

[2]任大卫.应用血管造影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探讨.浙江临床医学,2005,7(10):1101-1104.

518000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特征性海绵状三维重建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宫腔镜下特征性差异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祁连山南坡不同耕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性分析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深圳市龙岗区麻疹发病时间与节气特征性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