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2010-08-15 00:51王晓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6期
关键词:比星紫杉醇毒性

王晓凯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在某些城市已升至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且60% ~80%的患者最终发生血行转移。因此,化疗在乳腺癌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蒽环类抗癌药为代表,90年代紫杉类的问世被称为肿瘤化疗的重大突破,我们采用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学诊断的34例晚期乳腺癌,有客观疗效评价指标。34例均为女性;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47.6岁;绝经前23例,绝经后11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20例,单纯癌7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髓样癌3例;单个部位转移20例(其中淋巴结转移5例),两个以上部位转移14例;Ⅲ期11例,Ⅳ期23例;初治14例,复治22例(曾接受CAF方案化疗);化疗前Karnofsky评分在70分以上,肝肾功能正常。

1.2 治疗方法 表柔比星50 mg/m2,加人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30 min,第1天。紫杉醇175 mg/m2,加入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3 h,第2天;在紫杉醇静脉滴注之前12 h、6 h,分别口服地塞米松20 mg,前30 min肌注非那根25 mg,和西米替丁300 mg静脉滴注。每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应用盐酸格拉司琼预防呕吐;化疗后开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75μg/d,以预防外周血白细胞下降,当外周血白细胞低于3.0×109/L时,将每日注射G-CSFl50μg/d至白细胞升至4.0×109/L。

1.3 毒性反应的评价根据WHO实体瘤的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按照WHO统一标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完全消失,无新病灶,无疾病相关症状,至少持续4周。部分缓解(PR):与基线相比,病灶两个最大垂直径线的乘积之和减少≥50%,且持续4周,无新病灶。疾病稳定(SD):与基线相比,未达CR、PR,无疾病进展,肿瘤大小减少不超过50%或增加<25%,并无新病灶形成。疾病进展(PD):与基线相比,两个最大垂直径线的乘积之和增大>25%,或任何可评估病灶出现恶化,或发现新病灶。总有效率为CR+PR患者所占百分比。毒性副反应按WHO常见的抗癌药物毒副反应分级分为0~4级。

1.4 观察指标 化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查体、乳腺B超和乳腺钼靶照片等3种方法测最原发灶的最大径和垂直径,用胸片、B超、CT和骨扫描检查远处转移病灶,同一患者在化疗开始和化疗后l周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测量对比,以评价肿瘤分期。每周期化疗前,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并在化疗后每周复查血常规。

1.5 统计学方法 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全组患者均完成2周期以上的化疗。其中CR6例,PR16例,NC13例,总有效率为64.7%(22/34);初治病例有效率为69.2%(9/13),复治病例有效率为61.9%(13/21),初治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复治患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Ⅲ期11例患者,CR 2例,PR 6例,有效率为72.7%(8/11);Ⅳ期23例患者,CR 4例,PR 10例,有效率为60.9%(14/2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不良反应 本组的毒副反应均为可逆性,最常见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Ⅲ度以上的毒性发生率为65.8%;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胃肠反应均较轻;脱发明显,Ⅲ~Ⅳ度为71.2%;静脉炎发生率Ⅲ~Ⅳ度为5.7%,余不良反应均轻微。

3 讨论

紫杉醇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抗肿瘤新药,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蛋白聚合,使之稳定,以对抗解聚,阻断有丝分裂,阻断细胞周期的M期和G1期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研究表明此药治疗乳腺癌效果好[2,3]。在蒽环类化疗药物中,目前最常用的是阿霉素和表柔比星,表柔比星是阿霉素的同分异构体,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S期最敏感。能与细胞DNA结合,抑制DNA、RNA的合成,导致细胞死亡。其疗效高于阿霉素,而对心脏、骨髓毒性低后者[4]。两药联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为 50% ~70% ,完全缓解率 12% ~ 15%[5,6]。

本组病例采用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双周方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总有效率为64.7%,与国外研究相似[7]。初治有效率为69.2%,复治61.9%,初治有效率高于复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提示此方案对复治患者效果不如初治患者,可能是复治患者存在耐药。Ⅲ期有效率72.7%,IV期有效率60.9%,差异有显著性,提示此方案对Ⅲ期初治的乳腺癌患者更敏感,能短期内使肿瘤缩小,使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

方案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以白细胞减少为主,经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集落刺激因子,血象恢复很快,无蓄积性毒性。经预防性应用盐酸格拉司琼及地塞米松治疗的患者大多数消化道反应可以耐受,本组仅有4例患者出现Ⅲ度消化道反应。紫杉醇一个突出的副反应为静脉炎,原因可能是药物化学成分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或嗜酸性粒细胞,导致组胺和5-HT等介质释放,引起静脉血管的疼痛和红斑,肾上腺皮脂激素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本组患者在应用紫杉醇静滴后给予地塞米松5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静推冲洗静脉,明显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另外,本组患者脱发程度较重,并出现紫杉醇特有的关节肌肉疼痛、神经毒性以及面色潮红等毒性反应,但程度较轻,可耐受。

综上所述,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治疗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和可解救的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晚期乳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

[1]Citron ML,Berry DA,Cirrincione C,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dose-dense versus conventionally scheduled and sequential versus concurrent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as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reatment of node-postive orimm breast cancer:first report of Intergroup Trial C9741/Cancer and Leucamia Group B Trial 9741.J Clin Oncol,2003,21(8):143l-1439.

[2]Sato KS,Inoue K,Saito T,et al.Muhicerter phaseⅡtrial of weekly paclitaxel for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the saitama breast cancer clinical study group(SBCCSG-01).Jpn J Clin Oncol,2003,33(8):371-376.

[3]原长青,吕利成,巨新世,等.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44例.肿瘤研究与临床,419-420.

[4]Sledge GW,Neuberg D,Bermardo P,et al.Phase III trial or doxorubicin,paclitaxel,and the combination or doxorubicin and paclitaxel as front-line 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an intergroup trial(E1193).J Clin Oncol,2003,21(4):588-592.

[5]Razis ED,Fountzilas Gpaclitaxel:epimbicin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review.Ann Onco1,2001,May,l2(5):593-598.

[6]Martin M,Lluch A,Ojeda B,et al.Paelitaxel plus doxombicin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analysis of cardiotoxicity Semin.Oncol,l 997,249(17):26-30.

[7]Gori S,Mosconi AM,Basurtol C,et al.Weekly paclitaxel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a phaseⅡstudy.Tumori,2002,88(6):470-473.

猜你喜欢
比星紫杉醇毒性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参与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雷公藤内酯醇联合多西紫杉醇对PC-3/MDR细胞耐药的体外逆转作用
苦豆子总碱对PC12细胞的毒性
多柔比星脂质体与表柔比星在乳腺癌化疗中的疗效对比
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δ参与多柔比星导致的心肌细胞毒性反应
蛋氨酸脑啡肽与多柔比星联用对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的生长抑制及凋亡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