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秩序——标准化有效性的唯一准绳

2010-08-15 00:53张明兰
质量与标准化 2010年12期
关键词:秩序研制利益

文/张明兰

标准化是一门实践科学。从统一贸易单元的度量衡开始,到统一系统、组件、零器件等各类接口,再到标准件的广泛应用,标准化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支撑世界经济高效运转的重要工具和推动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软指标。

当前,标准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显突出。2002年科技部实施“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将标准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短短数年,我国各级政府的标准化意识迅速提升,经济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企业界也积极响应,标准化工作形势喜人。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标准化属于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的技术基础工作,其水平提升的过程缓慢,在我国低显示度的标准化工作,曾让位于“利润”、“市场”等直观利益,长期被边缘化,历史欠账多、人才流失严重。

因此,在面临急速上升的标准化需求时,能力和需求间的差距往往导致标准化工作的简单化、表面化,如将判断具体标准的水平等同于其技术内容的难易;将研制标准混同于标准文本撰写;将标准数量多少等同于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等等。这些错误理念的传播,弱化了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如果任由其扩散,会将标准化工作引入歧途,终将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和运行。为此,有必要重新研读标准与标准化的定义,结合具体案例剖析常见的认识误区,以促进标准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与关系

1.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我国对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即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标准化则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短短47字的标准定义及其34字的备注与43字的标准化定义实际上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其一,明确提出了标准和标准化的根本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其二,提出了标准和标准化的制修订方法,即协调一致;其三,确定了标准研制对象,即“重复性”和“共同性”的事物;其四,确定了标准发布机构;其五,标准定义的备注强调了标准的系统论特征,既要考虑当下的科技水平,又要综合考虑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2.标准与标准化的关系

结合标准与标准化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标准与标准化之间的相关性,即标准是一种研制出来的规范性技术文件,而标准化则是指围绕标准制修订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标准制定前的预研、标准研制、标准修订、标准宣贯、标准实施和标准监督等。换句话说,标准是文件而标准化是活动,标准的制修订本身就是标准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标准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标准则是标准化核心活动的产物。因此,准确理解标准的概念对把握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意义重大。

二、标准概念的解读

1.标准的研制目的

标准的定义开宗明义,明确规定了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这里的“最佳秩序”表明标准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建立最好的经济与社会秩序,其前提必然是标准能为市场大多数认同并获得实施,成为相关方自觉遵守的运行规则,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与社会秩序;而“一定范围”一般是指标准的实施范围,国际标准是为了在国际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欧盟标准是为了在欧盟25国获得最佳秩序,我国的国家标准是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最佳秩序,以此类推,可以小到一个企业的内部。实际上,标准实施的范围越宽,标准涉及的利益越大,获得最佳秩序后所得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就越大,体现出的标准化水平也就越高,当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与成本也就越高。

2.标准的研制方法

标准的定义中明确标准是经协调一致制定,表明标准的制定过程不能由一种利益代表方掌控,而一定是多种利益代表方的广泛参与,这些利益代表方在参与过程中,会因为利益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而讨论,必要时甚至辩论、争吵,最后经协商、妥协而达成一致(至少有51%参与者同意),这种协商一致的方式是一种最佳的利益协调工具。

通过这种民主化的技术协调过程,标准成功地将各种利益统一在“整体最优”的旗帜之下,使互有矛盾互相冲突的利益各方在争论过程中自我调适、互相融合,确保标准的内容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以此保证了标准能够切合市场实际,顺应市场要求。可见,这种自我协调达成一致的过程确保了能获得广泛认可与应用,为“获得最佳秩序”奠定了基础。

3.标准的研制对象

标准是供“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所谓“共同使用”是指多个部门(或组织)均要使用的事物,如GSM/CDMA等手机通讯协议;而“重复使用”是今天出现、明天还会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如毛巾、冰箱等商品。各种商品的规格大小、材质、测试方法、制造工艺、生产流程等,以及各种定额、术语、分类、规划、要求、概念等均可以制定标准。可见,标准研制对象涉及各行各业,可以是除艺术品这类孤立事件外的所有事物,这些都充分说明标准化对象的广泛性。

4.标准的发布机构

并非任何组织、机构都拥有标准的批准发布权,只有公认机构才具备批准发布权,国际标准是由ISO/IEC/ITU三大标准化组织及其认可的39个国际组织发布的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是要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布;我国的行业标准由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批准发布,如农业部批准发布农业标准;而地方标准则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企业标准由企业指定部门研制并由法定代表人批准发布。

5.标准的研制需系统考量

标准定义的备注实质上凸显了标准的“系统”特质,强调了标准研制过程中要站在系统总体最优的角度,既要考虑当时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水平,还要考虑社会生产的实践经验,系统考量、综合平衡,选择最有利于“一定范围”、一定时效内相关方整体利益的技术方案。如果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标准化内容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现实,那么标准就需要进行修订,这也是各国标准一般都明确要求最多5年必须进行修订复审的重要原因。

三、认识误区剖析

通过标准概念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获得最佳秩序”是我们判断标准化活动有效性的唯一准绳;而标准研制活动作为标准化活动的核心和重要前提,需要通过协调一致的过程,这为我们厘清标准化的认识误区提供了理论基础。

1.认识误区一:只要是标准就能发挥积极作用

只有当标准符合市场实际、代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并能获得广泛应用的时候,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因为标准只有准确地转化为相关方行为的准则,才能达到统一、减少混乱、获得最佳秩序。实际上,能够获得广泛应用的标准,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市场适用性,表述必须清晰明确,在技术的选择上必须既兼容现状又符合技术发展的方向。

因此,任何标准如果未能获得广泛应用,就无法改变现实,更无法获得秩序。比如,虽然日本规格协会制定了物流托盘的规格标准,但由于当时已有1 000多种规格托盘共存,改造代价太大而积重难返,导致托盘规格标准至今无法顺利实施,装卸环节效率低下。

此外,任何标准如果超越产业的现实能力,也会因大多数涉及方的反对,而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安全要求》(GB 24155-2009)将40 kg以上、20 km/h的电动自行车归为轻便摩托车,由于我国对摩托车制造厂与用户的要求都比电动自行车要严格地多,比如厂家的资金、实验室,用户需驾照、车牌等,如果确实得到强制执行,必然会造成全国2 000多家电动自行车不能开工,500多万在岗工人失业,现有的12亿用户无法出行,因此可以预见该项标准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实施,更无法发挥建立新的产业秩序的积极作用。

2.认识误区二:研制标准就是文本的撰写

标准是经众多专家系统研究、反复实验、对比选优、利益权衡后制定出来的,其重点在研究上。实际上,标准内容的每一项条款、每一个指标甚至每一句话,都是经专家们反复推敲、利益博弈后确定的,既要系统对比各类技术方案的优劣,还要考虑方案与现状的衔接性,特别是要科学务实地考虑相关方实施需付出的成本。

因为标准的研制绝非简单的文本起草,而是市场各方利益角逐、互相妥协后的产物,是技术活动民主化决策过程的产物,因此标准送审不仅需要提供待发布的标准文本,还需提供包括标准研制过程、重大分歧处理、实施建议等等内容的《编制说明》和各方反馈意见的汇总处理报告。

如纸张规格标准,就是由德国标准化协会于1922年研制后成为国际标准,其A4纸的尺寸规定为210 mm×297 mm,既非整数又无规律,原因就是因为对折后仍然可以保持统一幅宽比例1:;又如,火车标准轨距就是为了与英国当时的马车尺寸相兼容,采用了两匹马屁股的宽度4英尺8.5英寸;再如,日本2004年在JAC标准中规定菠菜中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为0.01 mg/kg高于CAC规定的0.05 mg/kg,而同期我国的指标为1 mg/kg,其间的差异实际上体现的是检测微量、痕量、超痕量级精度上检测技术的巨大落差。

3.认识误区三:标准技术内容的难易体现标准水平的高低

标准的水平取决于标准的利益协调能力,与其内容的技术水平无直接关系。标准研制的关键在协调,任何一项标准必须首先取得涉及行业的广泛认可,才能获得实际应用,而只有获得实际应用才能发挥标准的作用。标准并不是技术最佳,而是最反映市场实际、最反映相关方的总体利益。

标准化与科研的着眼点不同,前者以建立产业秩序为己任,以能获得大部分利益相关方的认可与应用为目的,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行业或地区的整体影响力;而后者则以占领技术的最高点为目标,以获取未来一定时期技术拥有方垄断性利益为目标,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在技术制高点上的突破。

如1961年成立的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制的集装箱规格标准,虽然技术内容简单,但却给全球的物流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使集装箱运输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物流行业。

又如,上海市地方标准《公用事业收费帐单编码应用规范》从技术层面来看非常简单,但因涉及12家出帐单位、16家收费银行的3亿多张各类帐单,需要兼容现有的出帐和收费终端,技术协调难度可想而知。如仅为统一条码码制,笔者就详细调研了12家出帐单位在用的交叉25码与39码两种条码的现状,并对比研究了先进的128条码。考虑到每张帐单增加一分钱也会每月增加出帐单位几万元的支出,笔者逐家开展了对比实验,利用原有设备,在原24位条码的尺寸内,打印出了32位新帐单,提高了识读率,实现了零成本改造,获得了各方的一致认可和支持,目前该标准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4.认识误区四:拥有的标准数量越多则标准化水平越高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与标准数量和标准本身的技术内容均不总是成正比,而应与所拥有的能够获得广泛应用的标准数量相关,特别是与标准所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密切相关。

如成立于1880年、世界上最古老的标准化机构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目前拥有12万多名会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单件标准《锅炉压力容器规范》(BPVC)的研制机构,至今也不过拥有700多件标准,但是谁也无法否定其在世界标准化领域中的强者地位。其在1911年推出的第一版BPVC,成功地结束了因锅炉爆炸造成美国每年炸死5万人、炸伤200万人的人间悲剧的发生。

四、结束语

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社会与经济秩序,而实现的路径只有通过广泛应用,否则标准只是一纸空文。作为一种由市场相关方自愿选择、自愿实施的文件,标准要获得相关方的广泛与自愿应用并非易事,其首要前提是标准具备良好的市场相关性,即标准所承载的技术内容最好地满足了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期望,其呈现的技术方案能获得绝大多数利益相关方的认可。

为了保证标准的市场相关性,标准的利益相关方必须全程参与,标准的研制过程必须体现公正民主,标准化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标准研制这一核心与基础工作,并在研制过程中开展利益协调、消化矛盾、吸收智慧。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形成良性的标准化工作氛围,标准化工作才能真正成为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秩序的工具。

猜你喜欢
秩序研制利益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秩序与自由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
孤独与秩序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