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意庵挽治误诊误治案赏析6则

2010-08-15 00:44李林运黄志华赵青春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47300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23期
关键词:误治巴豆王氏

李林运 黄志华 赵青春 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473000)

王意庵挽治误诊误治案赏析6则

李林运 黄志华 赵青春 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473000)

王意庵;误诊;误治;医案

王意庵,名王琠,字邦贡,号意庵,别号小药山人。生于1497年,卒年不详。明代安徽祁门县人,嘉靖御医。所著《意庵医案》原不曾刊行,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张金鼎、曹鸿云1982年在郑州发现其手抄本,以善本医书整理校注,由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年出版,使其公诸于世。王氏医技高超,辨证精当,善用仲景、戴人法,屡挽危殆于既成,使许多急危重疑及误治病例获救,因而名闻京师。其医案叙事生动,言简意赅,读之有耳目清新之感,其中医理奥妙,耐人寻味。兹择书中所载误诊误治及挽误医案数例,以飨阅者,或能透过误治及挽治过程,略获启发教益。

1 水肿气喘案

表兄陈益润,文堂人。表嫂患水肿气喘,不能卧,医投参五分。予曰:不当补。医固进之,气为之阻。顷时始通,犹以参少不能成功,加服一钱,气阻而死。池州李洪者同证,医以降气药罔效,尤属忌参。予曰:气促,不足也,当用参补之,病家固守医言不可服。予私下参二钱,一服而喘定,则能卧矣。同病异治,神会可也。

赏析:本案患者为王氏亲戚,主证为水肿气喘。以效测证,当为实证喘、肿。治疗应以泻实祛邪为主,不当用补。医者固执己见,初次投参五分,继而加服一钱,终酿“气阻而死”恶果。同样症候,李洪之喘、肿,医用降气药无效,反嘱忌用参补。王氏正本清源,诊为虚证,正宜用补;证之以效,验证虚喘诊断正确。两例病人,一实一虚,误治之源,正因前医犯虚虚实实之戒。

2 肾虚无子案

元相西樵方公,年逾五十,未有子。状元东峰一林先生,请予视之。面部火色五出,鼻更赤,六脉洪滑,两寸上溢,烦躁善怒。予曰:五内之火妄动,若是,毋乃温补下元之过欤?求子之道,当责肾水真阴不足,而反用温补则火愈炽而阴愈消矣。公叹曰:予阅人多矣,始闻至论。乃以麦门冬六十两,生甘草一两,熬膏,与之服。门下之士曰:未闻寒凉之药,能令生子?公曰:否,予深信王子矣。服至七日后,火退而烦躁除。不二年,生二子。盖麦门冬寒泻肺中伏火,强阴益精。夫肾虚补肺,补其母也。寒凉能令生子,抑其过也。故曰: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赏析:本案患者系高官,年过六八而无子,肾虚当为定论。但肾虚自有阴虚、阳虚之别。从诊视所见,五内之火妄动,当责前医一味拘泥于温补下元,终至阴虚火旺之势。故王氏责其肾水真阴不足,更辙以泻火强阴益精法,旨在调谐阴阳,“虚则补其母”,至其中和,缓以收功。方药貌似平凡简单,似与求嗣之剂风马牛不相及,但切中病机,纠正偏误,故结果“不二年,生二子,”可谓于平凡之中见神奇。

3 伤寒坏症案

礼部尚书铎斋温公第二公子,伤寒二十余日,闷乱不宁,已成坏证。予视之,左腹硬胀至胸,脉滑有力,舌黑。医尚用补剂,予曰:大实大满,内有瘀血,当投桃仁承气汤。一剂下黑血三升许,公子曰:吾生矣。予以黄连解毒汤,撤去余热,医阻之曰:久病既下,法当用补,服以参芪即耳闭。医曰:因下而虚故也,再服之,则目眛。又曰:因下而虚故也,三补之而死吁,病至于危。言补则喜,云下则惧,人情大抵然也,惑之甚矣。未几三公子亦患伤寒,妄治而死。吁,不识病其责在医,识病其责在病家,余又悲医与病家相遇之难也。

赏析:本案伤寒既久,闷乱不宁,已成大实大满、内有瘀血之坏证,前医仍用补剂。王氏以桃仁承气汤逆流挽舟,已见生机。此时,正宜勇追穷寇,撤去余热,除邪务尽。但前医一补、再补、三补,先聋、后瞎、终亡。此案之后,又有三公子亦因伤寒误治而死,教训之深刻如此。因此,王氏嘅叹“言补则喜,云下则惧,……惑之甚矣。”

4 伏暑案

职坊司主事沈南山,浙江乌程人,发热、吐血、自汗,或以为伤寒,或以为痨瘵,或以为劳役,杂治一月后,声哑、气逼、痰响,危矣,诸医散去,无有望其生者。同司正郎卢子抑者,请余视之,乃伏暑也。脉尚有神,可活。夫人闻之曰:先生能起死回生,谢金当如愿。余叹曰:凡余所以用心者,乃皆为金耶。以芩、连、茯苓、泽泻,一贴,痰气不作,乃安睡矣。后以芩、连、枝子、茯苓、瓜蒌仁、甘草五剂,前证悉除。沈子自谓四十无子,幸获再生,何以官为,因进养病本,得旨而喜。余因大书一联以贺之曰:服药有神,变悲哀于欢欣之地;辞官得旨,脱韁锁于散荡之乡。

赏析:本案主症发热、吐血、自汗,经以“伤寒”、“痨瘵”、“劳役”为诊断,治疗月余,声哑、气逼、痰响,渐趋恶化而危殆。王氏诊视,根据脉尚有神,诊为伏暑,预测“可活”。终以泻火化痰等治,力挽狂澜,转危为安。从本案看出,王氏之所以能在疑难危急症治疗中起死回生,关键在于认证确切,用药恰当。故王氏叹曰:“凡余所以用心者,乃皆为金耶。”

5 痞症误治案

副都御史方山张公之子,年十七,患痞。服巴豆丸,泻下不止,医以人参补之,遍身肿胀,气逼而死。吁,服巴豆而泻,法当解其毒,其泻自止。盖人参之为用,无邪气则助正气,有邪气则助邪气,有毒则能鼓舞诸毒。既服巴豆而复助之以参,不死何待。

赏析:本案因患痞服巴豆丸致泻下不止,前医以人参补之,结果遍身肿胀、气逼而死。巴豆系有毒之品,泻下不止的正确处理应以解巴豆毒为治,而不应用人参来补。正如案中所说,在无邪气的情况下,人参可扶助正气,有邪气时,则助其邪气,有毒时又能助其毒性。故服巴豆丸而以人参欲补正气,结果适得其反,致成不可逆恶果,殊当警戒之。王氏虽未能参与抢救,但说理透彻,使人晓谕。

6 伤寒失下案

举人吴西崐,顺天府人。伤寒失下,谵妄、舌黑、便实、发狂、筋惕、肉膶、脉促,医误以扬手掷足,脉歇至,不治。余以三黄巨胜汤,下之愈。次年西崐中进士,乃父谢曰:非起死神剂,小儿乌得登辛丑榜耶。

赏析:本案举人因伤寒失下,出现谵妄、舌黑、便实、发狂、筋惕、肉膶、脉促等一系列危候,前医根据其扬手掷足、脉歇至等症,判为不治。王氏诊视后,以热实证投以三黄巨胜汤下之而愈。考三黄巨胜汤,由黄芩、大黄、黄柏、巨胜子组成。本案仍示辨证为诊病首要关键,掌握病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明其寒热,审其虚实,才能准确估测预后,从而不失抢救治疗时机。○Z

10.3969/j.issn.1672-2779.2010.23.045

1672-2779(2010)-23-0057-02

2010-09-09)

猜你喜欢
误治巴豆王氏
《临床误诊误治》2022 年投稿须知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一个喜欢撒谎的孩子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