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与相关问题分析

2010-08-15 00:44孙晓霞孟静岩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7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大学

孙晓霞 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

新型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与相关问题分析

孙晓霞 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

文章从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及当今中医界的尴尬局面分析了新型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指出了新型师承培养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认为只有把相关问题都解决好了,才能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师承教育;院校教育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各有利弊,我们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经总结出经验。院校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的主要方式发挥着它的主导作用,而师承教育这一由中医自身特点决定的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也发挥着它的不可替代作用。这两者如能有效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定能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新形势下,我们开始尝试这种“院校+师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新型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1.1 师承教育的优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师承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及优势:①师承教育规模小,能够因材施教,实现个性教育,有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②徒弟在跟师过程中,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大量的中医典籍,不但继承了老师的临床经验,还继承了中医典籍,使徒弟的基础知识扎实。③由于是口传面授的跟师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实现对中医概念的深刻理解。④在跟师过程中,老师崇高的医德时常感染着徒弟,而这种日常生活的感染比课堂的讲授更加行之有效,这就使老师的医德得以继承。⑤由于徒弟临床早,临床多,其临床技能能够得到较快的提高,并能很好地继承老师独特的临床经验,使之得以发展。⑥教与学是相互的过程,徒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拥有自己的经验,而产生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这就增强了师徒间的相互学习,使师徒的主动性能够更好的发挥,更有利于徒弟的成才。

师承教育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可以弥补单纯院校教育的不足,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才的现状,为“院校+师承”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各种师承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1990年政府开始举办了师承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名老中医传代继承人的形式进行对中医药事业的发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工作[1]。1999年高等中医院校中的师承项目也开始兴起,之后,中医医疗机构中的师承项目也开展起来,国内医学界师承模式的气氛日益高涨[2]。高等中医院校中首先开办中医传统班的是广西中医学院,随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福建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开办了师承试点班;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办了七年制中医传统班;长春中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开办了研究生师承班;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办了老中医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家传教育三者相结合的中医专业改革实验班;天津中医药大学开设了本科中医传承班。

这些尝试都为新型师承模式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从越来越多的尝试中,我们看到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喜成绩,也看到了医学界对师承模式的重视程度。1.3 当今中医界面临的尴尬局面决定了其发展的可能当今社会,中医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中医院校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中医特色越来越少。有的学生半路转学西医;有的虽然还留在中医院校,但大多只能为老鼠治病而已,其实验能力虽然提高了,但是临床技能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生甚至一入学就开始怀疑中医。这种对中医将信将疑的态度也成了社会现象:有的病人不相信中医,宁可把大量金钱用在医疗器械上;有的怀疑中医的科学性,提出废除中医的口号。如此等等问题的出现,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中医自身的特色,丢掉了传统的东西而一味的“西化”。疗效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保障,而要想有好的疗效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就需要充足时间的临证积累,师承模式恰好能提供这种临证机会以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

所以,将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融入院校教育是中医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这样不但能保留院校教育的体系完整、成规模、管理规范等优点,同时也能汲取师承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践、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等精髓,为中医人才培养做出有益的探索[3]。我们认为中医院校采取新型师承培养模式是可行的。

2 新型师承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1 政策支撑问题 以立法为保障,加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虽然一些中医院校先后开办了中医师承试点班,但这只是个别院校的自行行为,教育部并没有下发官方文件要求每个中医院校必须开办师承班,也没有法律保障,导致现在的师承教育稳定性差、统一性差,有些师承活动有名无实,从事师承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必须通过法律的保障、政策的支持来促进师承教育的开展。只有立法机关确立了管理部门,规范了运作模式,完善了师承教育的相关机制,才能保证师承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我们应当千方百计、大张旗鼓地宣扬师承教育的优势,通过媒体让各界人士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了解名医大家,使之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媒体开设中医药相关论坛,如“本草春秋”、“时珍人生”、“仲景传奇”等;还可以编制系统完整的老一辈专家教学录相片,编印名老中医经验集,让世人尤其是学生深刻理解其治学方法、学术创见与观点及临证经验和技艺等。

2.2 教育理念问题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当前学校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达到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院校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其理论基础、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倡导建立能够延伸学生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能力的教育理念。我们要从学生的个体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教学、科研、临床等不同类型的中医人才。

2.3 经费问题 设立专项基金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师承教育的开展同样需要经济上的支持。目前中医院校所开展的师承教育没有充足的经济保障,师承教育的费用只是从院校教育的一部分中拨款而来,且这部分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师承教育的发展,有的甚至因为资金的问题而使师承教育不能如期进行。面对此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家出台政策设立中医师承教育专项基金,以保障师承教育顺利进行和发展。还应当给予从事师承教育的行政老师和执教老师适当的补贴,同时给予选择接受师承教育的学生适当的奖励以增强其学习中医的兴趣。

2.4 信心问题 以疗效树立信心 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曾说:“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药在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不管在大医院还是在基层医院,都会见到因病人要求开西药或是医生自身的信心不足而放弃开中药的现象;有的受金钱的诱惑,为了完成医院规定的指标、多赢利而放弃开中药,从而导致一些人认为纯中医连养家糊口都不可能。坚持用中医中药的“铁杆中医”为数不多,这一铁的事实是目前中医界最大的尴尬。这种局面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必然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必须树立起信心,首先是医者的信心,锻造一支对中医有坚定信念、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其次是学生的信心,导师可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医的信心。再者是民众的信心,我们行医的对象是病人,只有让民众相信了中医,我们才有用武之地。疗效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师承培养方式要在立足临床的前提下,师生在疗效的主题下,直面疾病问题,增强师生对中医药的信心,增强民众的信心,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5 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规定专门时间 由于没有立法保障,目前一些院校所尝试的师承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带教老师对这种培养模式还不是十分重视,大多只是个“兼职”而已。多数老师是各大医院的主任、专家,他们除了完成医院的医务工作,有的还从事一定的行政工作,差不多每天事务缠身。这样,他们几乎没有专门的时间指导学生。即使学生跟着临床,老师也很难拿出专门时间进行讲解,有时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回答。从学生的情况看,学生的一些西医课程虽然进行了删减,但同时中医课程的课时加大、科目增多,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少能够真正做到全身心的跟随老师进行学习和对经验挖掘整理;而且跟师临床还要受到老师的时间限制,使得学生跟师临床的主动性不明显。这就需要学校在开学前做好统筹规划,安排好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时间,最好能做到在学生专门跟师的时间里,老师能够专门带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做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融合。

3 结语

在院校教育中融入师承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被各中医院校所尝试,有的已经看到了可喜的成绩,也在逐渐地被医学界所认可。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各自的优点决定了这两种教育方式同时并存的可能性,而当前社会发展对中医人才需求的趋势也决定了新型师承模式存在的必要性。从目前的形势看,我们所尝试的“院校+师承”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然而,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也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中医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1]曹丽娟.近年高等中医院校师承教育试点班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04):59-61.

[2]李磊,陈仕杰.论中医师承教育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 894-899.

[3]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5,26,(10): 60-62.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7.008

1672-2779(2010)-17-0013-02

2010-06-21)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师承授受经验谈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师承与独创之美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军事院校教育应突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传统音乐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研究
浅谈预防医学在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