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急性阑尾炎术后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报道

2010-08-15 00:42翟柏枝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3期
关键词:酶原纤溶阑尾

翟柏枝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78岁,农民,因“转移性右下腹痛56 h”拟“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既往体健,入院后查T:38℃,P:85次/min,BP:135/80 mm Hg,发育正常,精神软,腹部平坦,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明显,伴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血常规:WBC:12.35×109/L,N:81.1%,Hb:125 g/L,PLT:150 ×109/L,凝血功能:PT:13 S,无绝对手术禁忌证,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予积极补液抗炎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恢复较好,术后1周拆线出院,术后第15天无诱因下出现右下肢膝以下肿胀明显,伴疼痛及行走困难,查B超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转上级医院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后痊愈。

2 讨论

阑尾切除术是基层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手术,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一般无明显并发症及后遗症。阑尾切除术后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罕见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下肢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血栓)。本病目前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于DVT的发病机制,19世纪中叶Virchow即提出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因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结合本患者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2.1 术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患者术后应用“氨甲环酸针”,“氨甲环酸针”能竞争性阻抑纤溶酶原在纤维蛋白上吸附,使其无法被纤维蛋白上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因而不能发挥纤溶作用,促进血栓形成。

2.2 患者为高龄男性,手术创伤后使下肢血流减缓,术后护理不到位,未能指导早期下床活动,促使血栓形成。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手术患者术中应尽量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有针对性的早期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对于外科术后患者应早期进行双下肢肌肉关节被动活动,争取早日下床行走,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DVT的形成,而对于病情不允许下床者,可穿弹力袜等减少静脉瘀血和增加回流,病情允许应定时更换体位,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血运情况,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深压痛等情况。尽量减少术中术后止血药物的运用。相信只要注意观察,积极预防,早期干预,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一定会明显下降。

猜你喜欢
酶原纤溶阑尾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腹腔镜高位阑尾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戳孔对比
阑尾真的无用吗?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尤瑞克林与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比较对照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在脑动静脉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