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美学特征

2010-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0年7期
关键词:长恨歌王安忆美的

何 健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

王安忆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作家本人看来:“这次写作是一次冷静的操作:风格写实,人物和情节经过严密推理,笔触很细腻,就像图画里的‘皴’。可以说,《长恨歌》的写作在我创作生涯里达到了某种极致的状态。”[1]作家创作这篇小说时,社会正处在市场经济商业化阶段,快节奏的生活、身心的压抑、单纯的人文价值关怀与纯粹的物质欲望的渴求,使人越来越趋向于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如何才能缓解现状,王安忆有独特的看法,即从身边琐碎的日常生活做起,从中寻找、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

作为一种渐趋成熟的理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德国哲学家威尔什提出,他主要从“表层审美化”和“深层审美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他认为,前者体现在日常生活物质层面的体验需求及需求的最大满足上,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物质层面的装饰和美化上;后者则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内在结构核心,强调了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审美物质化的同时对意识及现实理解等非物质因素的审美化。同时,“审美化”的重要性不在于“美”,而在于其“可塑性和虚拟性”。[2]

然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得到真正凸显,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一些女性作家的创作中才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新的写作倾向。她们能够以女性的独特气质寻找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能够用细腻之笔描绘出一幅日常生活的美丽画面。她们的书写是有别于以往作家的,是用一种新的日常生活叙事取代了宏大叙事和启蒙话语的题材。其中,王安忆无疑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写作的典型代表作家之一,她的《长恨歌》等作品中关于审美的感悟描写,呈现给读者的正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审美世界。

二、《长恨歌》对日常生活诗性美的展示

《长恨歌》主要讲述了“上海千门万户、里巷弄堂中常见的女儿——王绮瑶”一生中的悲欢离合。她本是一个普通弄堂女孩,中学时代因参观片厂,经导演推荐,在程先生用心拍摄下,有幸被选为“沪上淑媛”;因竞选“上海小姐”,一举攀上第三名,成为“三小姐”,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在看似偶然实是必然的情况下,结识了官员李主任,成为“爱丽丝公寓”众多女性中的一名。解放战争后,李主任遇难,王绮瑶由外婆领入邬桥疗养,后重回上海入住平安里。在她看似平静、冷漠的生活背后,却从未放下心中涌动的热潮。造化弄人,生得一副好模样,却总是遭遇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冲击,最终因与青年老克腊发生畸形恋被混混长脚失手杀死,“碧落黄泉”。

王安忆在描绘主人翁曲折命运的同时,又以一种审美情态对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腻、温馨的深刻描写,衬托出一个诗意的审美世界。

(一)日常生活之“衣”“衣饰”美的发现,从古至今几乎从未断过。从远古时代的粗布麻衣、骨坠卵石到现代的华丽丝绸,透露着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美的用心和发现,因为审美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唤醒人们的灵性。《长恨歌》中的王绮瑶被选为“上海小姐”后登在封面上的那张家常花布旗袍的照片,初次展示了一种简约、大方的日常生活美。更为突出的是王绮瑶竞选“上海小姐”时的衣着打扮。三次出场服装为:粉红色的旗袍、苹果绿的洋装、白色的婚礼服,分别是绣着希望、衬着洒脱和善解人意的美。在王安忆的观念中,她相信懂得穿衣打扮是女性的一种天赋。王德威指出:“三小姐”的称誉是真正贴切了上海市民的心声,代表着他们的审美意向,“轻描淡写的她的艳和风情,是给自家人享用的……三小姐是日常的图景,是我们眼热心热的画面,她们的旗袍料看上去都是暖心的,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又与我们的日常起居有关,是使我们想到婚姻、生活、家庭这类感念的人物”。[3]改革开放大潮来临,王绮瑶也紧随时尚潮流,对服装进行更新换代的大组装。反映在作家笔下,她始终把自己的审美理想赋予到现实生活之中,用心的寻找、发现并开拓日常生活的美。

(二)日常生活之“食”“民以食为天”,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孕育、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古今中外史的记载中不乏饮食方面的传奇。王绮瑶是上海城市里一名平凡的市民,却能把琐碎的日子过得很是舒服。在作家笔下,她不但具有审美意识,而且是一个美的创造者。比如她招待客人的情形:“事先买好一只鸡,片下鸡脯肉留着热炒。然后半只炖汤,半只白斩,再做一个咸水虾,剥几个皮蛋,红烧烤麸,并几个冷盘,热菜是鸡片,葱烤鲫鱼,芹菜豆腐干,椿子炒蛋……每一个菜都像知道他们的心思,很熨贴,很细致,平淡中见真情。”闲散的午后:摆上瓜子,添了热茶,水果去皮切片装在碟里;浓情的围炉夜话:似孩子般“围着炉子烤山芋吃,又烤朝鲜鱼干,烤年糕片,做一个开水锅涮羊肉,下面条……炒栗子的甜糯,瓜子的香,糯米圆子的细滑,酒酿的醇香,还有酒酿汤里的嫩鸡蛋”。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得精致,体现了生活的真,散发着生活的美。

(三)日常生活之“住”上海屋檐下,古老的弄堂,寂静的爱丽丝公寓,平缓的邬桥,隐藏的平安里。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弄堂是壮观的,享誉着“东方巴黎的璀璨”称号。街道和楼房在它的上方,形成了点和线,灯光的映衬下光亮掩住了弄堂的黑暗。“晨曦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日常的情景,充斥着烟火人气的感动,每一笔都是精工细作而出。再如爱丽丝公寓,它是俗世中的一个仙境,是用美和花堆叠出的集娇艳、风情、温馨于一炉的,是动荡世界中五色缤纷的又寂静、又冷漠的美的化身。拥有理想境界的邬桥,最讲究柴米油盐、吃饭穿衣,它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般的纯净、无暇的美,一番情景交融的诗意性。

(四)日常生活之“行”王绮瑶的短暂一生,坎坷不幸,经过一系列创伤,仍然拾起做人的兴趣。她人生的岁月里到处充满着心灵的旅行。从参观片厂、“沪上淑媛”、“上海小姐”到街头护士等,她的心路历程从未真正停止过。王安忆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带有烟火人气的感性与平实书写着日常生活的世界,从一般的“过日子”入手展示着王绮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诗性人生。她笔下的主人公,用心于一日三餐、穿衣带帽,做色泽美丽、清爽可口的饭菜、精美淡香的点心,不断翻晒雅致华丽的昔日时装,巧妙成熟地装扮自己,三五朋友相聚,吃食、品茗、游戏、闲聊,品味精致优雅的人生快乐,感受温馨融合的人间情景,感悟平淡、细腻、真实的日常人生。王绮瑶始终用这种审美的心态过完了她原本平淡无味的一生。

三、审美风格的形成机制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作家一定的审美风格的形成总是离不开时代的因素。当代文学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坛上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创作倾向:要么像朱文、韩东、卫慧等新生代作家迷恋于“肉身对‘终极’的挑战”,对物质欲望采取完全放纵的态度;要么像“二张”、北村等人对欲望进行话语转移,将其完全引向精神欲望,而将物质欲望一棍子打死。这两者都不是正确地“直面人生”的正确态度。表面多姿多彩的当代社会,其背后多是单调、乏味、格式化的,被现实生活吸引的大众只能跟其后面走,加重了人们浮躁不堪的心灵负担。这种环境下,正统的理论价值系统,低俗糜烂的灯红酒绿生活无法排遣人们内心压抑的情绪,人们更需要另一种风格的作品出现,文学迫切需要作出改变。这时,王安忆的作品应运而生,迎合了这种审美需要。

王安忆承接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传统,进一步将审美性的文学作品引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她本人也不断地从平实生活中挖掘出美来。在《心灵世界》中她将小说定义为个人的心灵世界,认为小说的存在,不是让它反映真实,反映现实,是让它反映人类的理想、人类的神界,让人们能够把心灵交付于此达到享受的审美效果。《长恨歌》中的王绮瑶,虽是虚拟的一个人物,却是那个时代上海的化身。作家不惜把唯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满腹的生命情感和思想渗入了她的衣、食、住、行之中。她还认为,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细腻地表现日常生活。而《长恨歌》便是由无数小细节组成的,所有情节都充满了王绮瑶琐碎而小资的日子。作家唯美的描写要求人物唯美的体验,时刻贯注审美于小说之中,让她平凡世界里的主人公更显真、善和美。

作为知名女性作家,王安忆承认年轻时候也想让自己青春靓丽,显得有活力;渐入中年后,她的日子过得很闲适:上午写作,下午看书逛街,晚饭后倚床看电视。她喜欢这种平常、简单的日常生活。因而《长恨歌》,是用女性的鉴赏眼光描写了城市的种种趣味,以及女性对于这个城市的感觉:旗袍的式样,点心的味道,咖啡的香味,各式各样的发式、粉盒,午后朋友的逗趣,说一些闲话,啜一杯热茶。一个纯粹的女性化的都市生活在作者精致、闲散的叙述中浮现了出来,《长恨歌》呈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繁复与啰嗦的女人世界。在她看来,衣、食、住、行打点得好,是一个女人的天赋。所以,王安忆无疑是把她的这种女性观用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四、结语

弄堂女儿王绮瑶,在历史大变动和个体受灾难后保持着那份镇定与从容,在艰难的生存环境面前,她选择用勇气接受现实,在王安忆的笔墨里充满了对她的理解和同情。这样的一个女子,是能把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化为生机、有趣的,是能将审美渗进生活骨髓之中的。

现代社会下的人们,穿梭于物质世界里,忙碌而紧凑的作息日程,把人们的精神逼入困境。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已开始了流浪、放逐,在人欲横流的生存境遇中忍受着物质与精神的消耗。有的人,在亲情、友情、爱情的呵护滋养下,得以超越和醒悟;有的人沉浸于此不可自拔。一个人,有了生命意识还不够,生命的真正开始更需要审美意识的觉醒,审美意识的觉醒才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标志。而这种审美意识更多依靠后天阅历的积累,人情的冶炼和心灵的培育,需要特殊品格、人生悟性和经历才能培养出来的极高的人生之境,否则必将沉入于当代人所面临的尴尬和悲剧之中。因而,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做起,用心灵世界的真、善、美融解情欲、邪念,宣泄、提升情感,并使之正常化发展,才能使生命得以恢复原始的活力。日常生活审美化揭开了实用、功利对美的遮蔽之后,人们重新发现和体验美的另一种光辉,审美渗入生命情感之中。

[1]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H].文学报,第1174期.

[2]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6.

猜你喜欢
长恨歌王安忆美的
中秋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好美的雾
悲剧与救赎——谈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救赎之路
王安忆小说病象报告
兰峪水,长恨歌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