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0-08-15 00:50倪秀海李文广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主体技能

倪秀海 李文广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倪秀海 李文广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内容——指导思想、过程、方法等进行分析,提出长期以来不能从根本上摒弃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因是教学指导思想的模糊、教学过程结构的沿袭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滞后等原因造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只有从改革的角度来对问题加以思考,通过定位教学指导思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过程观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传统教学模式;公共体育课;高校

正当全国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实践中央7号文件之际,正当全国深化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并通过进一步改革试图从根本上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束缚之际,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再思考、再研究,通过阐明其主要内容与主要特点,分析这个模式一直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法体系。三者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骨架”,教学方法体系是填充教学过程的“肌肉”,而教学指导思想则是起到协调和指挥作用的“神经”。[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被称为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主要是沿袭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是该模式的指导思想。它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分段学习和细化学习,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一般以技术的学习和练习为主,以技术的难易度为顺序,按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来安排教学过程。教法上注重练习的次数,通过示范、讲解、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再练习的循环程序完成教学。

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把握了教学的主脉络——学习技术,掌握技能;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技术的难易度为教学顺序;遗憾的是没有对能否“增强学生体质”这个指导思想加以推敲。有了如此解释,再加上“运动技能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课程其他方面具体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2],我们对长期以来不能从根本上摒弃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因也就不难认识了。

2.长期以来不能从根本上摒弃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因

2.1 教学指导思想的模糊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实践中,体育教师的理念并没有统一到“健康第一”上来,出现了由过去片面地强调体能与技能,转向成完全强调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的发展,以为这样就是在实施“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了。但事实情况是,使技术教学和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和时间大大减少,出现了学生玩的多、学的少,追求乐趣多、实际效果少的局面,甚至有的课堂出现了“放羊式”教学。在这种模糊的指导思想体系中,不用说去实现教学目标了,可能既定的教学目标都丢失了,造成实践中的体育课程与指导思想存在严重偏差。就是说,不但“健康第一”我们没有领悟,而且还使我们成名的运动技能教学也被丢在了一边。但体育课还得要上,教学任务也还需要完成,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就不得不对教学内容重新具体规定,在新的教学活动中,所选取的教学手段必然又会受到上课内容的局限,运动技能的教学再次成为教学的首选目标,直接导致现阶段大多数选项课教学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翻版。

2.2 教学过程结构的沿袭

虽说目前的选项课教学对此已有所改变,但由于体育课的目的仍然定位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教学过程结构也几乎没有改变,于是乎,苦口婆心的讲解、不厌其烦的示范、严厉的督导式的教学组织再次出现,直接导致了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反感及体育兴趣的丧失。从科学层面来说,我们用体育课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是非常合理的,是符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的,但是,“符合”并不意味着满足,由于教学过程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成不变,即大学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中学的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并没有体现大学体育课程的自身个性和大学体育教育的特性,学生重复枯燥学习,讨厌体育课也就不可避免。

2.3 教学方法手段的滞后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3]“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身心统一健康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服务。然而,现今体育教学的方法不是使每个学生个体的特征都得到张扬,不是使每个学生个体身心都得到统一健康发展,而是用统一的预先设计好的框架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表现在: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合常规的技战术表现,迎来的不是肯定、鼓励,可能是挖苦、嘲讽;教学组织管理崇尚整齐划一,甚至以军事化管理要求课堂;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一套教案多年不变;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式多年不变,灵活性不足;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对工作不负责任,上课应付学生,得过且过,学生签名后就走,学生、教师都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另外,由于受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教师上课还是用一种方法来面对全体学生,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背景,造成优生得不到优教,差生得不到补教。

总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直摒弃不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问题,即不能及时地对阻碍体育教学发展的旧思想、旧传统、旧方法进行根本性改变;也就是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深入到我们的骨髓里,它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的特点。为此,我们只有从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角度来对问题加以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3.以人为本,深化认识,走向健康

3.1 定位教学指导思想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人”的意义,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健康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体育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既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身体得到锻炼,也让他们学会一些独立锻炼身体的方法,为毕业后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如何去实现这个指导思想呢?

毛振明教授说“过去我们重视运动技能教学是好的传统,是正确的;重视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与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以及身体适应能力共同增进学生的健康。这一点在过去是好的传统”。[4]“首先,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其次,运动技能是体育实现各种功能、完成各种任务的载体。一个主体,一个载体,都是重要的,是很有价值的东西。”[5]可以看出,对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完全否决,也是有问题的,它强调的体质教育、运动意识、身体素质,其本身并没有错,我们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及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应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不过现在“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所取代。这种取代的关键是对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认清,即健康第一。同时,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我们只能作为促进学生健康的手段,而不是体育教学的目的。唯有确实转变了这个观念,我们才能明确我们的体育课到底要做什么,如何去做。

3.2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过程观

“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体育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中,教师的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充分焕发出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过程观,说到底就是要回归主体,发展主体。要彻底地改变课堂上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僵死状态,注重从师生间、生生间的关系和互动入手,挖掘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潜能;要最优化教与学的基本功能,既要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体育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障;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不以运动技能的掌握为中心,而把满足学生情感、兴趣、情绪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它要求教师不是把教好运动技能作为唯一的根本工作,而是以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作为根本责任。因此,体育教师要教学生不知道的、教学生体会不到的、教学生不可能想到的,也就是说在学生最重要之处、最需要之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迈上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设台阶、注入动力、奠定基础。由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体育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这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及创造性的解放;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过程,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过程观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6]

3.3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变化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强调一个“活”字,让学生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更多的开放式、探讨式教学活动,来使每个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在与教师交往,与同学的交往中做到经验共享、学会合作和发现自我。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要正确引导和解决学生在运动锻炼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难,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教学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力争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其次,教学方法还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注入式的模仿教学转向开放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学的综合性、多样性和教法的实效性;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与锻炼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目标。

4.结语

4.1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依然是高校仍在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其特有的教学特点而受到了部分教师的欢迎。可以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技能教学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教学目的和手段的问题还需解决。

4.2 可以说,不论采用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都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即在明确“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激发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主观能动地学习,然后圆满地走向“健康第一”这个归宿。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72.

[2]教育部.全日制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曲总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6.

[4]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6.

[5]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2-23.

[6]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

G642

A

1672-0547(2010)06-0109-02

2010-10-19

倪秀海(1975-),男,安徽六安人,滁州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滁州学院2008年校级教研项目研究成果(编号:2008jy019)。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主体技能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拼技能,享丰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画唇技能轻松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