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的内涵及其策略

2010-08-15 00:49李如密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意识思维过程

曹 婧,李如密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教学创新是教师和学生等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遵循教学和学习的规律,对当前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必要变革,以使教学活动得以更新和发展的活动。教学创新是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的有机结合。教学创新的顺利进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仅就影响教学创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教学创新顺利进行的策略。

教学创新;教师;学生;策略

一、教学创新的内涵

创新(innovation)一词源自古拉丁语“innovore”,意即“更新,创造新的东西”。[1]“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熊彼特(Joseph A.Sehumpter)1912年在其出版的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一词。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2]以后的研究者不断把这个概念拓展到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并同时赋予其更多的内涵。从一般意义上看,就其本质而言,创新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就其作为过程而言,它是知识信息的不断组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过程;就其作为结果来说,创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发明创造或发现前人所未发现的东西,二是指对现有事物的改造、改革,形成新的观念或理论、产生新的方法等。比较而言,在这两类创新中,第一类所占的比例是十分微小的,大多数情况下的创新结果都表现为第二类。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3]虽然创新与创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仍然存在一些区别。从学术上讲,人们不应该误把创新等同于创造,更不应该不顾其原始含义,完全用创新去取代创造。

教学创新是一个新生事物,学术界对此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观点1:“目的”说

把教学创新界定为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典型的表述为“教学创新就是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国内学者辛自强、池丽萍、俞国良、郭浩、曹中保以及国外学者Starko A J.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学只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创造性素质。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应当着重关注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的效能,即学生创造性素质是否得到提高。

观点2:“过程”说

把教学创新界定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的教学的观点,在我国并不少见。这种观点认为教学创新是指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危晓音、黄秋兰认为教学创新就是要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创新思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个性化的过程。[5]这种观点更强调学生的学习。杨小洋、申继亮认为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并创造性地应用于自己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6]这种观点认为教学创新是教师运用教学创新的种种手段和方法,从多个角度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观点3:“活动”说

认为教学是一种教育活动,教学创新同样应该是一种教育活动。卢炳惠认为教学创新是主体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而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对当前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必要变革,以使教学活动得以更新和发展的这样一种变革行为。[3]这种观点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主体的活动。王天平、李森认为,课堂教学创新就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品质,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创造和变革课堂教学的整体或者局部,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活动。[7]屈林岩认为教学创新就是教师和学生等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一定目的,遵循教育教学和学习的规律,而进行的教和学的变革和更新活动。[8]这种观点的“教学”既包括教师主体的活动也包括学习主体的活动。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教学创新下这样一个定义:教学创新是教师和学生等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遵循教学和学习的规律,对当前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必要变革,以使教学活动得以更新和发展的活动。

1.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创新的主体

教学即教师教和学生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同样,“教的理论”与“学习理论”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一种完善的教学理论。可以这样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依据“教的理论”创设的外部条件中实践着“学习理论”,教师则是在“学习理论”揭示的关于学习过程内部机制的基础上实践着“教的理论”。[9]因此,“教的创新”与“学习创新”同样也是教学创新活动中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学习创新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学习创新是推动和深化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学创新是引导、促进和服务学习创新的必要手段。教学创新与学习创新相结合进而实现促进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价值之目的。

2.教学创新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创新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教学创新必然要求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创造、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10]

3.教学创新是创新目的、过程和方法的辩证统一

教学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说教学创新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是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创新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教学创新的内涵。教学创新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个采用具体的创新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创新目的的创新过程。同时,教学创新必须以更有效的教学为前提,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为前提。这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切忌不可“为创新而创新”,把学生当作教学创新的“实验品”。

二、教学创新策略

(一)从教师方面来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培养创新人才,教师义不容辞。笔者认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民主型、开放型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

1.教师要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自觉追求,创新精神是每一个教师应有的教学信仰。教师要有“探索”的积极精神,把教学创新当作毕生追求的艺术性的事业。没有创新的意识、愿望和动机,决不会有创新的行为,更不可能做出创新成果。强化创新意识,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创新存在的普遍性。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和欲望,处处都能创新、时时都可创新、人人都可能有创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善于发现并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或创新能力,以新颖高效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重要构成部分,发展创造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的创造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冲破习惯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大胆想像,大胆探索,大胆发现,敢于和善于质疑。教师拥有较完备的创造性思维,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应该努力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刻苦钻研教材内容,认真领会教材精神,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实践也有利于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此外,教师参加必要的有关创新的培训和参与创新的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一种宽松的、民主自由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索勇气,使学生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作出较大的努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非常有利于这种课堂氛围的创设。因为提倡尊重学生人格,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看待,乐于与学生交流,实现心与心沟通;而不是高高在上,为树立自己的教学权威而刻意掩饰自己的错误或缺点,把自己装扮得完美无缺。当然,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具有开朗、豁达、大度、宽厚的心境,能容纳不同思想和行为方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伙伴。

3.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需要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会远离实践,远离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教师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从学生方面来说

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学创新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创新。学生积极地、有准备地参与其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学生会问、爱问、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积极地作用。

1.学生要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11]问题既是创新的起点,又是创新的动力。有了疑问,才有求知欲,才有探索的欲望。有了探索的行动,才可能有创新的成果。陆九渊则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然而,现在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问题意识不强,虽然受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听,缺少的是学生教、学生问、学生说的教学的影响,但学生问题意识不强也与学生有关。学生不敢提问题一是问题意识不强,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二是心理上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或过于简单,会受到教师的责备、批评,受到同学的笑话;三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12]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方面。学生也应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发言,敢于向权威挑战,张扬个性,乐于探究,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畅所欲言。学生要有敢问、乐问、能问、善问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从一个新的角度看问题,本身就包含创新性的因素。

2.学生要破除思维定势

心理学家把思维被固定或束缚在一个旧的框框中,不能自由发挥这种现象称之为思维定势。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势现象人人都存在。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常常有助于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但往往是创新的大敌。在课堂学习中思维定势往往就是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和形成,阻碍我们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根源。而一旦突破原有的这些固习,我们面前很可能就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

3.学生要有好奇心,保持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精神

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有了好奇心才会有求知欲,才会去努力探索。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学生就容易成为学习的奴隶。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童的世界里充满了五彩缤纷的梦想,每个孩子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梦想。但是,随着知识的增多和眼界的开阔,学生对世界越来越习以为常,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往往不强,这是非常危险的。学生应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应该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才可能有“令人惊奇”的新的发现。因此,学生只要保持一颗童心、一颗好奇心,勇于实践自己的“梦想”,就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就有可能拥有自己的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就有可能发展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

[1]陈文化,江河海.创新: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观[J].科研管理,2001(1):1-7.

[2]路甬祥.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1-42.

[3]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4]辛自强,池丽萍,俞国良.创新教育的系统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5-120.

[5]危晓音,黄秋兰.教学创新浅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33.

[6]杨小洋,申继亮.论教师教学创新的内涵[J].中国教育刊,2006(7):56.

[7]王天平,李森.论课堂教学创新的内涵及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27.

[8]屈林岩.学习创新:教学创新的新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2.

[9]张天宝,许晓川.试论教与学关系问题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34-38.

[10]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学理,2004(1):51.

[11]冯清波.实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1):94.

[12]李海.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1):60-64.

猜你喜欢
意识思维过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