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发展,树立职业品牌

2010-08-15 00:49蒋凌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分流人才职业

蒋凌燕

(宜兴技师学院,江苏宜兴 214206)

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发展,树立职业品牌

蒋凌燕

(宜兴技师学院,江苏宜兴 214206)

职业教育的平衡点是教育的本质起点,即“立人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核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成就其一技之长,职业学校应根据地域特点、市场需求、人才创新选择培育自己的优势专业,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学科专业。

教育分流;立人教育;职业品牌;规范管理;创新人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劣势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暂时难以消弭的局面。但我们既然要寻求出路,就得先探究一下形成劣势的原因,以便我们找到比较可行的对策。一是难以改变的分流政策。在义务制教育以后,部分学生进入普通教育,部分学生被迫进入职业教育,当然还有少部分直接参加社会劳动,这种分流的标准(几乎是唯一)是中考成绩,而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其成绩显然要排在普通教育之后,这是政策的规定,所以职业教育的学生及其家长在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其复杂的表情众所周知,但孩子还小,有教育也许就有机会,有书读总比没有书读要强,因此,这些孩子无奈而被迫进入职业教育学校。普通教育的“光明前景”也决定分流时决不会产生政策错位,退一万步讲,即使错了位,两种教育的生源就会倒置了呢?二是教育目标的定位。笼统地说,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决定其性质不同,普教之后是广阔的高校构筑的亮丽诱人风景线,无论哪一类的普通中学都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主要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我们的职教能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如此宣扬吗?“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你的本分。假设职教之后,同样光明的前景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分流时就真会出现“错位”现象了。三是教育管理、教育课程等。由于教育目标而决定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不相同,但我们被“先入为主”的分流砸懵了,似乎我们的生源差,所以与教育相关的所有软件、硬件都等而下之,这种恶性循环加剧了职业教育的劣势,让自身处于困境长期难以自拔。

一、以人为本,在“职业”上做足文章

上述原因已经给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教育的本质,调整我们教育的思路,或许能找到一些扯平的地方。教育的对象是人,无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抑或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其终极指向都是“立人教育”,即不单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更主要的是作为独立自由的个体让自己这个人“立”起来。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一点,在我看来,乃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最宝贵之点:使一个人想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以人为本”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但真正落实到位并不尽如人意。如普通教育中,我们是否完全顾及学生的个性特长,从终极关怀出发,让学生学有所成?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其答案,本想走精英教育之路结果却沦为中庸教育,部分普通中学的学生高考落榜,还不如部分职业中学的学生。我们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脱离人的发展的轨道,用“作坊式”或“工场式”教育培养出一批批所谓的合格人才。一般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依然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学生始终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这种被动局面甚至延续其一生,部分学生有幸考取大学,而毕业以后无法找到其对口的工作岗位,被迫待岗,或“中途易辙”、“另起炉灶”。因此,要实现理想的教育公平的基点是“立人教育”,即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基点和终点,并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基于此,职业教育如果能率先实践,作出令普通教育刮目相看甚至自叹不如的绩效,那么职业教育的劣势将得到大的改观。这一痴人说梦的构想有无实现的可能性?设想在人才市场有3个相同专业毕业生,重点大学学生A、普通大学学生B、职业学生C,理论上讲,老板首选A,次选B,最后选C(撇开人格素质等隐性要求),教育分流的选拔性、不公平性让没有高等教育学力文化优势的C面临首先被淘汰的困境,但如果有职业教育给予的技术操作优势,C便有可能击败A、B,因为企业需要的首先是专业技术操作熟练的工人而不是管理者,这里学校对于企业的人才需求掌握很关键,职业学校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为企业预制工人。当然,从人才构成的金字塔结构来看,A型人才在企业中是少数,C型人才是大多数,A型人才多为蓝图的设计者,C型人才是蓝图变成现实的实施者。另一种可能性,职业教育利用地域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即学校领导选定当地企业某些工种,明确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你企业培养合格的工人,按企业对工人培养的要求,制定本校的专业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专业,在4~5年的时间里,学习高校专科或本科相应专业所必须的知识。这里的可能性是,普通中学的学生高中三年实际是基础教育,与高校专业基本无关,职业学校直接从专业入手,与实践挂钩,用4~5年的时间来弥补学力学历的不足,不是没有可能。第三种可能性,选择“冷”职业。单凭专业知识想超过普通教育的难度显然较大,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教育分流时已暴露其学习上的诸多缺陷,他真正要抗衡的是普教之后的高等教育,在就职时,他是与大学生PK,因此,他们在选择专业职业时要尽量与大学优势职业避免正面冲突,而应尽量考虑生活实际中“工人需要”,即大学少有或没有的专业,如武术专业,其一技之长便可选择许多职业;又如烹饪专业,就应造就较多的烹饪大师;再如汽车专业,重点不应是造汽车,可以是如何把汽车修理好。生活本身是一座大学,职业教育应考虑生活生存的实际,在生活大学里寻找挖掘教育资源,这样许多“冷”职业便能从生活中热起来,从而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想态势。需要补充的是,这里的切近生活实际包括切近他生活的地域,如大部分农村青年拼命读书是为了离开农村,农村的大部分优秀青年进入城市,普通教育的一大功劳就是完成这种迁徙,这样会造成农村人才匮乏,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否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们的眼光似乎老盯着工业,为什么不为农业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呢?被分流进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会把自己的志向咬定在首都、省府吗?

总之,职业教育的职业在某种程度上等于专业,社会就业的紧张形势不允许他们的专业因不“专”而带来好运,职业教育只有掐定自己的教育目标,在“职业”上做足文章,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尽量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那么,在“立人教育”上它或许就跑在其他教育之前了。而且职业教育在职业选择的自由性、广阔性上是普通教育无法比拟的。

二、养成终身教育,树立“职业”品牌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从事职业工作几乎是毕生的,所有学生即使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并不意味着一锤定音、一劳永逸,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明在更新,这一切都逼着每个人与时俱进,以占据文化优势来巩固自己的既得职位,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应加强自我学习,在动态变化中不断使自己强大,以弥补自己的“先天性”知识缺陷,况且要想成为自己职业领域的权威,那么非得在该领域精益求精不可,这往往又非一朝一夕之功,须终其一生倾尽全力。这与以往所强调的自学成材相类,我们现在称为“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不懂自我教育、不善终身学习的人就会因固步自封而思想僵化,最终因知识落伍而被淘汰出局。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时代就应养成,一方面利于学生时代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探究,另一方面便是利于在职业岗位上从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拓展提升知识。如果踏上岗位才临时抱佛脚,为时已晚。只有这样,他所从事的职业不再是仅仅满足生存需要的饭碗,而是引以为荣的精神品牌。或许发展中的职业教育还停留在就业率高低的沾沾自喜层面,没有意识到用树立职业品牌来打造自己的学校品牌,与大一统的普通教育如出一辙,那么其后果当然要比普通教育相差几截。品牌是职业教育的“质”和生命,是自己不花钱的广告,是自身谋求发展的资源动力,没有这种“质”的保证,就不会有“量”的吸引,仅凭行政分流比例的微调,“流”来的总是筛子筛剩的货色,而不会是筛子上面的学生主动到职业学校来。其实,职业教育在职业品牌的打造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初中的应试教育也大行其道,学生的个性特长遭到忽视,分数线硬把他们挡在普通教育的门外,分数衡量的是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本没有显示,处于待开发、待培养状态,如果职业教育还沿着分数等级唯一的老路划分下去,怎么能与普通教育匹敌?但如果我们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分类培养,走出的是与普通教育不一样的蹊径,带来的职业教育的光明前景。

三、规范教育管理,培养创新人才

这两句话是老生常谈,其内涵毋庸解释,但就上文的原因来看,还须强调几句。教育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但决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我管理的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学校适当的管理介入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学生没有自觉走上“立人教育”的正常轨道,单凭学校严格的管理,要想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几乎是纸上谈兵。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是其创新性,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又必须有和谐宽松的环境,严格管理和创新人才实是一种矛盾,因此笔者主张教育管理应该是规范,而不是严格,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个性特长来换取学校完成合格任务的数量,使他们进入市场后永远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机械的操作者。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71.

[2]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G642

A

1673-0046(2010)11-0109-02

猜你喜欢
分流人才职业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NSA架构分流模式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