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保护

2010-08-15 00:48赵静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裕固族民族音乐民歌

赵静

(甘肃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裕固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保护

赵静

(甘肃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民歌在裕固族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裕固族民歌内容丰富,大多以山歌、情歌为主;作品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热情奔放、音域宽广、曲调高亢、朴素动人,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裕固族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民歌承载体的裕固族歌手越来越少,大多数民歌未能及时抢救,已随歌手的去世而消失。裕固族民歌的传承已受到严重的威胁,正经历着时代的考验,急需抢救和保护。裕固族聚居地学校音乐课堂是保护裕固族民歌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保持古老的裕固族原生态的音乐传统是保护裕固族民歌文化的一个有效手段。

裕固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族。9世纪中叶,裕固族其中一支迁至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史称“河西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现主要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和酒泉黄泥堡地区。1954年2月20日建立了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按地区分布,裕固族使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称“尧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同属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关系密切;一种称“安格尔”语,与同语族的蒙古语关系密切;一种为汉语。裕固族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1]

裕固语称民歌为“叶尔兰安”,它是裕固族民间音乐中主要的艺术形式,也是裕固族人最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传,民歌创作便成了裕固族民族历史传承的主要形式。裕固族民歌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裕固族人亦农亦牧、以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使裕固族民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目前,国内对裕固族民歌的整理和研究还很少,对它的保护也很不够,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对裕固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保护的现状,提出一些保护的措施,以期引起学界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裕固族民歌的艺术特点

裕固族民歌既有以世代口传心授方式继承下来的本民族传统民歌,也有裕固族人根据自己的语言和审美习惯加工改造的来自其他民族的民歌。而由于语言和居住地区不同,东部和西部又有区别,东部民歌较多具有粗犷、奔放的气质,音调接近蒙古族民歌,西部民歌则较平和、深沉,更多地继承了回鹘民歌的传统。但整体而言,裕固族民歌曲调优美高亢、音域宽广、节奏欢快、热情奔放、朴素动人,内容大多与他们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大致有叙事歌、情歌、劳动歌、宴席曲、酒曲、擀毡歌、奶幼畜歌等几类,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曲调与形式

裕固族民歌在曲调和形式上,既继承了古匈奴的某些特色,又吸收了藏族“拉伊”、蒙古族“酒曲”、回族“花儿”、土族“宴席曲”的某些特点,并把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

2.民歌调式

裕固族民歌采用五声音阶,以羽、徵、商三个调式最为常见。由于歌词多为两句,所以曲调大多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单句体也占一定的比例。

3.民歌结构

裕固族民歌结构简单,大多与古代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放牧与奶幼畜、垛草等)及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裕固族民歌中经常出现五度结构,一般来说,西部民歌比东部民歌更多采用这种手法来发展乐思。级进是裕固族民歌旋律线的基础,许多民歌仅由级进构成,也有跳进,跳进大多为四五度上、下行跳进。

4.歌词格律

歌词格律分别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突厥语民歌、蒙古族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常用的表现手法是直陈,以其朴实自然而打动人心。民歌中的衬词都没有词意,多半用在句尾和句首。东部裕固族和西部裕固族的单词重音都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所以在民歌中常出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歌词的押韵以押尾韵为主,也用头韵和中韵,使其民歌别具音乐性。

裕固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造就了它不同于其他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曲调、形式、调式、结构等特点,成为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一支奇葩。因为它的独特性,也就使得它更显神秘。

二、裕固族民歌文化保护的现状

由于裕固族在历史发展中遗失了本民族的文字,加之裕固族作为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聚居地,因此不能及时地用一定的物质形式将依靠语言来传承的裕固族民歌固定并流传下来。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职业歌手,他们主要为举办丧葬嫁娶等进行家庭演唱。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唱歌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丢失了自己的音乐,就如同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失去了双手。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裕固族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民歌承载体的裕固族歌手越来越少,大多数民歌未能及时抢救,已随着一些歌手的去世而消失。裕固族民歌的传承已受到严重的威胁,正经历着时代的考验,急需抢救和保护。

1.当地政府成立保护机构

2003年6月,肃南县为改变裕固族传统文化加速流失的现状,成立了裕固族文化研究室,专门集中人力物力做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抢救工作。该研究室成员已分别深入乡、镇牧户中,采录民歌80多首,并计划完成《裕固族民歌档案》的出版发行。目前,肃南县已整理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卷》(124首)、《祝福草原》、《裕固家园》、《飘香的草原》等书籍和光盘、磁带,整理搜集了裕固族民歌资料三百一十多首。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2]

2.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裕固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收录于此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8项,其中民间音乐有3项,分别是唢呐艺术、花儿、裕固族民歌。这充分说明了从中央到地方部门都非常重视甘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文化的注入,传统的原生态音乐艺术品逐渐消失,大部分宝贵的民族艺术财富随之流失。以前肃南随处可听的优美山歌、动人的男女对唱已逐渐消失,那种几乎人人都是歌手,一年四季都能听到歌声的景象也已慢慢少见,大多数人已经不会演唱。只有从专业的艺术表演人员和一些民间的老艺人那里才能听到的裕固族民歌。这种优秀的文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慢慢消失,懂得裕固族民间音乐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研究室主任铁穆尔说:“据我知道,现在会唱传统裕固族民歌的已经不过百人,这些老人并无传人,裕固族民歌真的是濒危了。”[3]

三、裕固族民歌文化保护的措施

基于裕固族民歌的发展现状,对它的保护也就显得日趋重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裕固族民歌。

1.裕固族聚居地学校音乐课堂是保护裕固族民歌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裕固族民族音乐艺术面临着衰退和消失,如何保护民族音乐艺术品是裕固族地区音乐教师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课,在弘扬国家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应对本民族音乐艺术加以补救,使更多的裕固族民间音乐得以保存和继承。

牧区的学生大多数生活在寄宿制学校,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家人和老艺人接触和交流,这使学生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作品了解也就越来越少,好多学生不了解本民族民间经典的音乐艺术作品,使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理解和创新能力逐渐衰退。因此,传统音乐的消失与现代音乐课教学也有很大的关系。民族地区音乐课大多数是以音乐课本作品为主,而课本中的音乐作品根本没有裕固族艺术歌曲,下一代人能学到本民族艺术作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裕固族地区学校音乐课可以作为民族艺术的补救课。给学生多听多接触裕固族经典音乐艺术作品,从中了解裕固族民间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民族音乐的风格。在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深的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学校可利用音乐课使学生接触一些裕固族的音乐艺术品,传承和发扬宝贵的文化财富。更重要的是要在继承的同时重视培养新的艺术人才,这也是对本民族音乐艺术的延续。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方式,只靠仅有的艺术演员和专业人士是很难普及传统的原生态裕固族艺术作品的。

2.保持古老的裕固族原生态的音乐传统是保护裕固族民歌文化的一个有效手段

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授要穿插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也就是要穿插民族历史的讲解。民间音乐以生活为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首先要了解历史,只有了解了裕固族历史你才能真正理解歌曲的内在含义和歌曲的表现形式。更多的老艺人是先唱歌曲后讲故事,也有的边唱边讲,这样可以更深地了解历史,也可以从历史中获得更深的民歌风格感受。[5]

裕固族音乐的继承和创作要保持古老的裕固族原生态的音乐传统,还要大量吸取其他民歌的长处,使其更完美更能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对于原生态的作品应做大量的整理和搜集。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裕固族音乐的节奏和曲调,在特色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在生活的基础上寻找素材。

3.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人与人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多靠口传身授,有的仅仅靠子承父业,往往因许多民间艺人年逾古稀或相继去世而失传。而现存的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给当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不少青少年对民族民间文化缺乏兴趣,使得后继人才缺乏;而资金的缺乏,使许多身怀绝技的民俗或民间艺人的技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全方位的记录,因此,在加大民间文化名家大师及其技艺实施抢救、保护力度的基础上,应注重对年轻一代传统文化传承人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有关专家提出:政府应为民间艺人提供一个长期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可以公开展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比如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建立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域、设立民间文化旅游景点、建立民艺资料馆所、设立民艺研究机构、设立民艺作坊,吸引人们参与体验民间生产和生活方式。

4.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以展示民族文化精髓

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其民族性、现代性、国际性、艺术性获得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及认同。每年的民歌节,来自海内外二百多家近千名记者争相报道这一民歌盛典,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通过卫星、媒体、网络飞进了千家万户,飞越了五湖四海。民歌因南宁而被传唱,南宁因民歌而得以名扬。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成为集文化、经贸、旅游为一体的盛典,更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节庆之一,这充分说明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内对外交流。

裕固族民歌的发展不仅仅是艺术的发展,更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保护裕固族民歌发展就是保护裕固族的发展。各级各部门都要积极采取措施为裕固族音乐的发展献策献力,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裕固族简史》编委会.裕固族简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2]铁穆尔.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安维武.裕固家园[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4]李增祥.突厥语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5]巴战龙,巴玉环.简论21世纪裕固族教育的文化使命[J].尧熬乎尔文化,2006,(2).

〔责任编辑 艾小刚〕

G127

A

1671-1351(2010)06-0052-03

2010-06-21

赵静(1976-),女,甘肃天水人,甘肃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裕固族民族音乐民歌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