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阮元之比较

2010-08-15 00:48袁满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阮元曾氏曾国藩

袁满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曾国藩与阮元之比较

袁满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为世人所知;而较早登上历史舞台的阮元,其影响力在今天看来远不及曾氏。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军功卓著,在文教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从当今对曾氏家书及文集之推崇可见一斑,因此,曾国藩研究热长盛不衰。阮元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显宦要臣,被称为“三朝元老,九省疆臣”,文治武功都有所建树。阮、曾二人前后相继,所处时代虽有差别,但两人为政、为学、为人的特点,以及两人事功的成就和影响却有很多相近之处,并且都反映出时代因素对于二人的影响。

曾国藩;阮元;比较研究

在曾国藩的挽联中,有一副比较独特,乃与曾氏同时期又有幕僚关系的王闿运为之所作:“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戡定仅传方面略;经述在纪河间、阮仪征而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1]这副对联表面以霍去病、张之洞、纪昀和阮元等名宿彰显褒扬曾氏,实则影射曾氏既无霍、张二人之丰伟相业,又无纪、阮二人之宏富著述。此挽联因各种原因有失公允,在此不作阐论,但据其内容正切合笔者将曾国藩与阮元二人做一简要比较研究之意。

一、生平与政声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时年六十一岁;而阮元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生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时年八十六岁。阮元较曾国藩先登上历史的舞台,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且在三朝中政绩显赫,故有“三朝元老,九省疆臣”之称。曾国藩身历四朝,但开始显达是在道光年间,其后,特别是通过剿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一系列的征战,使腐朽不堪同时又有内忧外患的清廷奇迹般地出现一时升平气象,被朝廷上下一致认定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样可算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

二、家庭出身与考取功名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困。但他是一个好读书人,为买《二十三史》而不得不借钱典当衣物。他天资并不聪颖,坊间有一则关于他与小偷的趣闻,说曾国藩背书文的功力不及一位欲行窃的梁上君子[2],但他十分有毅力。道光十四年中举,第二年进京会试却名落孙山。因道光帝母亲大寿而获恩科复考,可是又没有考上。再经过一年的苦读,终于考取三等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年他27岁。

相比之下,阮元家世较好,武官世家出身,但由于自幼体质文弱,其父怜爱而改业从文。阮元也是天资较弱之人,幼时有口吃,幸得其母林氏悉心教导而得以学有所成。稍长即受家学荫蔽,求学门径宽敞。乾隆五十一年考中举人,举名列第八;乾隆五十四年,会试中式,为二甲第三名。较之曾国藩得恩科机遇不中,阮元得乾隆恩典的机遇,在殿试擢升头名,赐进士出身,时年阮元26岁。

三、政绩与为政之道

曾国藩和阮元均可算是英年早达。于曾氏而言,顶峰时期,“当时七八省政权,皆在掌握。凡设官任职、国课军需,悉当调度,几若全国听命于一人。”[3]这种状况,在中国古代也有出现,但多是君弱臣强的反动局面。然而,曾国藩没有滥用此时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权、财权去谋私利。通过古今对曾氏的研究,足见其家境清贫如故,身后无一长物。综而观之,曾国藩的确是一位忠孝廉洁的名臣。

阮元成名甚早在当时视为佳话,更令人羡慕的是他一生仕途极为畅顺,仅因一次科考舞弊案件牵涉而遭贬戍,其余皆担当一时一地之政要。乾隆年间由翰林直入南书房,旋即又委以山东、浙江学政。嘉道年间,历官礼部、兵部、工部、户部侍郎,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后拜体仁阁大学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老病致仕,清廷许之,稍晚,加太子太保之衔。受朝廷倚重至此,当为儒生仕子膜拜之典范。《清史稿·阮元传》有盖棺之论,称其“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4]11424

四、文治武功

二人文治武功各有特点。文治方面,曾国藩的家书举世闻名,影响至深。虽然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和别的官员大相径庭。曾氏禁止子女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都市,而要他们住在县城老家,还告诫子女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地华丽,门外不挂“相府”、“侯府”匾额,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等等。在他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在“勤俭”二字。他认为“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5]在严格的家教熏陶之下,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各有建树。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次子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他的也都从政从军,善始善终;曾孙辈则多是学者,各有专长。除家书外,曾氏还有很多著述编纂,《经史百家杂钞》被毛泽东认为是国学的入门书。

阮元的教育文化观则以其创办学堂、倡导一系列学术活动而展示出来。阮元治学也有能创通的特点,他的个人著述皆收入《研经室集》。此外组织纂修、汇刻大量种类繁多的书籍,有方志书《广东通志》、《云南通志稿》,金石书《山左金石志》、《钟鼎款识》,诗文集《淮海英灵集》、《两浙輶轩录》等。其汇编的三部大型丛书《经籍纂诂》106卷、《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416卷、《皇清经解》1400卷更是影响深远。如果说曾国藩的文治着重在家庭个体教育上,那么阮元的文治活动则带有很强的社会普世性。

武功方面,曾国藩因平定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享誉朝廷,武功至伟。曾氏有一套军事理论,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6]他还提出军政分理、各负其责的管理模式。

阮元以文治显,但也有一定武功。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清朝已开始有鸦片之患,赴任两广总督的阮元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打击烟贩,使得烟贩“终元任,兵船不至”。[4]11423两人的武功,虽有大小之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为一介文人而拥有克平纷乱之功。

五、学术思想

不论文治武功,还是其他活动,都有一定的学术思想根源。曾国藩是清末重要的学者,幼时熟读四书五经和《史记》、《文选》,后入长沙岳麓书院,开始系统接受传统文化和湖南学风的熏陶。道光十九年(1838年)中进士后,他供职于当时的翰林院,仍勤于读书,锐意进取。1995年全国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上,将他定位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轫者、湖湘文化的典型人物、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和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大儒”。[7]曾国藩接受湖南学风浸润,他认为,“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8]而且,曾氏以礼学为治学的价值坐标,这是他能兼采汉学的重要因素。

阮元生地扬州,张舜徽曾论“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9]2作为扬州学派的巨擘,具有扬州学派能通能达的气派。乾嘉学术发展至嘉道年间,时代已发生诸多变动,考据学弊端凸显,因而提倡变通,走会通汉宋、不主门户之见的新思路,并强调“圣贤之道无非实践”。[10]

两人相较,虽有一专一通的差异,但曾阮对汉宋学术门户分立采取并重会通的态度是一致的。这似乎不是巧合,而是作为政府高官的一种共识。我们可以用两人对待西学的态度做一佐证。阮元重视西学,所编纂《畴人传》大量介绍西人及其科技;曾国藩是更是积极利用推广“夷技”,第一次把向西方学习由思想主张变为大规模的实际行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六、历史评价

毋庸置疑,在当今社会曾国藩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尤其是在学术界,曾国藩研究热方兴未艾;而人们对阮元的关注和研究有所不及。曾氏学问备受推崇,为今人所重,以中国近代史上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处于对立面的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为例来说明。毛泽东在青年时期表示独服曾文正,至晚年站在对立的阶级角度上仍肯定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一个人物。蒋介石毕生研究曾国藩,在他床头始终放置曾氏文集以备不时取阅。放眼当今社会,不论从政人士还是经商人士,都以曾氏学问和智慧为真学问、实学问,极力推崇乃至顶礼膜拜。梁启超为《曾文正公嘉言钞》作序,说道“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11]

因此,与梁氏所论相近,有一副对联这样概括曾氏:“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12]曾氏是否真是一完人?是否就只有推崇之论?经过人们深入研究发现曾氏有“可恶”的一面,甚至被“曾剃头”、“曾屠户”、“刽子手”、“伪道学”等名号加之于身。这种认识或争论孰是孰非?结果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曾国藩。国学大师章太炎对曾国藩有十二字评价,叫做“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13]笔者认为以章太炎的“圣相与元凶”辨证统一的思维去看待曾氏,比之梁启超等作出的正面高度评价更有意义。章太炎之观点可引领后学者把曾国藩以一个完整的客体去研究,用辩证的思维审视曾氏亦会更为客观。

人们对阮元的研究热度虽不及曾国藩,但还是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而且仍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近年来国学兴起,人们开始频频接触国学传统经典“十三经”,相信阮元刊刻的《十三经注疏》及《校勘记》、《皇清经解》等国学经典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阮元其人也势必为人们渐知。国学大师梁启超对阮元也有肯定之语:“仪征阮芸台元,任封疆数十年,到处提倡学问,浙江、广东、云南,学风皆受其影响。其于学亦实有心得,为达官中之真学者,朱笥河、纪晓岚、毕秋帆辈,皆非其比也。”[14]近人张舜徽也持同一观点:“在清代学者中,(阮元)是一位少年早达、历居要职的人物。他所不同于其他封建大官僚的地方,便是他凭借自己的地位,积极提倡学术研究,作了不少编书、刻书的工作。……至于他本人的学问,也很渊博,对于经史、小学、天算、與地、金石、校勘,无不穷极隐蔽,有所阐发,可算是扬州学者中的巨擘。”[9]142

与曾氏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相比,阮元显得“单纯”得多。据现有的对阮元研究的成果可知,阮氏几无非议之论。这种差别源于阮元事功以倡学为基础,而且阮元所处的时代是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型时期,他作为朝廷官员,倡导学问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所以荣耀终身。而曾国藩的显达则是起自平定太平天国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之后,与广大的被统治阶级而言,曾氏则成为替腐败的清廷背黑锅的刽子手,所以民间对其多有怨言。

曾国藩研究热经年长盛而不衰,研究曾氏的专家学者数不胜数,各持己见。难得的是平民百姓对之亦津津乐道,评头论足。能让精英和草根皆有称道,足见其吸引力、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然而综观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论证,往往以单方面的予以高度肯定或否定的极端之论居多,虽不至让人莫衷一是,但知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须谨慎、客观、理性对待。研究历史人物,除作其个人生平研究外,还可通过与相关人物的对比而作出结论。基于此,相信随着人们对阮元的进一步研究,二人的历史价值会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

[1]梁申威.名著名联[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541.

[2]余志勤.曾国藩与小偷[J].班主任之友,2004,(9):51.

[3]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69-76.

[4]赵尔巽.阮元传∥清史稿:36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424.

[5]诸葛文.中国历代秘闻轶事——清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329.

[6]王太运,吴若梅.曾国藩智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310.

[7]张云,韩洪泉.曾国藩与湘军[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240.

[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5:55.

[9]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阮元.研经室集一集:卷二[M].邓经元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55.

[11]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65.

[12]凤凰网.曾国藩: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EB/OL].[2008-09-04]http://news.ifeng.com/history/l/renwu/200809/0904_2665_763829.shtml.

[13]隋丽娟.曾国藩[M]∥徐立亭.晚清巨人传.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521.

[1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9:78.

〔责任编辑 马旭光〕

K207

A

1671-1351(2010)06-0102-03

2010-06-23

袁满(1983-),男,湖北浠水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阮元曾氏曾国藩
西斋茶廊坐雨
跟曾国藩学修身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和珅与阮元的眼镜诗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