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文献学研究初探

2010-08-15 00:49祁朝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文献学傅山荀子

祁朝丽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傅山的文献学研究初探

祁朝丽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傅山是明末清初山西一位杰出的人士,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我们熟知傅山在医学、文学、哲学、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但傅山在文献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傅山;文献学;成就

一、傅山生平

傅山,原名鼎臣,改名山;原字青竹,后改青主,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1年)山西阳曲县西村(今属太原市尖草坪区)人,著有《霜红龛集》。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一生成就甚多。从政治思想上来讲,他是一位正直而不愿苟且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明亡后不愿出仕,拒绝做清朝的官;在思想学术方面,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并驾齐驱,而且比他们更解放,在反对以道统自居的理学说教、冲破儒家传统思想束缚方面,战斗精神和独创性更强。在文学艺术方面,傅山的诗文思想性、现实性极强,写作不拘成法,任性直率,古奥老拙,奇思逸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书法草楷篆隶,无不精工,豪迈不羁,独辟蹊径,名满天下。在医学方面,他精通医经脉理,擅长妇科及内外诸科,当时人称“医圣”。

二、文献学成就

傅山的文献学成就主要集中在子部典籍的研究上。他曾说:“……子书不无奇鸷可喜,但五六种以上,径欲重复明志,见道取节而已。”认为子书能给人可喜的“奇”“鸷”,打破旧的思维格局,“明志”,“见道取节”促使人进行思考,建立新的思维格局,因此他对子部书格外关注。也正因为这样,其文献学的成就也更突出地表现对众多子书的研究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文字学、音韵学知识训释考订众多子书

由于傅山对子学的重视,因而在子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对众多子书进行了批注,其中包括《老子》、《庄子》、《列子》、《管子》、《墨子》、《淮南子》、《荀子》、《商君书》、《鬼谷子》、《公孙龙子》。批注时,首先在训释考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运用文字学、音韵学知识,对一些应该训释而前人未加以注释的,或前人虽已注释而含糊不清的,以致误解误注的词语,加以诠释。他特别善于收集大量语言现象,从不同的书籍、不同的语句对同一词汇作比较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以阐明音译,考订讹误。如《淮南子》,有“毛蒸理泄”句,傅山做札记谓:《灵枢经·营卫生命篇》中有此四字。《管子·内业篇》中“得道之人,理蒸而屯泄”,注谓“凑里丞达,吞剧泄散”。“丞”即“蒸”,毛与屯易混,然“毛”字明而浅,“屯”字细隽矣。“丞”下无四点,则但以“承”解,则是“凝丞”之“丞”,佐也,承也。丞当时“蒸”字,不蒸不泄。又再读《管子》札记中作了进一步解释:“丞犹蒸也,火气上行也。”这就通过《内经》、《淮南子》、《管子》的比较,解决了《管子》中“理丞屯泄”一句的两个问题,即解“丞”为“蒸”,指出“屯”为“毛”的讹误。傅山还往往以方言中保存的古词、古音、古义来印证解释古籍中的词汇,如《淮南子·本经》有“滔窈”一词,他批注说:“今忻州人乡语谓宽大有余皆“超滔”,亦此“滔窈”之义。“还有一些历来难以索解的句子,傅山反复钻研,解开了难题。如他对《公孙龙子》和《墨子·大取篇》的评注,就读懂了不少难句,对正确总结我国古典逻辑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注解诸子善于从史源学角度追根溯源,穷其本末,注重思想训诂,且善于比较诸子思想的异同

傅山做诸子注解非常注重从思想上追根溯源,穷其本末。如为了深刻论述“理”的哲学内涵,傅山遍览先秦典籍,追根溯源,对“理”字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他考察了《尚书》、《诗经》、《周易》、《老子》、《管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礼记》中关于“理”的使用,指出“理”字发源于《周易》,而最切合“理”字本义的解释是韩非子:“……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短长、大小、方圆、坚脆、黑白之谓理。”并且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理”的两层涵义。其一,“理从里,里从田从土,皆属地者。坤卦,地道也,故言理。物之纹理缜密精微者,莫过于玉,故理从玉,玉几于无理者也,言其细也。……有文而后见理。”说明理中既含纹理,又含事物具体属性,说明事物的结构规则,是纹理与诸属性的结合。其二,傅山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即事物运动的规律。这一点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理”的解释是一致的。朱熹认为:“……‘文理密察’之理,犹之乎‘条理’之理,从玉从里,义实蕴藉。”条理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法则。

在对诸子思想作注释时,傅山还非常善于比较总结诸子思想的异同。如批《荀子》说:“荀子三十二篇不全儒家者言,而习称为儒者,不细读其书也。有儒之一端焉,是其辞之复而啴者也。但其精挚处,则即与儒远,而近于法家,近于名家。非末,而又近于墨家者言。”荀子思想“近于墨家”,乃傅山言前人之所未言。之所以有此论断,是因为他从《荀子》中读出了与《墨子》思想近合之处。在《荀子》中有:“……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往时而待之,孰与应用而使之”?傅山认为这种思想是与墨家思想是近合的,并且引用《墨子·大取篇》中的内容加以佐证:“……为暴人语天之为是也,而性为暴人歌天之为非也。”其思想契合之处在于都承认并遵循天道即自然之道。荀子认为与其颂天,等待天的恩惠,不如自己动手,制天命而用之;而墨家也认为听从天道必须和自为相结合,自暴自弃,无所作为,不勤不苦,是非常错误的。他还指出老子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老子‘善下人’、‘不为大’之语,即‘天道下济而光明’,出《易》;‘不矜不伐,莫与之争’,《帝典》之言也;‘民为贵,君为轻’,岂非昧贵贱信出之义耶?孟子之言也。”傅山一方面承认儒、墨、道、法各家学派思想之纵的继承和横的交错,同时却又严正地辨明了各家的思想界限。如《荀子·非相篇》说: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前岁,则审今日”。傅山批曰:“此非儒家者言”。《淮南子》本是刘安的门客杂糅道、儒、法诸家而写成的书,在内容上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傅山给予它总批说“淮南训而诗篇,每篇皆凌乱段落,作数十条分读之可也”。批评它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能够从史源学角度出发追根溯源,进行思想层面的训诂,并且善于比较诸子思想的异同是傅山注解诸子的一大特点。

(三)选、辨、点、校、注循序渐进的校勘观与注释观

傅山一生点校批注了大量的诸子学著作及书法学著作,如《荀子评注》、《庄子批点》、《公孙龙子注》、《墨子大取篇释》、《淮南子评注》、《老子评注》《管子评注》《鬼谷子评注》等。可谓诸子皆有注,此外,他还作了《周礼音辨条》、《老学庵笔记批注》及书法作品《五峰山书碑》的注释。在这些傅山所批注过的书中,朱批墨注,琳琅满纸,虽多系片言只语,但对于研究傅山的校勘学及注释学,却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所谓“选”,就是指傅山的批点,首先以选择较好的底本为第一要务。如为《老学庵笔记》作批注所选取的底本就选取了较好的刻于明万历年间的会稽商浚、诸葛元声合校本。其次是“辨”,所谓“辨”,傅山读书先辨字,再点读,来回三四遍,力求做到断句准确,理解到位。第三是“点”,所谓“点”,就是指点读古籍。点读是读书治学中的第一要紧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强调说:“句读之不通,而欲从事九丘之书,真可谓千载小端矣。”《老学庵笔记》虽博大精深,但经他一笔一字之勾画,便上下串联、全文贯通。傅山批点之书,细密准确,可以校正现行本短剧的不少错误。以《老学庵笔记》为例,在卷一“吕周辅”条,记苏东坡布线粗食,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法也”。“饮酒但饮湿”为东坡诗句,言其饮酒不择清浊。现行本将“饮酒”与“但饮湿”断开,傅山把秦少游的话点为一句,后者是正确的。卷二“王性之读书”条,现行本点作:“既卒,秦熹方恃其父气焰熏灼,手书移郡,将欲取其所藏书。”傅山则断为:“既卒,秦熹方恃其父,气焰熏灼,手书移郡将,欲取其所藏书。”傅山所校现行本有两点不同:一是“父”字下加点,“气焰熏灼”的主体为秦熹,现行本“父”字下不加点,则主体为熹之父秦桧;一是“郡将”为官名,现行本将“郡”“将”两字分开,上下句均不甚通。本条中后文有“郡将以祸福诱胁之”,可证先行本所点有误。唐人李济翁在《资暇集》中说“学识何如观点书”。傅山点书的准确性,证明了傅山的学识水平。第四是“校”,校书比点读更难,于原书更动一字,往往要牵涉到许多方面的知识。校书是读书过程中的提高阶段,也是治学中衡量知识的标准。傅山校书,往往采用内证,于本书内求得证明。如卷一“建炎维扬”条商校本原文为“建炎维扬南渡时,虽甚仓促,二府由张盖搭城坐而出。”“张盖搭城坐而出”七字,《稗海》本作“张盖搭戎坐而出”,穴砚斋本则作“张盖搭狨坐而出”。“城”、“戎、“狨”仨字全不相同,假如采用外证法,即从其他的本子选择适当的字,都不能达到可读的目的。傅山别出心裁,根据古籍脱字衍字的规律,从本条后“今张盖搭坐尚用承平故事”句,断定“张盖搭坐”不可分,圈去“城”字,移至于“出”之下,成为“张盖搭坐而出城”。一字之易,使全文顿然活跃起来。最后是“注”,“注”即注释,注释切合原书意旨,可以使学者一读即能通晓。明初朱升在《小四书序》中说:“读书不可无注解,然注解与本文相离,学者若不能以意相附,则非徒无益,而适滋起惑。故愚于诸经书,往往为之旁注,使学者但读本文,而览其旁注,一过即晓,无繁复之劳也。”傅山注释,正是采用这种方法。概括起来,约有三项:第一先辨字。他说:“读书勿怠,凡一义一字,不知者问人检籍,不可一且字放胸中”。他还为诸子侄定下“先辨字,后点读”的次序。这既是他对子孙的要求,也是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总结。第二注出处。注明出处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第三释名物。注释事物,古人称为训诂。孔颖达《世记正义》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傅山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沟通古今的。第四,妙批前人不能尽处。清人冯镇峦撰《读聊斋杂说》,称金圣叹批《水浒》、《西厢》,“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以此观傅山之注释,较之金圣叹批小说更为深入博大。其主要体现在对于一些人物的评论和史事的议论独具见解。如在《老学庵笔记》中卷九“绍兴末”条载杨存中的话说:“士大夫多谓当列兵淮北,为守淮计,即可守,因图进取中原。万一不能支,即守大江未晚。此说非也。士惟气全,乃能坚守,若是其败北,则士气已丧,非特不守准,已不能守江矣。”墨笔眉批“杨存中”接批道:“此亦当通论。若士气能坚,不但有江淮处可守,即平地无险处亦站得定矣。”傅山强调士气尖锐,则平地可守,将杨存中的气丧不守之说概括称为通论,可说十分重视人的因素。傅山研究子书正是通过选、辨、点、校、注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对子部文献的准确校勘与注释。

(四)编制目录索引。据记载,傅山曾编制过《春秋人名韵》、《战国策人名韵》、《地名考》、《西汉书人姓名韵》、《东汉书人姓名韵》,现在仅存《西汉书人姓名韵》和《东汉书人姓名韵》,这些目录学著作,都是傅山按照他的学术思想自成体例编制而成,是研究我国目录学史的难得资料,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这些作者因条件所限无从得见,只待今后能得实证之后,再作进一步的探究。

[1]匡亚明.傅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郝树侯.傅山的生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

[3]郝树侯.傅山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傅山.霜红龛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81.

I206

A

1673-0046(2010)2-0189-02

猜你喜欢
文献学傅山荀子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傅山的“四宁四毋”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