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浅议

2010-08-15 00:49朱平
关键词:困难育人家庭

朱平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浅议

朱平

勤工助学是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分析了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和功能,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提高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建议。

高职院校;大学生;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学习费用的提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大幅度上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问题,国家和高校采取有效措施,构建了包括奖、贷、减、免、补、勤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助学体系。其中,勤工助学作为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在勤工助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忽略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没有将学生的勤工助学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本文就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好勤工助学工作,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一、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大多属于劳务型,如日常的教室清洁、宿舍卫生打扫、图书馆书籍整理、收发报纸信件、食堂打杂等。这种勤工助学活动虽然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成才需求很难结合,对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不大。

(2)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由于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专项资金和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都非常有限,以笔者学校为例,总计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84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8%,而学校能提供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岗位仅330个,只占贫困生总数的11.4%,致使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3)勤工助学育人功能不突出。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不论是资助中心的老师还是具体用工的岗位老师,对实施勤工助学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面对参加工作的学生多侧重具体的工作指导,没有把勤工助学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勤工助学认识上有偏差。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勤工助学的认识仅局限于经济条件改善,更有甚者把报酬放在第一位。有的学生瞧不起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尤其是劳务型岗位。有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是“勤工误学”[2]等,并不看重勤工助学过程中得到锻炼的无形价值。

(5)校外勤工助学缺乏规范。校外勤工助学是大学生选择社会实践的主要阵地,但是,学校普遍认为监管太难,不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勤工助学,导致学生“地下打工”行为较多,容易出现学生自身权益受损的现象。比如有用工单位拖欠学生工资,有的学生无法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学生在工作中的意外伤害没有保障,有的非法中介收取学生中介费后未联系工作等,致使学生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另外,也有学生在校外打工时责任心不强,违反用工合同等,学校有责任对此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

二、勤工助学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功能

(1)勤工助学活动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和心理方面的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勤工助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能激励学生依靠自身劳动来缓解经济困难,而且促进了大学生的生活自立,这种生活自立能力的获得,能够深化他们的自立、自主意识,提升参与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同时,劳动中自身价值的体现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勇于正视现实,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为人处事的能力。

(2)勤工助学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就被宠着,个人意识不断被强化,集体意识不断被淡化,而且随着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部分学生更增添了“等、靠、要”的思想。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品格。同时,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也能使他们更为全面地了解社会,不断深化对外界事物及自身的认知,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勤工助学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能力素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过程,既是汲取营养、补充学识、提升素质、增长才干、增强适应性的过程,也是弥补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升华知识层次的过程[1]。同时,勤工助学活动也为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逆境成才能力、规划职业生涯能力和自我社会价值实现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提高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建议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助学和育人并举。如何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意义,还要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管理层必须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和管理,全面开展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观教育。教职工的政治觉悟、工作作风、道德修养对勤工助学在岗大学生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尊重、关心、呵护学生,言传身教,热心帮扶,真诚鼓励,多肯定,善引导,深入细致全方位开展情感教育,用微笑和热忱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意志,促使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2)拓宽领域,提高勤工助学层次。坚持勤工助学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勤工助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进一步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坚持勤工助学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切实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理性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勤工助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从业情况,分析就业形势,及早定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促进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争取部分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实现就业的顺利过渡。

一是推进勤工助学市场化[3]。高职院校应坚持“校内挖掘、校外拓展”的发展思路,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系,通过合法手续和严格程序,在确保学生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大胆尝试走勤工助学市场化道路。

二是引入勤工助学实体化。高职院校可成立勤工助学基地,学校负责管理,由学生自主运作,实现勤工助学从“输血型”向“造血型”[4]的转变。比如建立书报亭、文印亭、咖啡屋、送奶中心、废品收购网点、学生超市等经济实体,在货源采购、销售、货款结算等环节上由学生自主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岗前教育,重视技能培训,帮助学生顺利融入角色。用工部门通过岗前教育和培训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暂时困难,鼓励学生正视现实,教育学生自勉自励,爱岗敬业,诚实劳动,踏实做人,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荣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心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解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从事勤工助学工作。同时,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勤工助学岗位的性质和任务,熟悉岗位职责和服务标准,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减少挫败感。

(4)树立优秀典型,开展示范教育,浓厚舆论氛围。高职院校应把育人贯穿于勤工助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对工作认真,表现良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勤奋求学、自强不息的突出感人事迹,予以表彰。同时,还要通过广播、网站、板报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发扬自强不息精神,使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勤工助学的活动中。

[1]朱晓东,张永红,敖四江.高校勤工助学功能分析及实效性工作思路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夏金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6).

[3]耿广汉.浅析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3).

[4]刘文光.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book=198,ebook=321

G552.5

A

1673-1999(2010)21-0198-02

朱平,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学工处教师。

2010-08-12

猜你喜欢
困难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