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孟子对商业信用的批判

2010-08-15 00:43
关键词:高利贷孟子君子

王 宁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外语系,吉林长春130600)

简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孟子对商业信用的批判

王 宁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外语系,吉林长春130600)

我国古代社会,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私有经济的出现,产生了高利贷现象,这一现象直到如今也没有彻底根除,它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高利贷是我国古代社会商业信用的基础。

商业信用;生息资本;高利贷;财富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建立了积累财富的观念,认为追求富裕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这样记载:齐国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孔子也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当时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认为,求富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晏子说:“且夫贵,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孔子也明确提出,人们求富贵的行为要受“义”的制约。

一、春秋战国时的高利贷活动

古代社会的高利贷是我国古代社会商业信用的基础。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高利贷活动的记载。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一样,是最古老的一种资本。当社会上有了商品交换,并随着商品交换有了货币的时候,高利贷活动便跟着出现了。因为“高利贷资本的发展,和商人资本的发展,并且特别和经营资本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铸币已经广泛流通,那时货币已经在各种不同的机能上都发展了。特别是商业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有了大量的积累,这时高利贷活动便跟着猖獗起来。

高利贷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活跃,是因为这时的货币已成为主要支付手段,当人们有紧急需要,而一时又没有其他途径能获得必需的货币时,便只有以高利贷举债。借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那些大肆挥霍的显贵,主要是对地主放高利贷;二是对那些自己拥有劳动条件的小生产者放的高利贷,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这个过程是由两个方面的力量造成的:一方面,社会上只有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是大量存在的现成的货币财富,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财产促进了不依赖于土地所有权的货币财产的形成。产品的商品性质越是不发达,交换价值越是没有占领生产的全部广度和深度,货币就越是表现为真正的财富本身,表现为一般财富,而和财富在使用价值上的有限表现相对立。并且“商品形式越没有成为产品的一半形式,货币就越难获得。”另一方面,小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其所以经常陷入高利贷中而忍受着重利盘剥,一是为了生活需要,即在青黄不接或有意外不幸,致生活无着时,不得不举债以救燃眉之急;二是为了特殊支付,即为了缴纳公赋和租,在公私两方面交逼互迫之下,不得不高利举债。

二、孔子对高利贷思想的批判

孔夫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是君子的美德。“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仁者也。”他的这种思想很显然是与高利贷的思想鲜明对立的。他对仁有多种解释,最为概括的是“爱人”。仁者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可见,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孔夫子主张用仁爱的方法而不是用高利贷的方法。孔子还说:“克已复礼为仁”,也就是以礼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也就符合仁的要求了。仁要立人、达人。所以,被孔子称为仁的人,都有立人、达人的好表现,而不是放高利贷。比如孔子之所以称管仲伟仁,是因为管仲反对高利贷,他的行为使得“民到今受其赐。”这样,仁就不只是一种伦理思想,也成为政治经济思想。实际上,成为孔子政治经济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孔子主张要用仁爱规范我们的行为,而不是用高利贷的唯利是图。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形成的观点,认为人们都有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他:“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之所欲,人之所恶,就是讲的一切人,不分君子、小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小人是追求利的。孔子明确地讲:“小人喻于利。”孔子又讲:“君子喻于义。”这不是说君子不能追求富贵,追求物资财富。孔子当然是君子,他就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在可以追求财富的情况下,他也是要追求的。他还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君子不去追求富贵,而过着贫贱的日子,是可耻的。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当然,在他看来,在某些条件下,是不能追求财富的,不能追求富贵。他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非常不赞成以“无道”的方式谋求富贵。然而高利贷资本在春秋时期也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能够颠覆、破坏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使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变得日益贫乏和生产力变得日益麻痹,是因为高利贷资本像寄生虫一样,它牢牢地寄生在生产有机体的肺腑之中。孔子因势利导,告诉人们不仅要吃要穿,以维持生活,而且要求富贵,且有求富求贵的欲望。不管什么人都有求富求贵的欲望,可以看到人性是差不多的。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有求富的欲望是西周以来的流行观念。孔子继承了这种观念。但是,认为人性相近,则是过去没有的。应是孔子探求所得出的结论。人性追求利益的欲望相近,是通过大量现象概括出来的。侯外庐说:“‘性相近,’正是在小人疾贫与君子求富的相近前提下才可能产生的。”他认为这与“春秋末年财富的权力手段的变迁”“财富所有的多元化或下降”有关。“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像西周的“国有富”的严密制度了。自由民已经参与了财产私有活动。”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更多的人获得追求财富的机会,参加到追求财富的行列中去。富贵已不完全是世袭的祖辈传下来的,而相当多的是靠个人去追求。孔子的思想反映了这一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以高利贷追求不义之财的憎恨。

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产生了极为强烈的追求财富的信念,但追求的结果是不同的。有人追求到了,既富且贵,不过,更多的人追求不到富贵,而且贫且贱。因此,就出现了贫富问题。富者中也有靠高利贷致富的,这是吮吸百姓的脂膏血液。在追求利益的寄生体内,甚至把一些百姓的血吸干。马克思指出:“高利贷在生产资料分散的地方,把货币财产集中起来,高利贷不改变生产方式,而是象寄生虫那样紧紧地吸在身上,使他虚弱不堪。高利贷吮吸着它的脂膏,使他精疲力竭,并迫使再生产在每况愈下的条件下进行。”尽管谁都很清楚地知道,高利贷是一个坑杀人的陷阱,但又常常被贫困和不幸逼迫着自动去跳进这个陷阱。只要一跳进去,就越陷越深,万劫不复,很难翻身。因此孔夫子反对高利贷,要社会“见利思义”,如果不讲义,不把义放在首位,那是有很大危害的。高利贷会带给社会不安定,使贵族的地位也不稳定。如果君子、小人都讲义了,社会就安定了,贵族地位也就稳定了,所以讲义是有莫大的利益的。孔夫子说:“义以生利。”这种利是统治者的大利。可见,孔夫子的义利论是维护贵族利益的义利论,是维护贵族的长远利益。

不论孔子主要是为谁服务,他反对高利贷提倡“见利思义”还是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孔子仍然看到“利”就是利益、好处,利与义相对而言,《论语》中有时讲“得”,如《季氏》中“见得思义”。有时讲“取”,如《宪问》中有“义过后取,人不厌其取。”可见孔子所讲的“利”、“得”、“取”等等都是指个人的私利,包括物质利益。所谓“义”就是不让人取高利贷。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君子以义为原则,依礼推行义,义产生利。从上可见,义是人内在的仁的体现,也即符合仁的要求的行为,把这种行为规范化,而制定的礼仪制度,就是礼。人的行为符合了礼,也就符合仁义,从而产生利。但这种利人们是可以接受的,而不同于高利贷的“利”。

三、孟子对高利贷和财富的基本态度

《孟子》这部书通篇也是贯穿“仁义”二字,“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句话首先就给人一种印象,“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村之”,人与禽兽的差别就是那么一点点。在孟子看来,差的那一点点,就是人性。孟子所谓性者,拍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也,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现是人之特征。这种属于人的特性是什么呢?就是善端。而不是类似于禽兽一样极端追求个人利益的高利贷。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从人性的观点出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利贷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因此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是因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作为人,都有善心的萌芽,即仁义礼智的萌芽,然而也有极端追求私利的萌芽,高利贷者就把自己的行为引到极端自私的轨道上去了。

孟子反对高利贷的行为,主要从正面揭示人都有善端,但善端能否发扬,关键在于如何面对与利益相关的客观环境和个人的修养、锻炼。孟子很重视个人的修养、锻炼,要求人们“存其心,养其性。”他认为,一个人在利益面前,需要各种各样的磨练才能成长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也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经常讲到经济和物质财富的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影响。比如,他讲到丰年凶年对人的影响就不同。“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这种不同不是由于人的天生资质不同,而是由于环境的关系。孟子根据春秋战国时的经济环境,直接讲到物质财富的多寡对人们的道德水平的影响。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这就是说,在物质财富丰富时,人的仁之端,可以发展为仁,善之端,可以发展为善。他还认为,在百姓“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的年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只能在人们“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人民进行教化,“驱而之善。”

孔子和孟子都用他们的儒家思想反对高利贷而主张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出“见利思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将义利关系作为绝对化的解释。当然孟子看到了物质利益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孟子讲义利主要是针对贵族,是为了调节贵族之间的关系,他在某种程度上是想避免贵族之间的争夺。他说:“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还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孟子·惠王上》)如果轻义重利,大夫们不把国君的产业都夺去,是不会满足的。如果统治者不去争利,而是讲仁义,那么统治就是稳固了。“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不讲义的人对他的国君是怠慢的,所以,孟子的“何必曰利”乃是求社会和谐。

在孟子的思想中,是有很强的反高利贷思想倾向的。这一思想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也有许多见仁见智的评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萨伊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曾经指出:“在罗马实施共和政体时期,货币的利息很高,即使不见于历史记载,也不难料想得到,因为债务人是贫民,而债权人是贵族,他们不断威吓后者。……由于人们必须借贷,他们听任犹太人经营高利贷。”实际上“利”和“义”的冲突是永远存在的,唯利是图的高利贷者只要有其生存的土壤,这一现象就很难完全避免。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孔子.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孟子.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王宁(1982-),女,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外语系教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古代商业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高利贷孟子君子
新语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君子无所争
收高利贷
收高利贷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利出一孔”与“贫富相资”——宋代两种不同的高利贷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