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完善保障实现“三个超越”的制度体系

2010-08-15 00:50卫宇坤
大庆社会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根本利益培育道德

卫宇坤

(大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黑龙江 大庆 163002)

浅谈建设完善保障实现“三个超越”的制度体系

卫宇坤

(大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黑龙江 大庆 163002)

作为对人的一种道德培育和思想教育,大力倡导发扬“三个超越”精神很有必要,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能动性。但是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整体角度看,社会必须同时建设完善能够保障实现“三个超越”精神的制度体系,这既需要从系统辩证思想支持事物统一性的哲学角度加深理解,也需要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加强引领,更需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科学发展的时代维度加快落实。

建设保障;三个超越;制度体系

“三个超越”,即“超越前人,超越权威,超越自我”,无论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既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展现着,又是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倡导的价值追求。其结果意味着人类文明底蕴的积累增厚,意味着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变革大量出现,同时,还意味着不同的社会如何对待人的价值追求,是限制压抑,还是鼓励保护,反映着不同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在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大目标下,一向重视人的精神能动作用,在不同时期倡导不同的内容。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三个超越”精神,是新形势下弘扬大庆精神的继续,是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坚持不懈地对人进行道德培育和思想教育,是促进社会加快发展进步的途径之一,很有必要。但是从系统辩证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社会还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把多年一直坚持的道德培育和思想教育科学地落实到实践中,变成巨大的生产力,构成富有活力的社会生产方式,还面临着一些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其本质反映了什么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倡导“三个超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在哪里。显然,当我们结合现实进行反向思考时,社会如何通过建设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实现人的价值追求,确实是个深刻的社会发展主题。从这个角度加以探讨,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

一、从系统辩证思想坚持事物统一性的哲学角度加深理解

道德培育和思想教育作为鼓励人们充分发挥精神能动性的重要方法,本身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发挥一定的作用。这种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此外,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机器,就因为他们不但想得到物质的满足,还想获得精神的满足,通过展示自我能力,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时候,当人们意识到需要个人以超常的精神状态施于行为中时,能力的迸发往往还是无可限量的。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成功就是个很好的例证。精神能动性方法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表达,更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根据多年的实践结果,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革,我们似乎又有理由相信,这种方法也许并非唯一的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方法。明显的道理在于:其一,人群有别,人的道德思想境界不尽相同;其二,时代变化,对人的要求无论从内容到标准在实际中也会有所不同;其三,也是最根本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为了从简单生存到复杂生存所需求的利益而进行社会生产活动,还是最基本的客观规律,我们只能首先遵从这条无情的规律。反过来说,道德培育和思想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精神能动性的方法,还只能主要作为理想和价值取向来倡导,而不能作为制度贯彻实施。因此,我们仍必须实实在在地把人的利益实现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建设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

强调建设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与提倡道德培育和思想教育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保障实现人们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基础,把道德培育和思想教育作为理想的价值取向,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但符合当前甚至较长时期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现实,道德培育和思想教育也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不如此,社会就难以健康地发展。

在进行道德培育和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依循什么是“三个超越”、怎样保障实现“三个超越”这样一条逻辑或客观规律,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使勇于或实现了超越的人群,根本利益得到实现。这首先需要从政治思想上清除极左的残余,还要从哲学思想上掌握关于任何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都是系统辩证构成存在和演化发展的道理。否则,就容易出现片面性。历史经验应认真汲取,我们曾经提出一些响亮的口号,可以说高度概括,很具道德培育和思想教育价值,为什么没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就是因为没有建设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说教,甚至造成心理逆反。系统辩证思想告诉我们,任何有价值的个体功能,只有处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加强引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其中除了“利益”和“最广大人民”,还有一个关键词必须把握好,即“根本”。“根本”除了有“重大的、长远的”,主要的涵义是“基本的”,这在内容上体现为吃穿住行,在程度上体现为点点滴滴。胡锦涛提出的“百姓利益无小事”,应当说是对“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极好诠释,提升了我们党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标准,正在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内容和政绩尺度。显然,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主张的逻辑结果必然是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上得到实现。不如此,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会成为空话。

结合现实情况看,一些人认为谈利益总是不大正确,不太高尚,于是在谈到利益时总喜欢抽象地讲,宏观地讲,讲些大道理,一旦落实到实践中,处理各种各样的具体事情,马上变得畏首畏尾。岂不知,这种思想和行为与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宗旨大相径庭,也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违背,其结果会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基础。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发展中有一群经常处于“超越”状态的人,他们的利益需求得到切实的实现。另一方面,当我们想要实实在在为他们谋利益的时候,又不能零零散散地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做,而是要建设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只有建设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最终得以体现,党的执政为民基础才能得到加强和巩固。

从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引领建设完善这样一种科学的制度体系,主要是思想的引领。要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运用好系统的方法,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这里,可用一句顺口溜表达:“根本利益体现在每一分钱上;不讲利益很高尚,讲利益也正常;高尚要提倡,正常要保障”。这句顺口溜中的第一句强调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根本利益,不要限于抽象或宏观;第二句强调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现实情况,要理性对待普罗大众;第三句则强调方法,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做才有最好效果。

正在制定中的“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突出实现民富的问题,不难想象,其基本途径就是通过每个人的超越性实践。我们必须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为保障实现“三个超越”提供制度性保障。

三、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科学发展的时代维度加快落实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从最初的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在工厂实行承包到人,到如今的广泛发生的所有制方面的变革。这为建设完善保障实现“三个超越”的制度体系提供了经济体制上的线性基础。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为我们拓宽了维度,提供了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等所需要的全部人文环境基础。历史维度已经相当宽阔,机遇相当难得。当然,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甚至在动态的发展中永无止境。但是相对来说,在某个时期可以有应当达到的阶段目标,有可以认识清楚的问题,有可以做好的事情。这里仅讲几个需要特殊注意的方面。

一是在如何对待利益实现这个人本问题上,迫切需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彻底清除极左残余,正确地引导社会发展实践。

二是在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还需要推进政策的法制化,在制定有关政策的同时,保证政策不朝令夕改,体现法制的严肃性。据报载,有个地方本来合法合规开建的楼盘,政府却想随意叫停,还说不停就是和政府作对;类似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鼓励劳动者多创造效益,给予承诺,过后却不当回事,不认真兑现,其实都是与社会主义法制相违背的。

三是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鼓励和保护那些勇于创业者、创造者、创新者,使他们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切实保障资本的投入和运营。社会的发展进步首先需要资本的投入和运营,而这不仅需要超越的勇气,也需要超越的智慧。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需要特别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五是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注意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的进步,一种新的资本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即伴随知识经济产生的知识资本,可简称为“知本”。对此我们要以新的时代眼光去保护,去发展。

六是在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同时,全力创造就业机会。没有就业,就没有创业,就没有创新,更没有超越。

总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倡导“三个超越”,不仅需要观念上的变革,更需要建设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这与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责任编辑:王乐群〕

D67

A

1002-2341(2010)06-0030-03

2010-11-02

卫宇坤(1954-)男,吉林榆树人,学术部主任、副研究员,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根本利益培育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从党史国史维度看党的十九大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探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谈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与狐谋皮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论董必武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群众路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