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历史机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一项基础课题

2010-08-15 00:55陈风华
关键词:经济社会机遇改革开放

陈风华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论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历史机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一项基础课题

陈风华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实践,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力图从“抓住机遇”的角度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一番较为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突显“抓住历史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实践共产主义理想”的“世界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机遇;共产主义理想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正在经历“数千年以来未有之大变局”。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本身而言,可以说我们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业。机遇和挑战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纠结,我们必须运用现有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诸方面的资源来迎接挑战,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强盛,从而真正开创真正的“共产主义”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一、抓住“历史机遇”的重大意义

首先,从“历史机遇”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其特性的角度来加深对“机遇”的理解:第一,偶然性和客观性;第二,时效性和重要性;第三,隐蔽性和复杂性;第四,与风险、挑战并存。我们要视“挑战、风险、危机”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的一个“常态”。在此意义上,“机遇”一词还应理解为因挑战、风险、危机而遭遇现实、触碰时代、锐意前进,这危机既包括现实存在的各类危机,也包括我们思想和头脑中的“危机感”。我们要转挑战为动力、变风险为机遇、化危机为时机。

其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特征,其中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需要我们长怀紧迫感和危机感,保持清醒的头脑,强调要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的重大决定和指导思想来看,这一思路非常清楚。

总体说来,强调“抓住机遇”,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基础之上的,抓住历史机遇,谋求发展,振兴中华民族,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进而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首先,“天时、地利、人和”。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综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情势并顺势而行的结果。

就天时而言,主要指改革开放应顺了“世情、国情”:国际国内局势相对和平稳定,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贸易蓬勃发展,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同时面临着新的战略调整和深化改革的挑战……这一切都要求因势利导、把握机遇、促进发展。

就地利而言,国际上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相对较为活跃的经济发展态势,国内则从建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沿江开放城市,到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几大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并适时地推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大的战略。2009年国家又发布了新的区域发展规划,为将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布局谋篇。

就人和而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到“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提出,无不是要全党团结、凝聚民心、发展国力、改善民生。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有效需求、提升社会公信力是当务之急。

此外,台、港、澳以及广大海外侨胞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也是我们一大独特资源。“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

其次,基于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特征,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重要判断:“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在这个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不仅各项改革事业正在积极稳妥的推进,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证,而且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已准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第二,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第三,积极解决“三农”、科技创新、以及经济社会(区域、城乡、行业)协调发展问题,尤其是各项民生问题(如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第四,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国际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变动。第五,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推进,这些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的改善和提高也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抓住历史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共产主义理想

(一)抓住历史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经济贸易依存度的提高以及竞争性的加强,随着地缘政治矛盾、军事冲突的频发,随着威胁全人类生存诸多问题(如生态、资源、核威胁、疾病等)的不断凸显和加剧以及未知风险的加大,我们正面临着挑战、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局势,这就需要我们认清问题、洞察时势、因势利导。

第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讲话一开篇就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变的重要性,相似的论述一直贯穿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这一点和第二点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如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特别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性。

第二,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如苏东剧变、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的考验,尤其是当前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和日益威胁全人类生存的全球气候问题。面对这些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就目前而言,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一点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必须有意识地进行。且以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例,其重点之一即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具有导向性的点位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促进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奠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否则“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并表示“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后来,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又提到“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中国要在世界占一席之地”。而在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突显、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人才教育和高科技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第五,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一方面,要善于从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演变中寻求机遇。针对目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全球性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我们更要藉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整个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变劣势为优势。比如“人口问题→学习教育→人才资源”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谈到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时,提到:“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二)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实践共产主义理想

诚如小平同志所言,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将对人类历史作出重大贡献,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如果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事业决不可以脱离开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而空谈什么“共产主义”,马克思强调要在现实的经济社会的矛盾发展中去展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共产主义的现实历史。抓住由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机遇”,我们就在当下的行动实践中创造着“共产主义”历史,

四、结语

马克思对经济社会生活尤其是现代工业的重视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来说仍然极有指导意义。在全球经济贸易高度相关、全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价值指向更加闪耀着现实的光辉,而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世界将在人类未来的走向过程中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因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将会在寻求自身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创造新的机遇,贡献于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但是,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借用马克思的话“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我们可以说“机遇和挑战走的也是同一条道路”。也正是在上述理解和表述的意义上,我们才可以借助社会主义事业,说“我们不只是在融入世界历史,真正讲来我们正在创造世界历史”。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3]余源陪.忧患意识是一种精神动力[A].余源培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orld history,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urrent risks and challenges,makes a more in-depth think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angle of“seizing the oppotunity”.On this basis,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world history”significance of“seizing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deal of communism.

Key words:socialism;development;historical opportunity;communism ideal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and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a basic project on chinese-Marxism and periodization Marxism

CHEN Feng-hua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D616

A

1008—4444(2010)02—0028—03

2010-03-11

陈风华(1976—),女,河南濮阳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董红克)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机遇改革开放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