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生产力逻辑

2010-08-15 00:55陈鹏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标准

陈鹏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邓小平理论的生产力逻辑

陈鹏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着眼点即生产力逻辑,它从方法论上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生产力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最基础的内容,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体现以及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保证。

邓小平理论;生产力;逻辑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辩证统一。邓小平理论首要的着眼点即生产力逻辑,它从方法论上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所谓逻辑即马克思主义根本逻辑的准确把握,所谓历史即对我国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的现实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旨

邓小平以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其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他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1](P6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P116)他还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生产力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范畴。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使自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首先表现在正是有了劳动,有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产,人类本身才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才有可能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人类社会。其次,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人类社会才能存在;生产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发展。再次,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和制约生产关系,从而也决定和制约上层建筑。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P141)邓小平的功绩就在于他把以上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破除了以前离开生产力,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理解社会主义,片面强调和注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不断“变革”或“革命”,从而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唯心史观。邓小平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基础性、决定性的方面是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无论革命或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而解放生产力又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都必须遵循的一条普遍规律,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所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消灭剥削,消除社会财富分配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种种不公平现象,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关于发展生产力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阐明的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才带来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步的自然历史过程。列宁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毛泽东也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是看它阻碍了生产力还是解放了生产力。党的“十三大”报告根据邓小平思想明确指出生产力标准问题,即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进一步提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理论。这也是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及总结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得出的结论。所以,我们现在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进一步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从这一点上看,“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可以归为生产力标准。

提出生产力标准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用生产力标准解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目前现实生产力的状况,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一阶段出发。我们反对离开生产力标准来谈论社会主义建设,反对企图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基础上,就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路线和主观唯心主义思维方法。第二,它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它可以消除一些人头脑中“左”的观念,使人们摆脱对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经济建设实际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我们都应该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第三,它明确了改革的任务和方向。改革的任务和方向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据生产力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果,并及时合理调整改革方案,正确认识改革的是非得失。当然,我们强调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意义,也不能把它庸俗化,不能用生产力标准代替实际工作中的各项标准,而是要使实际工作中各项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是不同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大的时代:第一代生产力是古代社会生产力,又称作手工生产力;第二代生产力是近代社会生产力,又称之为机器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其本质是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生产力。邓小平因此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还进一步总结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和现代生产力的最新特点,他指出:“马克思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P27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和发展。我们说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发展生产力,当然也包括发展第一生产力,而且要大力发展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实际上也把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我国历史国情的总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事实求是的态度,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观点。

(一)对过去路线的“拨乱反正”

果断地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从战略上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深刻洞察到现代化的目标与我国现实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从1975年起他就开始着手于整顿,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以最大的勇气和力量扭转全党的工作重心。在邓小平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走出“文革”阴影,最终使全党树立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路线和发展路线。

(二)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识不清这个问题,就无法确定中国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无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从实践上看,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如前所述,邓小平首先科学地定义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并且多次强调指出:“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P265)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上,邓小平指出,要实行改革开放,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采用股份制,要“两手抓”、“三步走”、先富后富,以及“一国两制”等等。总之,邓小平通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研究,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三)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思想,将较为保守封建的中国推向全面改革和全面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只有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才有希望,人民才能富裕。

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几百年的闭关自守,是近代中国落后于是世界的重要原因。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邓小平开始强调对外开放,并且在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开放的方针政策,阐明了一系列开放的理论观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时代特征的现实反映

邓小平以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他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了当代世界的主要特征。能否争取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中国能否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之一。1978年的中国,要想在经济建设道路上迈开大的步伐,首先要对当时的世界形势作出正确判断。邓小平当时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1978年经济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一判断上,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重要论断。进入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两级对抗的格局消失,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和平的可能性进一步增长,发展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邓小平因此指出,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看哪种制度对发展生产力更有利。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效果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经济上不去,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社会主义失去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生产力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生死存亡的重要政治问题。

通过对当代世界主要特征的科学判断,邓小平果断地调整了我国的内外政策。在对外关系上,提出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放在首位。在国内经济建设问题上,强调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总之,邓小平把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丰富了生产力的范畴。他提出的生产力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把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与当代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健康发展有了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bstract:Deng Xiaoping Theory,taking productivity Logic as the primary focus,embodies the unity of logic and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hodology.Productivity logic is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of Marxism,and the most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e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which serves as the fundamental expression of“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material basis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and basic foundation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Deng Xiaoping theory;productivity;logic

Productivity Logic in the Deng Xiaoping Theory

CHEN Pe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450011,China)

D616

A

1008—4444(2010)02—0031—03

2010-02-06

陈鹏(1973—),男,河南商丘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团委书记,讲师。

(责任编辑:董红克)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