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河南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10-08-15 00:55王志立
关键词:农民农村经济

王志立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

组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河南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王志立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分析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对积极引导、扶持、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经济组织;问题;原因;对策

河南省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目标的实现。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多种形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纷纷出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由农民根据民主管理原则进行合作事务和经营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初具规模,全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超过万家,参加会员约二百万多户,涉及农、林、牧、渔等领域,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要看到,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河南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

(一)基层政府认识不到位

总体来说,全省各级政府都较为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平衡:级别越低,重视程度越差;政府好于职能部门;偏远乡镇好于城郊乡镇。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和村干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和地位看法不一,对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不大清楚,甚至有人把合作经济组织等同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因而不顾本地实际和农民意愿,搞行政命令“拉郎配”;也有人以“自发论”的态度来对待这一新的经济现象,任其自生自灭。思想上的这种不适应,导致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组织领导不力,扶持引导不够,制约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二)管理体制不合理

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其他中介服务组织)的主管部门没有明确,职责不清、协调不够,重登记、轻管理,重创建、轻发展,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严重,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长远规划和有效管理。再者虽然各级政府为鼓励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由于没有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和资金扶持,造成各个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运营等的扶持和监管不规范,随意性大,不能有效地给予扶持、引导。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农民参与意识不强

不少农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职能、运作知之甚少,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热情,有的即使加入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意愿也不强。农民的短期利益行为、法律和信用意识的淡薄,使他们缺乏对合作规则的遵从,导致社员与组织的关系松散,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表面上看,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典型不多,加上家庭经营规模小,生产资料购买和农副产品销售的数量相对较少,合作经营产生的效益不很明显,没有充分尝到参与合作的甜头;另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养成了分散经营的习惯,农民对发展合作组织不放心、不积极,愿望也不强烈。

(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带头人

从已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情况来看,牵头单位大体上有四类:一是乡镇政府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乡镇农技部门围绕推广某种新技术牵头,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是乡镇科协围绕某行业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四是一些村围绕某种特色产品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此,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完全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要做到这一点,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有能人发起和牵头。但现在农民有体力的去打工了,有能力的去创业了,多数地方缺乏这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凝集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能人。

二、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全面

合作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受长期的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他们习惯于分散的、小生产的经营方式,习惯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合作,而不习惯于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现代合作。二是近些年的一些不正规的合作,尤其是有些乡村组织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些干部唯利是图,不是以服务农民为出发点,而是从中获取好处,伤农害农时有发生,农民对这种官办合作组织和政府推动的合作组织不感兴趣;三是多数农民对新时期的农村合作经济的作用和性质认识模糊,把这种合作经济等同于集体经济,缺少合作经济的知识,对国外的合作经济的方式、合作内容和获取的好处不了解;四是有一些合作组织,由于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效果不好而解体,农民认为白费功夫。

(二)合作经济组织的外部支出不到位

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没有准确的定位,导致不能有效地支持和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一是行政介入管理。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建立之初就印有行政的“胎记”,依托政府或部门兴办,基本上由政府或部门的领导担任负责人,在组织活动上也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这种组织特性,使得一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际成为政府和部门的附属物,甚至成为这些部门有效行使其职责的组织手段。二是政府的政策不配套、不具体,政府引导、支持不足。政府尽管为鼓励合作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些措施,但执行过程中部门间相互牵制,使政策出现空白或一些政策无法落实到位。绝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没有足够的财产可以抵押,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找到担保对象,很难获得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三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能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政策环境。在有关部门登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每年需要缴纳年检费和管理费等费用,使本来资金就短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更加困难。

(三)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机制不健全

造成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健全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运行机制不合理,管理不规范。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单靠个人的权威来维系管理,靠领办人个人的能力来经营运作,这种状况不但影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还留下了隐患,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一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无章程,又无民主管理制度,运行比较松散,在财务收支、经营、核算、红利分配等方方面面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致使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眼前利益想得多、看得重,而对长远发展缺乏打算,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发生一些不良行为,挫伤了农民群众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之间、成员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大多是松散型的买卖关系,双方缺乏诚信、组织之间出现互相压价、不遵守协议等情况,内部成员之间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

(四)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认可度不高

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宣传和示范作用不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是个新生事物,广大农民虽有需求,但缺乏全面认识和行动能力。农村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对合作经济组织不太认可,不能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和扶持。因此,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宣传,提高农民的认知程度,并且选择素质较高的农民兴办的合作组织进行试点示范,对一些具有合作愿望的骨干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深入人心,得到社会的广泛的认可。

三、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一要更新观念,明确思路。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牢固树立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结合河南省省情,遵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理顺关系,形成合力。明确党领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主导地位,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并抓好落实,有关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克服推诿、扯皮等现象,真正形成合力,着力营造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精神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是主体。现阶段农民真正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合作意识。针对农民的认识误区,大力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提高农民认知水平和参与度,显得颇为迫切。宣传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报、海报、公益广告等各种传媒方式,或者采取到农村开展实地宣传和咨询,对农民提出的问题现场解答等方式。一是宣传普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础理论知识。使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人民群众了解什么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培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二是宣传政策,宣传典型经验。大力宣传各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典型,提高农民的知晓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踊跃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三)多策并举,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要大力培育农村致富能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合作经济企业家后备队伍。同时对成绩突出的农村经营大户和经纪人、科技示范户等致富带头人要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从而激发他们带头致富、帮人致富的积极性。一是立足本土培养人。通过开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增强本地人的致富本领和带头致富能力,建立一支本乡本土的企业家队伍。二是选派大学生村干部。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创新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领头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吸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利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在资金、税收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四)加强管理,科学运作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如何运作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建立和规范内部管理制度是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二是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并规范产销合同制;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等利益联结方式;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生产资料、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采取股份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路子。三是健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从事经营活动。

(五)试点示范,积极推进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有一个过程,要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抓典型,带一般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政府作用发挥的好坏至关重要。要把功夫下在指导和帮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生产和经营上,有条件的可以自下而上自愿地联合,要通过试点示范,每年要选择一些产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地方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实力强、牵动力大的企业或大户为牵头,通过联合,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促进产业的发展壮大[3]。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得以提高和发展。

[1]卢国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长因素与建设原则[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Henan province,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actively develops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which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In-depth analysis has been done for the current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on the problems,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which 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mighty develop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but also to actively guide,standardize the organization of management level,and also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rural area.

Key words: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problems;causes;countermeasures

To Build New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Growth of Henan Province

WANG Zhi-li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enan Provincial Commictee,Zhengzhou 450002,China)

F30

A

1008—4444(2010)02—0043—03

2010-03-01

2009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批准号:B643)。

王志立(1972—),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省委党校公管教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王晶)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