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黄河流域洪灾与农田环境治理

2010-08-15 00:55黄富成
关键词:洪水土壤农业

黄富成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52)

先秦时代黄河流域洪灾与农田环境治理

黄富成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52)

先秦时代,黄河流域频发的洪水恶化了农业生产的环境,严重的内涝和土地的盐卤化影响了平原农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田间沟洫系统的发展及引浑淤灌等土壤改良的措施成为当时农田生产环境治理的基本内容。

先秦黄河流域;洪灾;沟洫;淤灌

我国古代社会自传说时代直至有文字记载以来,都表明在北方黄河流域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洪水,大禹治水的史迹便表明了这一时期洪水肆虐的环境灾害。频发的洪水对当时人们居住和生产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诸如黄河水道的肆徙、湖泊沼泽的密布、洪水退后土地的盐卤化等灾害,都是古人在从山地农业走向平原农业的生产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一背景下农业生产的环境治理问题除汪家伦、张芳著《中国农田水利史》中有所涉及外,系统论述殊不多见,对此,笔者试作一简要探讨。

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主要的发祥地之一。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在太行山东麓直至燕山南麓的山前冲积带上,在黄河以南的伏牛山、熊耳、嵩山等山脉的扇形冲积带上,尤其以发源于熊耳、嵩山山脉的汝、颍河上游等地以及鲁中山地的山麓地带都是古人集中聚集的聚落地区。这些地方均处于山地平台,地势高爽,临河而居,便于取水又免遭水患。这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已从山地开始向山前平原进发,尤其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淮海平原诸如伊洛流域等河流两边的台地上,发现了大量人类生产、居住的遗址,农业生产的活动显然在从山前地带向平原逐渐迁移。但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还无法摆脱对水源地的依赖和对洪水泛滥的恐惧,平原农业的生产极其有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广阔的河北大平原中部,迄今仍没有发现任何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直至商周时在太行山东麓才有聚落东移。其主要原因是春秋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中部长期任意泛滥,在地面上形成许多沙岗、洼地及大片沼泽,以致早期人类无法在此长期居留形成聚落[1]。这种洪水肆虐的环境正是中国史前仰韶文化温暖期的湿润气候所造成的。由于我国全新世大暖期出现于距今8 500—3 000年之间,这一时段也正好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裴李岗—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夏商王朝的时代对应。因此,它可作为“仰韶温暖期”的起讫时段,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社会长达约5 500年的漫长时期内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系统[2](P42)。这种温暖的气候直至殷商时期,大部分年平均温度仍高于现在2℃左右[3],多水的洪灾环境是制约当时平原农业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

古史传说中的洪水时代正是我国平原农业进程中的初始阶段,当时多雨的洪水环境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秋水》云“禹之时,十年九潦”,《荀子·富国》谓“禹十年水”,《管子·山权数》曰“禹五年水”,《淮南子·齐俗训》亦有“禹之时,天下大雨”之文。这些表明,尧舜禹时代正是上古社会洪水盛行的时期。据徐旭生先生考证,洪水发生的区域主要在兖州、豫州、徐州境内[4](P87),即黄河进入平原地区后的黄淮海平原地区,这也是我国农业发生最早以及定居农业进程最快的一个主要地区。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这一时期洪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肆意泛滥的情景。《国语·周语下》云禹治洪水:“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孟子·滕文公上》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所谓“九泽”、“九薮”、“九川”、“九河”都是指因黄河洪水泛滥而在黄淮海平原大地上形成的诸多湖泊、沼泽及河水漫流形成的多条河道。《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载,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先秦古籍源传相袭的记载带给人们一种远古社会的传说印象。然近年发现的铸造于西周中期的一件青铜器——遂公盨(遂国的某位国君所铸,距今已有两千八九百年),盨上关于大禹治水的铭文经李学勤、裘锡圭等学者释读,大意是“上天命令大禹布治下土,隨山刊木,疏濬河流,以评定水患。于是,大禹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来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后,那些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平原之上”[5](P15)。铭文对大禹治水史迹的记载确切地反映了大禹治水事件的真实性和当时洪水频发的生态环境。随着中国大陆“仰韶温暖期”的结束,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不断肆虐的状况有所好转,但周朝初期寒冷的状况只延续了一、二个世纪,便又进入了春秋战国温暖期[3]。温暖湿润和季节降水不均的气候特征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湖泊沼泽密布,季节性的洪水流漫也相当频繁。当时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有名的古湖泊就有数十个,如大陆泽、大野泽、菏泽、雷夏泽、孟渚泽、圃田泽、荥泽、海隅泽、弦蒲薮、阳华薮、焦获、昭余祁等[6](P106-112)。当时黄河流域密布的湖泊、沼泽与河道既是平原农业生产所需的便利水源,同时过多的水域环境及洪水退后次生的盐碱化土地也影响着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不同类型的土壤由于其化学元素的含量、物理结构及发育程度等不同,因而对农作物生长的种类要求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安排不同的作物种植是农业生产中最基础的知识,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对土地类型划分和作物关系匹配的地宜原则,人们很早就总结出了相关的经验,《淮南子·修务训》所说的“相土地宜”,即根据土壤“燥湿、肥、高下”原则而种植不同的作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作品《尚书·禹贡》及《周礼·夏官·职方氏》都对九州国土的土壤作了具体的分类。所谓“任土作贡”原本是根据各地土壤肥瘠程度来定贡赋之别,对土壤物理性能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社会至战国时期人们对土壤地理知识的了解。《尚书·禹贡》对土壤的划分以壤、坟、涂泥三种类型为主,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三种主要气候区域类型的土壤。如雍州包含了黄土高原大部,其土黄壤,质地疏松而肥沃。冀州多为山前冲积平原,黄河多次在此改道泛滥,湖沼斥卤之地较多,盐碱含量大,地呈白色,为白壤。兖、豫、徐州多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地带,淤积层厚,富含腐殖质,肥沃而松软,壤称坟。荆、扬等南方地处水乡,土壤水分含量大,以泥称之。而在《管子·地员篇》中对土壤结构中水分含量、生物活动等性状的分析、对土壤肥力的鉴定以及土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等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探讨[7](P121)。从《尚书·禹贡》、《职方氏》对九州国土及土壤类型的地域划分来看,战国时期主要的产粮区在现今黄淮海平原及关中、四川盆地的冲积平原上,其中北方地区稻作种植的普遍反映了当时较为湿润多水的生态环境。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的土壤地理环境有以下特点:

一是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分布地区有限。主要集中在几大河流的冲积平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即使在这其中,又分布着面积广大的湖泊和沼泽等无法农耕的水域环境。南方农业经济的开发及地域范围都相当有限,对土壤理化结构和其性能的认识都较简单;旱地作物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山前冲积平原及河流冲积带上等弱碱性土壤(即坟、垆土等)地区;水性农作物则依据多水的土壤环境。

二是土壤肥力普遍不高。在河流冲积地带上,长期沼泽群布,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在北方蒸发量大及黄河多处泛滥改道的河北大平原、关中泾渭冲积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因洪水过后内陆地区蒸发旺盛而导致的泽卤之地长期存在,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和盐碱治理的措施,恶劣的农业生态环境会严重阻遏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从对旱地土壤的理化性能分析来看,当时对土壤耕作层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土地自肥的能力极低,对土地的改造和土壤的治理任务巨大。

三是从人们对土壤理化结构及性能的认知水平上看,人工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能力有限。壤、坟、泥、黎、垆等反映的基本上仍是原始状态下黄土的颜色、淤积土的性状、水体土质的形态、腐殖土及石灰性冲积土等自然状态。春秋战国时,为农田改造与开发而开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些地区开始影响农作环境的生态面貌,对泥沙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开始获取经验上的认知知识。

先秦时代,由于黄河流域洪水的泛滥及土壤次生的盐碱化现象,因此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解决两大基本的问题:

(一)平治水土,排除水涝,沟洫农业发展较快

沟洫,是我国古代的排水设施,在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中,它是最基本的农田设施。《论语·泰伯》云:“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就是说大禹不热衷于宫殿建设,而致力于农田设施的修建。说明在禹的时代已经开凿沟洫,以宣泄水涝。在洛阳后冈第二期文化煤山类型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宽2~3 m、深1 m的水沟,证明夏代确有沟洫的存在[8]。大禹治水,依据地形高下形势,以疏川导滞为主,引水入江河,导水入海。《淮南子·人间训》所谓“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就是在洪水退后排除地面积水,发展农业生产。《史记·夏本纪》云:“济、河维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也是说禹在疏导黄河流域诸多河流及湖泊沼泽中的洪水之后,人民从山上来到平原,平整土地,种桑养蚕,发展定居农业。

商代的沟洫农业在文字上已有了明显的反映。甲骨文的“田”字就是整齐的一块田地被划成数量不等的方块形状,反映了田间水沟相连便于通水的情形。《说文》中的“畎”字,其原始字形是“甽”,从田、从川,说的就是田间行水的小沟。文字演变的历史说明,在商代的田地上有着划分整齐的沟洫系统,表明沟洫农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到了周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农田沟洫逐渐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沟洫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中记载了田间沟洫系统中“甽、遂、沟、洫、浍”各级水沟修建的依据标准及宽窄深浅。在周人的规划中,甽、遂、沟、洫、浍五级水沟和亩、夫、井、成、同相配套,构成井井有条、沟沟相同的网络系统;同时又利用开凿沟洫取出的土料修筑相应的径涂道路,做到“遂上有径”、“沟上有畛”、“洫上有涂”、“浍上有道”、“川上有路”。形成了由沟洫系统和道路系统交加的经界方正、阡陌纵横的井田图像[9](P47)。对于周代的沟洫系统,汉人郑玄在对《周礼·地官·遂人》作注时认为:“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在《秋官·雍氏》的注中亦云:“沟、渎、浍,田间通水者也。”郑氏认为先秦时代农业生产的水害环境甚大,田间沟洫主要用于排水除涝。井田沟洫系统作为先秦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推行了很久,它在平治水土、排除水涝、扩大农业生产用地、调节水土矛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沟洫农业对改良土壤,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方面的作用仍然有限。

(二)改土为田,发展灌溉农业,实行农田生态环境的治理

先秦时期,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常迁徙不定,在黄淮海平原各地形成了许多浅滩、湖泊、沼泽等湿地,地面盐碱含量大,土壤肥效极低,农业生产落后。当时,在黄河流域除了面积广大的沼泽、湖泊及众多不稳定的河道外,受洪水泛滥及季节和年际降水不均等影响,土地斥卤化现象也较严重。这是因为北方地区在干旱季节,因蒸发旺盛,地下水中的大量溶性盐分随土壤毛细管作用升聚于地表,形成大片“泽卤之地”。《史记·货殖列传》载太公望初封于齐地营丘时,因“地潟卤,人民寡”,而“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发源于太行山的漳水、汾水等河流,因地势落差大,有暴涨暴落之特性,旱季河水浅涸,雨季时河水猛涨,泛滥成灾,在下游低洼之处形成大片“终古潟卤之地”。关中地区因泾、渭流域的洪水泛滥及蒸发旺盛导致的土地盐卤化现象也较为普遍,在郑国渠未开凿之前,秦国沼泽群布、“泽卤之地”还较为常见。冀中大平原更是因黄河在此地长期的任意泛滥,沙岗地及土壤盐卤化更为普遍。因此,早期平原农业发展的土壤地理环境是恶劣的,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采取措施改良土壤,发展灌溉农业,实行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治理。

先秦时期,由于对土壤理化性能的认识已趋向合理,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引用多泥沙河水及洪水淤灌农田对改良盐碱土壤的巨大功效。一方面引水灌溉可冲洗土壤表层的盐碱成分;另一方面,引混浊的洪水及河水淤灌田地后,淤积的泥沙不仅压盖盐碱土层,且泥沙中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对改良土壤的作用巨大。如太公望初封于齐地时,由于“地泻卤”,农业生产的土壤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以至人口稀少,经济凋敝。但经过春秋战国之际的排灌冲洗,斥卤之地变成“膏壤千里”,“宜桑麻”,“宜稻麦”,农业的兴盛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殖。据《战国策·齐策》载,当时齐国都城临淄已达七万余户,是当时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左传·成公六年》云位于汾水流域的晋国,因新田(今山西侯马西)“有汾浍以流其恶”而决定从绛迁都于此。迁都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可以利用富含泥沙的汾水冲压新田地区的盐卤之地,以开发其“土厚水深”的天然水土资源。

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漳水,因从黄土高原冲刷下大量细微颗粒泥沙,泥沙含量大,有机质肥料丰富。《史记·河渠书》云战国时魏国邺地土地盐碱化现象十分严重,引漳淤灌邺地,可变斥卤为良田沃土。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后史起为邺令,重修漳水渠,灌溉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在多泥沙河流上大规模地引浑淤灌,极大地改善了漳水下游土地斥卤的生态面貌。由于引水灌田,填淤加肥,使邺地沃野连连,“以富魏之河内”。随着引浑淤灌技术的发展,至战国后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淤灌及农田改造工程。郑国渠利用自流灌溉的地形,把从陇东平原冲刷下来的大量富含有机质的泥沙,“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大规模的农田改造与环境治理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灌溉洗盐及淤灌改土的农田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在当时对促进农业丰产,扩大农业生产用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各诸侯国广为推重。《管子·轻重乙》篇所谓“河淤诸侯,亩钟之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在致力于农田生态环境的改造后农业丰产的客观状况。

总之,先秦社会黄河流域农业发展的进程体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博弈的关系。洪水频发的气候特性在带给人们灾害的同时,也为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环境治理与改善带来一定的客观条件。农田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对环境灾害的认识以及为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化害为利的环境治理措施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先进水平,为后世农田生态环境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1]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J].历史地理,1981,(1).

[2]王星光.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保利艺术博物馆.遂公盨——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M].北京:线装书局,2002.

[6]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董恺忱,范楚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吴汝祚.夏文化初论[J].中国史研究,1979,(2).

[9]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Abstract: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was deteriorating due to frequent flood during the age before the Qin Dynasty.Severe waterlogging and increased amount of bittern in the soil constituted a huge threa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lain agriculture.Irrigation ditch networks and warping were among major measures taken then to harness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the age before the Qin Dynasty;the Yellow River Valley;flood;irrigation ditches;warping

(责任编辑:刘 明)

On the Flood Control and Farmland Treatment on th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Pre-Qin Period

HUANG Fu-cheng
(Zhengzhou city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Zhengzhou,450052,China)

G122

A

1008—4444(2010)02—0084—04

2009-12-25

黄富成(1973—),男,河南遂平人,郑州市文献考古研究院博士。

猜你喜欢
洪水土壤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土壤
灵感的土壤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又见洪水(外二首)
灵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