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师主体性研究

2010-08-15 00:55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教师

李 莹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师主体性研究

李 莹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由于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课程自身的弱点等原因,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先驱”和“主干”课程的大学语文濒临被弱化和边缘化的艰危处境,作为从教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师,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师这一视角论述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作用,为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尽其绵薄之力。

大学语文教师;学识;素养;能力;水平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且尤其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课程,它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优势和魅力。其开设至今已走过了 90多年的风雨历程,初步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愈来愈受到高校领导和师生的重视。

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先驱和主干课程,“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如何?总体上来讲,可谓处境尴尬、形势严峻!被学生讥讽为“高四”语文,形象地比喻为“鸡肋”,其营养价值和口感与专业课“牛肉”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那么,如深谷幽兰般芬芳,似高山流水般清澈的“大学语文课”如何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呢?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客观方面来看,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较大。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社会变得更加物质化,文化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学生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泛滥,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而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对其文化素养的积淀和精神品格的锻铸方面的“终身效应”。对此,北大教授、著名学者钱理群不无忧虑地指出:“我们也许更应该注意的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粗糙化、粗鄙化。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正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1]其次,大学语文被弱化或边缘化的艰危处境,还应当从课程本身的弱点找原因。诸如:课程地位模糊;课程的性质定位不明确;教材不够新颖完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囿于传统应试教育的范畴,僵化陈旧等。另外,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水平良莠不齐。那么大学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备那些学识、素养、能力和水平,才能使“鸡肋”变为“韶乐”,使学生“闻之三月不知肉味”。笔者结合我国当前大学语文课的教育现状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这一层面分析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一、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众所周知,以德治国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略,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热爱并全身心地投入大学语文神圣的教育事业。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热爱心中的艺术。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2]一个好的大学语文教师,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要从灵魂最深处意识到它的独特魅力和神韵,意识到它在弘扬和传承人类文明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把大学语文教学作为我们终身为之奋斗不息的事业。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笔者曾无数次地和学生一起被诗人、文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地吸引和感染,老师、学生、作家三者之间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灵魂在沐浴了人性的光辉后得到净化和升华。诸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自适;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旷达与洒脱;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宁静与空灵;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与不羁;屈原的“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的孤独和高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仁爱和无私等等,这些最美好最圣洁的人性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正在日益缺失和衰亡,令人痛心疾首。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义不容辞地勇担重任,通过对中外特别是中国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坚持和弘扬人文精神,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钱理群所言:“让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和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3]

二是要具有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实用主义、技术至上的今天,高校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普遍较低,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被认为是“万金油”,在职称晋升、课时报酬、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普遍处于弱势状态。作为大学语文老师不应该以此作为“转岗“、“跳槽”的理由和借口,而应该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道德修养、淡泊名利,具有超然物外的无私奉献精神,更要在“做人”方面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诸如杨树达、朱自清、闻一多等学界泰斗,他们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和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所有大学语文教师敬仰和学习。

二、要具备渊博厚重的学识和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

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其实这已远远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现在如果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条流动的小溪,始终保持知识与时俱进,源源不断地汇入泓碧秀美的“方塘”。因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既要“精深”,更要“广博”。大学语文内蕴丰富,博大精深。它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正如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所指出的:大学语文课程与小学、中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相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4]。教师授课要想达到庄子笔下“庖丁解牛”那样的境界,必须既要具备精深的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美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宗教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深有感触。比如在讲解陶渊明的《和郭主簿》等作品时,如果对先秦道家思想及魏晋玄学这些哲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欠缺的话,就不可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其田园诗中到处渗透着的道家的“自然”精神和所表现出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游”审美境界以及其“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而仅仅停留在作家作品的泛泛介绍及“字、词、句、篇章”的繁琐解析,就会让学生产生“高四”语文的感觉而心生厌恶,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既要具有“书本知识”,更要有“生活知识”。做学问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是为了更加懂得人生,热爱生活。在这方面,大学语文应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社会生活是文学生产的惟一源泉。著名作家莎士比亚、雨果都把文学作品比喻为生活的镜子,这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既要给学生讲授课本上的“生活知识”,更要给学生传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要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主动去贴近当代生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作经师,更作人师,这样语文课才能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比如笔者在讲授老子的《曲则全》这篇文章时,就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高考不理想的“失落”情绪和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功利”心理,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教育学生要辨证地对待人生的困境和挫折;要淡泊名利,做一个“上善若水”的君子,学生反响强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和工具性,旨在陶冶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科研与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其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一位好的大学语文老师必须要具备相关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孔子就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贤者,其才德被学生赞誉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我们所有大学语文老师学习的楷模。一位优秀的大学语文老师,要具备较高水准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能够准确细致地解析教材所选的“美文佳作”,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而非“鹦鹉学舌”、“东施效颦”;要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舌绽莲花”,出口成章,形象生动,微妙感人;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写作能力,要有一颗文学家的“多情善感”之心,要有对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深刻而敏锐的观察力,要有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思敏捷、妙笔生花”;要具有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要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科前沿,经常开展学术交流与切磋,要潜心学问、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笔。而当前绝大多数大学语文教师比较欠缺的是写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5]教学与科研之于大学如同舟之两桨,不可偏废。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也只有具备了上述能力与素质,讲课时才会底气十足、风采动人,才会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才会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

四、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及现代、多样的教学手段等,充分彰显大学语文教学的个性与魅力

要改变大学语文目前“死水一潭”的状况,恢复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关键在一“活”字。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思想解放、与时俱进;要敢于冲锋陷阵、改革创新;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及现代、多样的教学手段等。一堂完美的“课”,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特、丰富的教学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善于总结和反思,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博大精深而又鲜活的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才能为“方塘”注入新鲜的绿意和生命,正可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充分彰显大学语文教师素质教育的精神特质,展现其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人文魅力,并昭示其灵活多姿的形式容貌,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1]张国 .大学语文鸡肋化日趋严重,语文贫血背后是精神贫血[N].中国青年报,2008-07-06.

[2]赵淑芳.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N].现代教育报,2009-08-16.

[3]邵龙青.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赜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4]王步高.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5]郭法奇.做一名科研型中学教师[J].中国教师,2008,(18).

Abstract:In the environment of a materialized and utilitarian society and because of its disadvantages in the curriculum setting,the UniversityLiterature,a“precursor”and“backbone”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is facing the difficultyof beingweakened and marginalized.As aUniversity Literatureteacherwith teaching experiences formany years,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o fullyplay the teacher’s subjective and initiative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eacher”and hopes to help theUniversityLiterature getout the dire situ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literature teacher;Learning,Literacy;Capability;Ability

(责任编辑:宋孝忠)

Study on Teacher’s Subjectivity in Un iversity L iterature

L I Ying
(Henan Adm inistrativ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Zhengzhou450001,China)

G642

A

1008—4444(2010)04—0163—03

2010-05-10

李 莹 (1974—),女,河南许昌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教师如何说课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