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公民意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必然

2010-08-15 00:44谭运宏汪海波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公民民主现代化

谭运宏,汪海波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培育公民意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必然

谭运宏1,汪海波2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中国公民意识的发展,既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由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治文化建设,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兼收并蓄地利用好、发展好、实现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由此独辟公民意识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蹊径。

公民意识;政治文化;现代化

一、公民意识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中的地位

公民意识在本质上对应并区别于臣民意识。臣民是被动服从者,公民则是主动参与者。臣民意识和公民意识便是在这种行为方式中形成的深层心理和行为方式。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观念、意识和价值观的现代化。公民意识就是一种具有现代社会意识的政治文化,是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认同的总称。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和情感的价值观。因此,公民意识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

1.公民意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政治文化,包括从一个中心元点(君主)出发的单向辐射型政治意识形态,天、君、国、家合为一体的政治认知,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至上的政治评价模式,丧失主体性的政治依附情感,小康、“大同”的千年政治理想、名教精神的政治思维内核等等。[1]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的信条,维系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转,维护着社会及民族的发展。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本质上是主张取消个性、主体性,否认个人独立利益的,个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来履行责任义务,这一秩序塑造的是处于服从地位的“臣民”,而非法律意义上享有权利的“公民”。这样的精神枷锁束缚了人们的自主能动意识,否定了人的自我意义,造成了严重的依附心理。专制主义建构起的中国政教礼俗形成了我国古代的臣民性,在中国近代社会仍然充斥着对统治阶级的义务和顺从,缺少个人权利,缺失自我的臣民观念。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为走出几千年封建专制所形成的臣民意识迈出了重要一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更是为全人类打开了通向文明的大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令万千大众鼓舞振奋的话响彻大江南北,表达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主人公的喜悦感和自豪感,也意喻着从此中国开始走向公民意识的觉醒之路。人民真正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而不是君王的奴仆。但是,由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宗法、专制皇权导致的权威崇拜、人治思想造成的依赖、顺从等观念,致使这种积淀在人们心理层面的腐朽思想难以摆脱,从而深深地影响着国民的行为模式和政治思想,造成人们主体意识的缺乏。这种主体意识的缺失客观上反映为公民意识的冷漠,表现在公共责任感、义务感、公共意识相对薄弱。

主导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臣民意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转型必须依赖一大批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这批人既具有责任感、荣誉感和良好的法治意识、公共道德感,又能积极参与政治事务,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牢固树立公民意识,造就完整、独立的政治人格,从而使人们在实践中感受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行使,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既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任务,也是衡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否现代化及其程度的重要标尺。

2.公民意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民主政治思想基石

现代政治是民主政治,现代民主既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也不是相对“多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广大民众的积极、自发的参与。提高公民意识,是健全我们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必要的人文基础,是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目标的前提。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严重扼杀了人的个性,束缚了人们的独立自主的意识,由此而形成的奴性意识造就的只是人们无条件服从的心理。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对强化这种奴化意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人们世代沦落为道德表现的奴仆。众所周知,在建设民主国家的实践中,人是主体,民主国家的建设是客体。没有自由平等、积极向上的主体存在,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惟有公民才是民主法治国家建设的土壤和根基。李慎之老先生说得好: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由此可见,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现代中国迈向民主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它直接指引着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公民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器,公民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全、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公民意识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是政治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和动力。一方面民主国家运行的基础在于大多数人自愿表示接受的国家原则和政治习惯,以及政府机构的官员必须遵从的法律原则和政治习惯;另一方面,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是政治在实际生活中取得合法性、公正性结果而不流于形式的重要环节。公民意识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现代法治国家以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为宗旨的宪政基础。只有公民具有这种宪政素质的思想意识水平,政府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民主法治的国家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公民群体对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公共设施的华美,而在于它的公民思想。根据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公民意识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尽管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法治程度不同,但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国家发展的思想基础则是通用的。公民意识作为民主政治的观念反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思想基石。

3.公民意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心理基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不仅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基础和完善的法制作保障,更要以具有普遍的公民意识作为心理基础。人是受意识支配的,传统的臣民意识只会导致传统的行为,现代公民意识则造就现代行为。公民意识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心理,它存在于人民内心深处,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并始终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有时候这种支配作用是通过有意识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有时候则是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来实现的。公民意识是公民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意识品质。公民意识作为一种心理、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表示,一旦内化于人们心中,人们便对这种心理、观念和意识产生依赖感。人们只有深入到其中,按照心理上的意识来指导他的行动,自己才感到心安理得和满足。如果现代公民意识在人们心中达到了这个层次,那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就会达到理想的境地。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说过:公民关注个人自由,臣民关注整体的和谐。个人自由可以理解为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等。一个人如果浑浑噩噩,既没有责任感,又没有权利意识,就不敢维护也不会维护自身的权益。公民意识要求每个人把自己从自然的“人”或抽象的“主体”转化为公民社会中的一员,更要求他具有独立的公民人格,平等地享受法赋予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公共的义务。[2]是否普遍具有公民意识以及公民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否健全的重要体现,只有一个国家的公民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其政治文化才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才能促使这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完成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尽管这种转变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困难和痛苦的过程,但我们必须在已有奋斗成果的基础上,为之不懈努力。臣民意识作为我国封建专制统治时代残留下来的基本政治意识,是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最大思想障碍。只有用公民意识取代臣民意识,才能奠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

二、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民意识的觉醒既反映又有赖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状况。现代政治文化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和中国现代政治文化背景,为我国公民意识的确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必然促进中国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并展现出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光辉前景。

1.现代政治文化具有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功能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所形成的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念和政治心理、行为模式的总体倾向。政治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形态的东西,其内容广泛,一般包括政治价值观、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模式等,是人们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对于政治的一种亲身感受、一种认识以及道德习俗力量的综合反映。政治文化主要是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政治系统及其运作。

首先,现代政治文化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促使个人政治人格、政治能力的形成。政治文化规定了人们的政治倾向,作为一种内在的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倾向,支配着人们对政治方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政治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行为规范,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在顺从型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人们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由此可见,现代政治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客观上促使个人政治行为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作用。政治文化一旦为群众所接受,便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无形的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激发人们内心潜在的政治情感,使人们内心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得以确立,促进人们的政治心理渐渐成熟,从而以一种深刻而持久的状态影响着社会政治的发展。

其次,现代政治文化促进公民的积极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就是公民在政治文化的支撑下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扮演着一种心理影响的角色,它能为政治参与者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奴性思想主导的社会里,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被扼杀,政治参与意识的能力和水平很低,人们的政治冷漠情绪极大的影响社会政治的发展。有西方学者认为,对个人来说,政治文化为有效的政治行为提供调控指南,对集体来说,它提供了保证各种体制和组织连贯运作的价值观和理性考虑的系统性结构。其实,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政治文化能够在促进或阻碍个人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所采取的行为中提供一种方向上的指引。而从集体的角度考虑,政治文化又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举止的一种约束,一定程度上就决定这个集体对于所处政治体系的看法、反应模式以及政治团体的纲领和主张等。在一个自由、民主、平等主导的社会里,人们把政治当作自己事情的一部分,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其三,现代政治文化构建共同的政治信仰,维持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政治信仰是政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人们对于理想的政治制度和过程、政治目标或理想的政治境界所持有的信念或价值观。要保持稳定就必须有良好的政治文化作保证,有共同的政治信仰作依托。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一个社会核心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一个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结果是其政治价值观的建立,而政治价值观决定着政治信仰的确立,这种紧密的联系决定着有无政治信仰是判定一个社会核心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标志。政治信仰丧失的结果往往是人们政治情感的冷漠、政治认同感的降低,导致政治组织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不到应有的拥护和支持,失去了民心,就会失去稳定的保证。实践中的政治文化发展往往是理论的先导,承担着其特有的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转变政治观念、对政治统治体系的完善进行理论论证、转换基本政治价值取向、引导政治参与和规范政治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政治发展功能。

2.现代政治文化创造了公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首先,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固确立。意识形态自觉而直接的反映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占主流的是马克思主义。这是由中国现行社会制度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所决定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经过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深深植根于实践的科学真理。尽管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与时俱进,就是因为它深扎实践和生活的沃土,能不断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反映了群众意志和愿望,表达了群众的心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氛围逐渐形成。公民意识程度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及对社会角色的认识、评价和情感的程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和建立秩序。民主政治的发展促使公民不断产生强烈的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也提供一个畅通的渠道、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体是公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奠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从而为公民提供了主体性体验的机会,创造了公民意识提升的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十七大报告则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3]。这些论断为加快民主政治氛围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正不断提高公民对自己主体性的体验和认同,直接导向公民对民主法治和政治参与的自觉追求。

其三,法制建设和法制观念齐头并进。公民所享有的主体资格和身份是民主宪政的产物。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和公民的权利必须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的公民意识是由集中体现人民意志同时也具有阶级性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任何人都不可以用任何理由来破坏这种权利的认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中国法律其传统特色之一是义务本位,法律多禁止性规范,而少权利性规范,人格的独立、自由、尊严和利益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然而通过法制现代化从而实现由传统人治社会走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人治型的价值体系正逐步被法治型、规范型的价值体系所取代,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等成为现代法制的基本价值取向。权利本位通过宪法和基本法律逐步确立,传统的义务本位的影响日渐减小。民众的权利意识在实践的层面上不断觉醒,在维权中显示了其自身的主动性。这些都是法制现代化为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法权保障的集中体现。完善的法制现代化提供了公民意识发展的国家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属性,决定了完善的法制是公民意识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是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作用和影响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公民意识正在不断觉醒。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主体意识的增强;二是权利、公共意识的兴起;三是法律、法治意识逐步形成;四是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中国政治文化不可逆转的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三、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用先进政治文化推进公民意识的发展

建设先进政治文化不仅反映了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公民意识必备的政治文化条件。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现状所决定,建设先进政治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中国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保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向着促使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方向健康发展,从而创造培育公民意识的政治文化环境。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治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全体公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理论上的升华。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

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就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党是这样,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复杂化,出现了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新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矛盾。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更需要有共同的思想纽带,团结力量,凝聚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的思想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一切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意志都会得到尊重,一切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保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可以实现思想大统一,人民大团结,事业大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民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那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取得,根本原因是我们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有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广。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华民族一定能大踏步地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不懈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认知和价值观,从而形成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无一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当今社会,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多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多样多变,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不能动摇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统一的指导思想以及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我们要按党中央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并且要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组成。他们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领导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来深入回答与其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一是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三是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四是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五是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六是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回到老路子上去。只有联系实际的,用生动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更好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各种层出不穷的思想和观念迫切要求人们的思想要独立,选择要谨慎,立场要坚定,关键是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腐朽消极的影响,求同存异,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思想变化的实际,力求在多元文化中整合人们思想认识的新变化,抓住多元化中的主导观念,加强交流联系、谋求发展共识,在变化中一以贯之,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3.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坚持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能被人们的思想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结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西方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达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实现中西文化的结合。

首先,要重视传统在政治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虽然传统中有许多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但传统作为历史存在的反映,是历史的积淀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它始终以某种方式作用于现代社会,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传统在政治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者认为发展问题的关键主在于能够成功地发现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得传统有助于而不是阻碍当前政治目标的实现,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简单地革除旧的价值观念模式。我们要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给传统找更合适的位置,不能简单的割断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因为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和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当然,传统的消极作用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因为传统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的,其政治文化形态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受到过外界的影响和侵蚀,那么其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态很大程度上是融为一体的,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对于实现政治文化现代化所具有的制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要正确处理中国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政治文化作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适应人类文明整体演进的进程,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他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这是不变的规律。世界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也决定了不同政治文化是共同存在、相互交流的。因此,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明,也要正确对付西方的霸权主义;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又要反对国粹论,最终实现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转型,实现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1]李洁.对传统政治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定位的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05,(6):58-60.

[2]刘宏伟.韩彦君.浅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J].前沿,2004,(9):183.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1,33.

D6

A

1009-3605(2010)06-0021-06

2010-06-22

1.谭运宏,男,湖南长沙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2.汪海波,女,河南信阳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社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黄有泰

猜你喜欢
公民民主现代化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边疆治理现代化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