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0-08-15 00:51梁宏马力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民族民族

梁宏,马力

(1.中共黑河市委党校,黑龙江黑河164300;2.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梁宏1,马力2

(1.中共黑河市委党校,黑龙江黑河164300;2.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认真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精神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永不枯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十分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问题,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的文化探索和文化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成为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它推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创新者之一,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主要是在文化创新中。他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通过继承、改造传统精神,吸收、融会时代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使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和升华。

邓小平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他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现在:领导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求实精神;领导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确立了目标、任务和方向;创立邓小平理论,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南。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江泽民在2001年12月全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首次将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将民族精神提炼、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对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作了全新的阐释:“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之林。”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创新。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把民族精神作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特点和重要作用做了更加深刻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上任之初访西柏坡重提毛泽东的“两个务必”。2003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2005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精辟概括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并且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巩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又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项任务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文化。2008年抗震救灾又一次激发和释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并使民族精神得到新的锤炼和升华。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不断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的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中最精华、最核心的内容,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支撑民族生存的巨大精神支柱和推动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所要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新时期精神的有机融合。它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青藏铁路精神、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是中国共产党奉献给伟大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精神基础,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基础性系统工程。

把握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价值,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融汇和吸纳着民族精神,同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弘扬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弘扬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坚持“四个”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共同发展、和平发展之路,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完善和发展,可是,如果舍弃它,我们将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和创造者。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新时期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是要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方面为优秀传统注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不断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形成并发扬光大的,又是在长期的与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借鉴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在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同时又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实的过程,既包含着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包含着对外来西方精神文明的借鉴和吸收。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所蕴涵的优秀精神价值,同时注重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精神中的优秀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伟大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升华。

(五)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努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民族精神的传承,需要宣传、舆论的倡导,配合与支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努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使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处受到伟大民族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文艺和舆论要发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作用。文学文艺工作者要在文艺创作中不断推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舆论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制作、刊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公益广告。出版部门要努力创作、编辑、出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秀读物和视听产品。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民族精神的研究,不断地发掘、整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倡导和传播提供理论指导。文化宣传主管部门要积极倡导和扶持,并进行正确引导。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基础建设,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与改革实践相结合中,不断地锻造升华、发扬光大。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温冠男

book=37,ebook=45

D616

A

1671-1262(2010)02-0037-03

2010-03-09

梁宏,女,中共黑河市委党校理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马力,女,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教授,主要从事台湾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民族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