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与尊重”理念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体现

2010-08-15 00:43黄晓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人格辅导员师生

黄晓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安徽淮北 2350000)

“平等与尊重”理念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体现

黄晓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安徽淮北 2350000)

根据自身的辅导员工作实际,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和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难题,并结合一些现代教育理论,提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平等与尊重”理念,为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平等与尊重”理念;高校;辅导员工作;体现

高校传统的学生工作由于辅导员和学生处于不平等地位,对话与沟通较少,从而使师生之间隔阂较大,不能相互理解。这种滞后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当今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对现有思想教育的反感和厌倦,他们不配合辅导员工作,极大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作为教育主体是居于逻辑先在地位的,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在性,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和理解生搬硬套在学生身上。无论教育还是管理,归根到底都是“人学”,都要做人的工作,要从遵重人性出发。因此,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提倡的对话、理解与沟通,把“平等与尊重”理念应用到辅导员工作中是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的现实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和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难题

1.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主要是指他们在接受思想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要求对立、与教育者期望目标背离的逆向反映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在笔者从事大中专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发现逆反心理是学生存在的较为普遍现象。它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极大的阻力,也使得学习与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大受影响。

高校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来源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分化。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断构建理想自我,极易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他们会感到强烈的自卑感,感觉自己与他人差距较大,出现焦虑、郁闷的状态;相反,当现实自我主导时,他们又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很在乎周边人的看法,担心自己的缺点暴露。他们热心于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自我设计,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事干预过多。这里的别人,甚至包括了他们的家长、朋友、老师,当然也包括辅导员。所以,辅导员在开展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若不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人格、与学生平等对话,而采取内容空洞、脱离现实的枯燥说教和居高临下、强硬专横的工作作风,就会遭到他们的反感和抵制,给工作带来大难题。

2.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平等”理念的相对缺失

平等应当是我们进行教育与管理的人性化基础。尤其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老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教育过程的主宰者,不再是学生的对立面,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但当前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却与这一理念相去较远。当前高校的教育和学生管理,师生间的交往基本上还是一种科层制交往,即由于交往双方所属共同体的不同及身份差异,双方在权利分配和资源占有上明显不平等。这种交往其实是单向的,是没有交互性的,教师因其优势地位而发出居高临下的交往信号,这是不均衡、缺乏互动的交往,其实质是一种工作被迫,师生间的关系并不是合作、平等的,看似双方热烈的对话实质却是在各自独白。因为没有师生关系的平等,教育文本又被教师权威所霸占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就没有真正的对话。没有平等、尊重与对话,就很难有教育管理的高效。

尽管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和发展,不可否认,它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各地区教育理念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而受哲学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影响,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往往处于“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的单主体论,预设主体的优先地位,片面强调一方,把主体置于绝对权威,从而造成主体和客体地位的失衡。

二、对“平等”理念的认知与尊重

1.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平等的交互主体性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是处于同一个平面中的两个平等主体,他们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这使基于理解之上的对话和沟通成为可能,而不只是作为两个互不相干的个体而存在。就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表达的:“教育者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就使学生教育管理充分体现出“交互主体性”,使交往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感觉作为平等的主体而存在,从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师生间平等对话与交流搭建宽阔的平台。

2.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建立亲切平等的咨访关系

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心理咨询摈弃单纯的说教方式,采用循循善诱的说理方式,使学生学会分析、面对、解决自己的困惑,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这种方式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起的效果更长久。心理咨询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教师、辅导员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和塑造者,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信息的接收分析者。因此,在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加大心理咨询的作用,不仅帮助他们掌握道德知识,还可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2)方法补偿。对学生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但在具体运用时容易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和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在心理咨询中,教师、辅导员可以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很多方法,如联想、暗示、疏泄、催眠疗法、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依靠学生自身的内在力量解决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思想教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法、唯物论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人际交往、应付挫折、情绪调控、社会适应、职业选择等。这方面心理咨询提供了补偿,它是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

三、“平等与尊重”理念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1.贯彻“无条件尊重”原则,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双方地位平等

现代教育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充分尊重”,甚至是“无条件尊重”受教育者,强调教育双方人格和心灵的地位平等。教育者绝不是高高在上于受教育者,教师、辅导员不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只是引导和陪伴他们走过心灵的懵懂和困惑期。老师、辅导员要把学生当朋友,对自己学生的内心思想作全面系统的了解后,有针对性地作教育和引导。尊重包含着接纳:接受学生的长处、短处、学生不同的观点。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学生的一些言行可能与我们观念不一致,也会出现观点的冲突。传统的工作方法往往会批评学生言行、用教师身份打压甚至处罚学生。这种做法只能增加学生的反感,导致他们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保持沉默或者直接抗拒老师,不配合辅导员工作,大大削弱教育效果。

学生之所以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辅导员的管理,不仅是因为这是一种规则制度,更因为老师、辅导员能给自己提高知识技能和思想认知、创造充实平等的心灵空间。无条件尊重使我们辅导员老师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学生也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这有利于辅导员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自我剖析,知道自己真正缺失什么、需要什么,修正心灵发展的方向。这也正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交互主体论”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认为群体的合作与和谐离不开个体的交互,交互关系中的人都是主体,而且是作为平等的主体存在,消解了传统师生关系二元论中的师生对立。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无条件尊重”原则,并不意味着工作都要按学生的意见来,也不意味着对学生不正确思想、不合理要求的认可,尊重不等于无条件同意。尊重是一种人格尊重,目的是消弭学生的抗拒对立心理,促进师生顺畅沟通、平等交流,开启学生思想深处的自我探索,追寻正确的发展方向。

2.使用“聆听与倾听”的交流技巧,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对话平等

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不应只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单向制约关系,而应是双向交流关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单向灌输、发号施令、不关注学生信息反馈的强制性教育格局,必然出现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而双向交流型思想教育,除了信息授受双方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由教导者转为“对话者”,他们的信息流动也是双向的,学生的主体性与尊严在其中受到尊重。作为辅导员老师,不仅要和学生多谈心、多对话,多作引导,还要特别注重“聆听与倾听”,让学生畅所欲言,吐露心声,实现教育的双向交互性。

在与学生交流谈心时,辅导员不仅要专注于聆听与倾听,还要能捕捉到学生所传达的有声无声的信息,走入学生心灵深处。那些深刻而又一针见血的对话使得师生双方在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认识,对双方都有益。在对话中,说者和听者角色在不断转换,对话存在于师生双方之间,辅导员要保持冷静客观,不致被卷入学生的情感旋涡;同时控制交流的节奏与时间,不要漫无边际,抓不到要点。通过倾听看到学生的真实内心,这是一种交流技巧,也是辅导员应掌握的交流能力。

要真正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对话平等,还体现在辅导员对学生整个“生活世界”及其成长的关注。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平等的人而非管理对象来要求,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定性,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学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才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而且是教育本身。教育就是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它需要师生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我”与“你”相遇,在“我—你”世界之间,每一方都真心把对方看作是与自己交流的“你”,双方都真诚地投入到“我”与“你”的对话中,从而都在理解中获得沟通与共享。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G641

A

1671-8275(2010)03-0120-02

2010-02-11

黄晓东(19702),男,安徽萧县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助理政工师。

责任编辑:石柏胜

猜你喜欢
人格辅导员师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漫画之页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