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0-08-15 00:4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缺席外语教学批判性

潘 红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108)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潘 红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108)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已经引起外语教师的广泛关注,分析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思辨缺席症”的一个有效途径。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和考试作业批改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

“思辨缺席症”;批判性思维;外语教学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0年重新修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1]。可见,创新能力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却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辨析能力的低下,黄源深教授以“思辨缺席症”来描述这一现象[2]。患有“思辨缺席症”的外语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底下,缺乏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批判思维能力,也就难以有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外语人才的素质。

一、“思辨缺席症”主要原因探究

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已引起了外语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要解决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还必须首先分析其成因。“思辨缺席症”的症结所在和外语学习的特点以及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1.外语学习从其特点来说,有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一面:在非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外语知识进行反复记忆和吸纳、对外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进行反复模仿操练;从思维层面看,机械记忆、被动接受多于积极的、批判性的思维。从对外语的机械模仿到自然运用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学生通过训练养成一定外语习惯的时候,外语学习者同时又陷入了另一困境:辩论说理时张口结舌、分析论证时逻辑混沌、表述思想时缺乏见解。这种现象反映了外语学习者在综合分析、批评思辨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2.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消极作用:传统的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通过知识传授和对语言项目的反复操练、大量背诵等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语感。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外语专业课程设置重视需要知识记忆、操练对话的课程,忽视激发学生思辨的课程。外语课堂教学重模仿、轻创造,重语言准确性、轻内容创新性。教师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学生大多处于课上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笔记的被动地位。师生间的有效交际不多,教学重点的单一使学生的口头应对能力低下,独立思维能力根本无法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知识交融的目的,削弱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辨析能力的培养。

3.现行的大学培养计划设置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专项训练:与西方高校的教学重点相比,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思维技能的专项培训。国外高校将各种丰富的辩论活动、学期论文写作、师生互动问答、提问讨论式课堂教学等多项训练,融入了对学生思维品质、思维策略的训练,使学生在逻辑论证和原创性思维方面得到了训练,思维能力得到高层次的发展。而我国高校培养计划的设置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功的扎实与否,较少顾及对学生辨析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实际上,思维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来提高。鉴于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教学不失为解决“思辨缺席症”问题的一个有效答案。西方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看做是大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并称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两大技能,成为西方大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3]。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思辨缺席症”的一个有效答案

美国学者 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实际的反省活动,这种活动,作为其目的,具有合理的信念和行为,它包括五个关键内容:实际的、反省的、合理的、信念和行为。他们兼备以下的实用性定义:批判性思维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相信什么或做什么上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必须注意,这个定义不把创造性因素排斥在外。”[4]

批判性思维具有质疑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它基于个人对所学知识进行观察、质疑、思考和判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有强烈的自信性和独立意识,不盲目迷信权威、不陷于惯性思维定式,敢于反向思维、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发现问题的实质所在,对所涉信息的真实性、性质和价值等有能力作出独立判断、具备明确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人们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是引导人们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答案的基础;也是产生新思想、新假设的基础,是创造能力的基本体现方式和动力基础;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批判性思维是创业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从其本质来说,批判性思维是批判精神的体现,也是大学精神之所在。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几个环节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改变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情况。对于外语教学来说,把握以下几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调整外语课程设置

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外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培养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适当增设直接训练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辨论、演讲等课程,以专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调整已有课程教学重点,在原有的口语、会话等课程中融入专题讨论,如就国际时事、社会问题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的独到见解,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增设一定量的选修课,通过增设文化、历史、文学、教育、哲学等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思维空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强调理性思考、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改变现有外语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教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教学理念来自于教学实践,同时它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2006年)中明确指出: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5]。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具有权威的力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对教师这一知识权威,毫无质疑、盲目服从。因而学生虽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一定知识,但并没有通过积极思考和质疑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也就不可能形成批判和质疑精神,不可能具备创造性思维方式。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外语教学重点转向学生这一主体,把学习过程看做是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交往和对话,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才能得到改变。

外语原本是一门极富人文底蕴的学科,但陈旧的外语教学理念却突出其工具性和实用性。这种认识误区把外语专业看做是纯粹的工具学科,削减了外语教学的人文内涵,把外语教学当做纯粹的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获得过程,缺乏对语言背后的人文底蕴、思维内涵进行深度分析和思考。实际上,如果学生缺乏深厚的文化修养、广博的人文知识,其听说读写译能力不可能得到全面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不可能有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视野狭窄、创新意识缺失,毕业后是外语工具,而不是外语人才。

(三)改变陈旧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

陈旧的外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核心,教学模式呈现出典型的“记忆型”特点:教师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存储信息。在这种课堂环境下,面对教师传输的信息,学生只是努力把新的知识点存储在脑海之中,不可能积极地对其进行探究和思考,不可能有意识地去质疑教师所教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问题,因此,机械重复和强制记忆成为外语专业学生主要的学习策略。久而久之便形成固定的学习模式:重知识积累、轻思考探究;学生容易养成一种思维惰性,疏于质疑、懒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从教师或书本寻求标准答案,而不是主动地进行批判性思考,“思辨缺席症”也就成为外语专业学生突出的问题。

因此,外语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他们逻辑判断、价值求证的能力。外语课堂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机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重点方面,不仅要注意学生语言的正确性和流畅性,还应注重学生观点的独创性。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往往互为因果,只有当学生变被动性知识接受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外语课堂上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交际式教学为原则,充分利用交际式教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不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模式或课堂程序,而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思维方面得到训练。具体包括:

1.自主学习式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行找出学习重点难点,由学生自己设计课堂授课内容和方式。这种做法可有效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引导式授课方式: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并激活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挖掘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角色扮演式授课方式:角色扮演是外语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角色扮演要避免成为单纯的模仿,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创设情景进行表演,这才有利于学生从思维模仿到思维创新的转变。

4.研讨式授课方式: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讨论题,分组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教师点评、总结重点。这样的课堂活动可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

5.辩论式授课方式:教师事先布置学生熟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课堂内就所学内容进行辩论:由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三部分组成;辩论结束后老师给予点评、让学生总结出各派主要观点。

(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批判性智慧的获得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需要把批判性思维教学延伸到课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有条件,积极开拓第二课堂,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充分训练和发展。首先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图书馆和因特网,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浩繁的知识海洋中学会判断、选取、利用有效信息。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掘学生评判性思维的潜力。组织各项学科竞赛、本科生科研实训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与外语学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承担各项大型经济活动的志愿者工作、外语支教工作、扶贫工作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追求新知识、锻炼新思维,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五)改变考试和作业批改方法

考试方式对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考试题型的设计上,做到主、客观题型兼顾,尽量减少单纯记忆性问题,增加侧重分析的题型,特别注重测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批评性阅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题答案上少用标准答案,不一味追求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兼顾内容的丰富性和原创性,增加一定的开放度和包容度,接受学生合理的、和老师不同的答案。

作业批改要打破原有的学生做、教师改的惯用方法,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可以采用“教师课外批注—课内讲评—学生自行修正—教师再次批改”或“学生相互改阅—教师批改”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作业评价、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修正。这样,作业批改也可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因特网的普及改变了世界的交流方式,面对信息海洋,学会理性地选择和吸取有效信息、作出明知的决策,批判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不断更新的未来社会,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发挥长久作用、让人受益无穷的智力资源,它将对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批判性思维也是社会理性和民主的基础,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

国家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外语人才,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然而,改变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为之努力的系统工程。外语教师肩负着外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任,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职业操守,只有当教师的素质有了充分的提高,才能把学生引导到新的思维发展水平。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症[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3]Sal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Alleyn and Bacon,1994.

[4]周文杰,郑保章.教育交往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3,(5).

[5]吴启迪.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http://210.82.57.248/w/wznr.aspx?tag =l7&items=144&id=1651,2000-05-24.

Abstract:The issue of“absence of analytical thinking capacity”amo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in China has roused wide attention.This article first examines the major causes of this problem,proposes that critical thinking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then elaborates from five different aspects how to foster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Key words:absence of analytical thinking capacity;critical thin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责任编辑:刘东旭)

Absence of Analytical Thinking Capacity amo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nd Critical Thinking Tra in ing

PAN 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G642.41

A

1001-7836(2010)07-0038-03

2010-04-15

潘红 (1961-),女,江苏江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文体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缺席外语教学批判性
你缺席的那些年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骆浩:记录思考从不缺席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