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阐释

2010-08-15 00:48许小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思维

许小红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甘肃成县 742500)

中西思维方式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阐释

许小红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甘肃成县 742500)

非语言行为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阐释非语言交际中中西行为举止、空间意识和情感表达方式差异的根源,以期进一步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非语言交际;思维方式;差异;阐释

一、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及其界定

跨文化交际大致采取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又有话语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言进行的交际形式,诸如手势语、面部表情、视线接触、坐姿、站姿、举手投足等都属于此类,甚至连人们的穿着打扮都被视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都有自己特有的方式传达各种信息,希望交际对象理解和接受[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伯德惠斯特尔 (Birdwhistell)教授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 30%左右,70%为非语言交际。著名语言学家萨莫瓦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 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有关研究还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 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 93%[2]。可见,非语言行为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含义和分类有多种观点。鲁希和基斯最早根据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成分将非语言交际分为:(1)手势语言 (Sign Language);(2)动作语言 (Action Language);(3)客体语言 (Object Language)。另一种分类法是纳普(Knapp)通过对有关研究和著作的分析提出的,他将非语言交际分为:(1)身势动作和体语动作 (bodymotion and kinesic behavior);(2)身体特征 (physical character);(3)体触行为(touchingbehavior);(4)副语言 (paralanguage);(5)近体距离(proxemics);(6)化妆用品 (artifacts);(7)环境因素 (environ2 ment)。之后,詹森 (Jesen)又在总结有关学者对“无声语言”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另一种分类法,他将非语言交际分为:(1)身体动作和姿势 (bodymotion and gestures);(2)对时间的态度 (attitudes towards t ime);(3)对空间的态度(at2 titude towards time);(4)一般交际习惯 (general habits in com2 munication)[3]。

结合西方学者的理论,可以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1)体态语 (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姿态 (姿势和手势)、礼节动作 (如握手、微笑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 (如头部、面部、腿、手的动作等)所提供的信息;(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语转接 (turn-talking)和各种非语义声音;(3)客体语 (Object Language)。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装、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 (EnvironmentalLan2 guage)。包括空间信息 (如拥挤、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4]。

二、思维方式与非语言交际的关系

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程序,它决定人们行为、心理的一切主要方面,指导着人们的一切精神文化和物质创造活动。人类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认识的结果却往往因人而异,有时甚至大相径庭。而这些认识的差异性除了一些较为次要的因素,如认识主体本身的局限、认识环境等外在因素以外,思维方式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思考认识的方法论[5]。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曾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毋庸置疑,正是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西方非语言交际行为中的种种不同特征。

三、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及其所阐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

从前面的论述得知,非语言交际涉及范畴很广。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三种不同特征,来阐释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行为举止、空间意识和表情表达方式的差异的根源。

(一)中国的伦理型与西方的认知型思维方式阐释了中西行为举止的差异

中国思维素以“天人合一”为特征。这是没有经过“我”与“非我”主客分离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儒家学说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儒家传统文化所灌输的是“三从四德”、“君臣父子”、“师道尊严”、“男女授受不亲”。同时,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封建历史的国家,由于封建社会一贯实行人治,以皇权为至高无上的顶点形成了一个人治的金字塔,即君臣父子,辅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6]。这种政治社会环境必然使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政治伦理型的特征,也形成了中国人在非语言交际中上下分明、等级森严的交际规范。由于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开放性、海洋性地理环境和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使得西方哲学是求知识的学问,注重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和认识,而非中国的人生哲学、伦理哲学[7]48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因此,在中国,下级与上级、年幼者与年长者面对面交谈时,前者通常是低头聆听,以示恭敬和谦卑,而且唯命是从。即使是同辈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有目光的直视。而在英美国家,人们更希望交际双方能够目光对视,因而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因为他们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为人不诚实,是逃避推脱、蔑视、恐惧、冷淡、心不在焉的表现。所以,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是不能相信的。

在礼仪动作方面中西方也是有明显的不同。鞠躬是全人类都共有的礼貌姿态,但这种共有的礼貌姿态在中西方国家并非完全同一,而是有着“度”的差异。鞠躬礼节是中国最传统的礼仪动作,适用范围较广,主要社交场合中,下级向上级、学生向师长、晚辈向长辈甚至平辈之间表达由衷的敬意。鞠躬礼有两种:一鞠躬和三鞠躬。一鞠躬只行礼一次,身体上部约下倾 15度。三鞠躬要连续行礼三次,身体上部向下弯约 90度。在英语国家或其他西方国家,也有鞠躬礼节,主要在社交场合和向上帝祝福时使用。但却没有中国人的三鞠躬的大礼,身体姿势不超过 15度。西方礼节中最常用的是脱帽礼、拥抱礼和吻礼,前两种礼节在中国并不流行,吻礼在中国的社交场合那就更为罕见。

(二)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和西方人的个体性思维阐释了中西空间意识差异

中国的小农经济使先民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从男女关系、天地交合和日月交替等现象悟出阴阳交感、“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7]488。《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儒家和道家从不同角度发展了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整体性思维把天、地、人和自然、社会、人生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注重整体的关联性,注重整体和谐,注重综合概括,强调众多归一的思想,反对孤立地了解某一个体。与此相反,西方人则强调“由一到多”,“个体思维”特点很明显。他们认为“天人相分”,注重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寻求具体,强调规则制约,突出从小到大,由个体到到整体。

在中国,家人、同学和朋友在公共场合喜欢挤在一起,既亲密又热闹。同性或异性之间手拉手或勾肩搭背显示了人们的和睦和友爱,关系比较好的朋友或同事之间也常常亲密接触,无话不谈。描述人们团结亲近、和睦相处的词语在中国比比皆是: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等等。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态使得他们在这个拥挤的世界里将自身空间范围仅限于身体本身,他们宽容大度,甚至受到别人触碰时 (只要不是有意的)会毫不介意,没有受到侵犯的感觉。西方人空间意识很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别人的触碰特别敏感,动不动就以为别人侵犯了自己,甚至对方身体还未靠近就会作出反应,认为同性之间亲热的体触行为有着同性恋的嫌疑,Hall对美国人的空间交际提出了四种界限:(1)亲密距离 (inti2 mate distance,0~45cm),适用于夫妻关系、家庭成员或恋人之间;(2)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5~120cm),属于朋友、亲戚或熟人之间交际时保持的距离;(3)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120~360cm),用于与不熟悉的人进行非个人性事务的场合中;(4)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360~750cm),如在公共场所、非正式的聚会或作报告时的距离 (Hal,l Edward T.&Hal,lMildred Reed,1983)[8]。

由此可见,注重和谐的整体思维和注重自我的个体思维方式对空间的支配和运用都有自己的既定模式,因此也构成了空间意识的差异。

(三)中国人的内向性思维与西方人的外向性思维阐释了中西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同时也是封建中央专制集权格局和传统主体文化最稳固、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认为机制之源在于一己之心,因而重“心术”,重身心修养,重伦理道德,重三钢五常,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崇“敏于行而纳于言”。这种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是内向性的思维方式。内向性思维导致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谦谨、从众、克制、重礼节、尚伦理、表现含蓄等民族性格特征。西方大多数国家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交通较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重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寻求外部世界对人最有价值的东西。同时,这些国家较早地击溃专制集权而步入了现代社会体制,这样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使英语国家的人富于冒险精神、崇尚独立、张扬个性、注重个人表现等,形成外向、自信、直率、随便等民族性格特征,整个思维方式是开放型的。

中国人在高兴时,需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消极时更需加倍掩饰。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露无余。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内向的中国人重礼节、讲究含蓄内敛、感情丰富而不露,常常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动作较为克制。比如,在表达急躁生气的情绪时,中国人会跺脚。汉字“躁”字以“足”为义符,就表露了这动作与“急躁”的联系。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喜行不露于色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所以,面不露色,老成持重是对人的褒奖之词。外向的西方人面部表情多,情感外露,外向开放、活泼自然,善于表演,通过各种体态把人的见解、幻想、期望、沮丧、孤独、喜悦、爱慕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动作幅度较大,他们在表达愤怒和急躁的情绪时,脚跺得更重更猛,且时常会将手臂在身体两侧张开,双手握拳,怒目而视。外向型思维导致西方人求变的心理和好动的性格。“动”、“变”、“争”、“斗”成了西方人思维和性格的特征。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宗教信仰,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特征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整个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脱离了非语言交际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只有重视这些差异,剖析它们的成因,才会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1]杜学增.中英 (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

[2]Levine,d.&Adelman,M.Beyond Language[M].Pretice-Hall,1982:43.

[3]李育卫.英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对比研究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9):54-58.

[4]毕继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7.

[5]谭素琴.从思维方式看中西翻译理论传统的差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97.

[6]李育卫.英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对比研究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9):54-58.

[7]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8]吕娜.体态语在中西方文化交际中的意义与差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121-122.

Abstract:Non2verbal behaviour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πs communication and it can not be replaced.Thispaper,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modes,explains the reasonswhy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behaviour,space awareness and way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non2verb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non2verbal communication;thinkingmode;difference;explanation

(责任编辑:刘东旭)

Explanation of Chinese andW estern Thinking M odes in Non2verbal Commun ication Behaviour

XU Xiao2hong
(Department of English,Longnan Teachers College,Chengxian 742500,China)

H0-05

A

1001-7836(2010)12-0140-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2.055

2010-05-21

许小红 (1975-),女,甘肃宕昌人,讲师,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情景交际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