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现实启示

2010-08-15 00:47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陶行知设置

郭 晖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他把师范教育的课程定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全部活动—教学做。”其对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思想,对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由中心学校的需要来确定

陶行知把中心学校开设的“学科课程”定名为“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其中包括国语、算术、自然、园艺、体育等。中心学校需要行政总务人员,那么师范院校就开设“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和“分任院务教学做”。其中,包括校舍的整理、校景的布置、设备的购置和使用、教务、经济、缮写、会计、庶务等13项内容。总之,课程设置应当切合中心学校的实际工作需要。

2.课程设置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陶行知依据日常生活之所需,在师范学校开设有招待、洒扫、烹饪等教学做课程。学校流传的口号是“不会种菜,不是学生”、“不会做饭,不得毕业”等。这些课程乍听起来似乎觉得不可思议,但细细想来,其实,衣食住行,哪点不关系到人生?哪点不是有意义的?而这些课程的设置本身已超乎书本知识的课程范畴,具有现实意义。

3.课程设置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

将“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总课细分为:科学的农业、造林、基本手工、卫生等教学做。例如,晓庄师范有200亩农田供耕种,几亩荒山供学生造林、采集植物、动物标本、采集草药等。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实践,和我们当前所提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完全一致的,陶行知做到的是实际意义上的行知统一。

4.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在“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总课程里,设有村自治、民众教育、合作组织、乡村调查、农民娱乐教学做等,要求每人负担一个乡村改造工作,与民众交朋友。与民众交朋友是陶行知规定的一项重要活动,全体师生每人每周都要安排半天时间到附近村庄去与农民交朋友,深入了解农民的疾苦,向农民学习。在学校里,有在田里耕耘的,有在菜圃施肥的,有在厨房烧饭炒菜的;还有在办公室办公的,在“书呆子莫来馆”看报读书、找资料、在会议室集会研究的;还有在“中心茶园”报告时事、对弈、猜谜语或讲笑话的,与农民同乐。总之,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师生与农民打成一片,老师与小朋友打成一片,处处是融成一体,人人是满脸春风。

5.课程设置与学生日常活动相结合

在“学生自动的教学做”总课程里,规定这部分都是学生自动计划和决定的。学校讲座按学生分组的学习计划和研究需要进行,讲文学、教育、美术、医药卫生等。有的科目讲几小时,有的讲两三周,有的讲三四个月或一学期。课程演讲的,有的是本校导师,有的是校外特约的专家、教授。学生边听边记,从而培养了自学的研究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6.课程设置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化

陶行知认为,人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学校的课程也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增加和更新各种课程。早在1919年,陶行知就在《新教育》一文中对新课程的设置提出“要从社会和个性两方面来考虑;从社会这方面讲,要问这课程是否合乎世界潮流,是否合乎共和国精神……”“从个性的一面讲来,谁的事教谁,小孩子的事教小孩子、农人的事去教农人,方才能够适合……看这课程,是否为学生所需要”。总之,要从上述两方面的需要出发进行课程的取舍,有用的课程列进来,用不着的课程删掉。1921年,他又在《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一文中,对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意见:“社会上有新的需要,就当添加新的功课去适合他,指导他。现在社会问题很纷乱,社会学应当增加了。又因为科学的发达,各种学问注重分析。所以虚泛的理论的心理学不够用,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一定要增加了。仅讲些教育史、教育哲学也不够了,教授法,管理法……一类的实际学问,也须重新研究了”。总之,社会的新需要要求新课程也随之而异。

二、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现状

1.注重师范性质,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现行的高师本科课程设置结构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占总学时的比例高达70%以上,教育科学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0%左右,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微不足道。学生学会观察、求知好奇的培养能力缺失,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也只是在毕业前半年时间才予以完成,创新欲望没有被激活,生活的经验、做教师的感受在大学生头脑中没有太多的印象,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注重基础学科教学,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现今的高师院校大学生中,写学术论文的人数不多,对一些科研领域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就某门课程而言,并没有将所学课程交叉综合分析学习,所以学习起来总感到知识结构的支离破碎,头脑中知识体系空空荡荡,对于研究科研缺少第一手资料,缺乏科学研究的创新开发能力。久而久之,科研能力的培养被弱化,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创新思维会慢慢减少。

3.注重专业性,忽视综合性的培养

高师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当是复合型人才的成功典范,他们要将所学专业的技能融合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教学中。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知识会帮助高师院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思维观念,不仅是对自己成为创造性人才有用,而且对于今后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更是大有用处。但是,在当今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单科教学。教师讲课时仅仅是将指定的教材理论概念说教一番,留几个简答、论述题,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只能从单一的方向理解到理论意义,并没有将其理论与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所以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也就没有太多的创新性可言。长久下去,将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会影响到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陶行知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启示

1.课程设置应当切合高师院校实际工作需要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师资的摇篮,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未来人民教师。师范院校怎样培养教师才最为有效?这是师范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新一轮的中学课程改革,它涉及中小学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方式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师范院校应当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陶行知认为人才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创造精神的真人。他注重全面发展和重视学习教育专业,把“教学做合一”看成是师范教育“最有效力之教师培植法”。师范院校的课程不能只是在普通课程之外增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之类的科目,要在内容上加强科技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环节,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有机结合。

2.课程设置要凸显“师范性”的特色

陶行知认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陶行知还认为,师范教育要凸显“示范性”特色,即除基础学科外,师范生还要学习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内容。所以,“三笔字”、“语言文字规范化”、“微格教学”课程,作为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内容,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并应当制定系列过关方案,及时考核,颁发合格证书。这样,可以调动师范生练好基本功的积极性。同时,为他们就业搭建实践平台,有利于实习就业。

3.课程的设置要拓展课外,提升综合素质

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师范生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仅靠课内是不能完成的。课内是师范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陶行知曾指出:“师范教育,应当发展个人的特长,以适应社会上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在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尽量拓宽课外活动的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地参加社团活动,在实际锻炼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得到技术,懂得学习的方法,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一方面体现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陶行知曾提出:“中心小学是太阳,师范学校是行星。”如今,高师院校应该以中小学为中心,其课程设置也应该围绕基础教育做文章,从而为基础教育服务,培养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

[1] 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李平,王晨.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陶行知设置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