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般心理层面的大学生网络依赖原因及对策

2010-08-15 00:47张晓玲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幸福感心理大学生

张晓玲

(广西工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津津有味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资讯、交流等便捷的同时,也不知不觉陷入了一个网络的漩涡;尤其是部分当代大学生,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网上论坛等成了其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无疑浪费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时间,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身体健康,也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孤僻的人格以及不愿面对现实生活的个性。这种过分依赖网络的不良后果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初见端倪,并以较快的速度迅速蔓延。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进行对策探讨。

一、原因分析

(一)缓解枯燥生活获得新异刺激

这个时代的他们,从小缺乏兄弟姐妹间耳鬓厮磨、朝夕相处的感觉与体会,缺乏小环境中人与人之间长久相处所应感受的点点滴滴、所应遵守的一些规则、具有的一些品质等,因此,在人际中,在与同伴、同学的相处中寻找有意义的生活,摆脱枯燥,是他们不擅长的。而他们的成长,与电视等电子媒体相伴的时间较长,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较少,缺乏一些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所体验到的心灵充实与满足,而更多的养成了在物质生活或物质实体中生活的习惯。因此,面对枯燥乏味的生活,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通过一些简单易行、不需要太多的投入而能轻易获得刺激的实体——网络。

网络上可供娱乐和消磨时间的东西太多,五花八门,应接不暇。大学生想知道的任何信息,通过正规渠道没有办法得到的信息,鼠标一点,就可以轻松获得。论坛、交友网站,个个都很“精彩”,比那死气沉沉,无所事事的现实生活有“意思”多了。网络游戏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如此:想打打杀杀,有;想享受家庭的温情,有;想从事想象中的职业,有;想看电视剧、电影,更是简单的很。网络上有太多好玩的,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尤其是富有个性和叛逆思维的大学生的眼球,甚至心灵。网络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调剂了枯燥生活,但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身心素质逐渐下降。

(二)逃避现实困难追求虚拟交往

人是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而存在的,交往是人的一个天生渴求,逃避现实困难的最直接出口是在直接或间接的人群中、亦或交流中度过。当代大学生与父母长辈相处上,多数人认为与父母长辈情趣不投,无法沟通、不愿沟通。而他们这一代与同龄伙伴的沟通交流也因缺乏基础和技巧,而不愿意深入。当遭遇问题时,他们缺乏家庭内外支持,缺乏同伴、社会支持。对他们而言,目前的生长环境没有给他们提供交往的空间,他们周围的环境让他们感觉寂寞、孤独。缺乏交往,因此向往;但不知道怎样和谐交往,因此逃避;逃避的结果是更深的寂寞孤独,因此需要解脱和释放,需要一个空间栖息。网络不需要深入交往,不需要太多人际交往的技巧,不会出现现实交往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使出现了,也可以让自己消失。在网络生活中,不需要规则,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需要承担一些不良后果,更不用说承担由于个人疏忽产生的责任。网络造成的时空错位,让他们忘记了必须迅速直面的现实,这样的交往环境是他们渴望而想拥有的,沉浸其中也就成为必然。

(三)满足情感需求寻求心灵慰藉

80、9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大学生,他们原本不缺乏关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给予他们的太多,他们的重要性在这些长辈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可是,他们需要的不止这些,或者不是这些,这些爱让他们有太多的负担,包含了太多的无以言说的条件。他们希望的是,没有教导,没有唠叨,没有眼神里含着无法拒绝的个人不想接受的企盼。他们本来的样子被接纳,这是他们最为渴望的。在网络中,他们的希望变成了现实,而且不费气力。一天不见,就会有网友关心地询问,“去哪了,怎么好久不露面了”;帮助了别人,也有网友毫不吝啬地予以感谢,感情真挚、夸张中蕴含幽默;悲伤了、难过了,网友也很能理解,并且积极出谋划策,没有任何讨厌的附加条件;自己某方面的才华,无论是否正统,都可以得到大量的赞扬,甚至有很多的“粉丝”。网络中,他们可以轻松地成为“领导”,管理某一个社区,某一个群体,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在网络中,他们的需要、爱、尊重,甚至某些心理层面的自我实现,都能得到满足。网络对于普通人来说,提供了便利,但对于网络依赖者来说,是深层的心理满足。

二、对策探讨

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原因可以看出,来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缺失、无法寻找便捷的获得渠道以及缺乏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是主要原因、主导因素。网络给此方面匮乏的青少年提供了栖息地,满足了其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因此,使沉迷网络的大学生走出虚拟世界,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扰动其此方面的心理纠结,提供其乐活生活的出口和领域,增强其真实快乐与内心充实的切身体验。

(一)引导思绪,扰动学生心理纠结

追求快乐与幸福大概是人活着的最重要目的,而大量对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都不断证明,意义感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度才是人幸福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夫妻、亲子、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是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同学及老师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在不断人际互动中进行,需要在不断的人际交往中实现。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森对青少年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人际关系进行了长期研究,他认为青少年时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期,他们的情感焦点从家庭转向学校,转向朋友、师生、生生之间。此时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其对课程的兴趣、情绪,而且对其自我意识、独立性等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就有可能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

对所有人,包括沉迷网络者来说,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它本身不可能提供人沉迷其中的物质和精神动力。但它所具有的特性给缺乏情绪情感交流,缺乏现实人际互动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栖息地和释放空间。用新的领域代替这个空间,用上述思想和理念,指导我们与网络沉迷大学生的交流互动,不断地扰动他们对网络的严重依赖心理,扰动他们想当然的以为只有在网络中才能体会爱的心理。不断地松散他们的纠结,给予其意识、尤其是潜意识方面的引导。

(二)关注现实,提供学生乐活出口

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纠结得到扰动后,需要一些外在的人员予以支持和关注,增强其正向力量。从犹豫和彷徨中走出网络的大学生,需要父母或教师为其提供一个直接接纳他们的空间。这个空间温暖,舒适,又能有稍许的激情。丰富多彩的生活将拥有这种空间的可能性。作为大学生人生指导的父母或教师,要关注他们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促使他们投入其中,帮助其感受真实生活的多彩,体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沉浸于健康快乐的成长氛围中。

关注其现实生活,就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可供选择的业余生活物质支撑,引导其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活动理论认为,幸福产生于活动本身,快乐在追求的过程之中。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流溢论”也认为,“当人们投身到一项活动之中且活动难度又与人的能力相匹配时,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流’的感觉”。认为现实生活无趣的他们,很难被语言感动、说服,而一旦引导他们投入到有趣的生活当中,参与其中,他们就会不由自主投入之。因此,要让学生动起来,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体验。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依旧是学习,他们生活的主导也是学习,关注其现实生活,就不能逃避关注其学习。数据也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较少沉迷网络。不过,缺乏学习压力的他们,所呈现的学习问题,更多是来自内心深处对学习的漠然和淡然,对学习目的性的怀疑和迷茫。因此,关注其学习,需要付诸较多的情感因素,而不是督促,其间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昔日的天之骄子,今日虽有一定的差别,但他们依旧是同龄中的佼佼者,依旧是付诸过大量时间和精力渴求知识的好学生。如今沉迷网络,但他们曾经对知识的好奇并没有完全陨落,深入其内心,找到其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帮助其不断进步,使学生不断体会到进步与成功的快乐以及被别人关心和重视的感觉。

关注起现实生活,还要对其沉迷的载体进行一定的干预。沉迷网络者和对网络有一定依赖的人对电脑和网络具有异乎寻常的独特情感,因此,前期的工作,对这方面的干预也不能少。这种干预最好以班级和团体培训的形式进行。如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进行团体辅导等。通过探讨、交流,互动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使电脑和网络成为其生活的便利而不是寻求刺激、逃避现实的乐园。

(三)疏通内心,增强学生心理能量

人格特质中,沉迷网络者的自尊、自信与正常使用网络者有显著差异。因此,这方面要加强培养,进行积极的引导。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对自尊、自信的培养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中进行自尊、自信的多方面引导,使其明白自尊与自信的真正内涵,进行自尊、自信的心理训练营活动;另外一方面还要对相关教师和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让教师和家长关爱孩子,发现、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心底里爱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学生,使大学生在网络中得到的关注、尊重,以及需求在现实中也能轻松得到。

重塑学生的自信。与人交往是这些学生走向健康生活,摆脱枯燥、无聊、心理困惑,远离网络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引导。在这方面,首先要关注其与同学的交往,对其与同学的关系要把握方向,方向只要正确,就不要过多干涉。对于其中的某些细节,要就事论事,进行具体指导。青少年对同学的关系格外看重,但又不知道怎样能和同学和谐相处,不掌握一些具体的原则、规则,可能因为一点小问题,就出现矛盾,产生困惑,走向极端,或者就此逃避,因此这方面的指导要有针对性。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告知后,还要多创造交流的机会,设定一些团体的目标,让其在现实中进行锻炼,体验到现实中人际交往的愉悦。通过交往,也可释放压力,宣泄感情。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心理能量使其摆脱物质依赖,因此,自尊、自信以及人际交往的训练和引导外,更需要不断地加强其心灵力量,让其学会心灵探索。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那么问题的解决只会限于表面。唤醒其深层的自信,爱的力量,热爱生活的感受是其远离网络沉迷而不致反弹的持续的最深的动力。

[1]庞文,韩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3):42.

[2]吴浩生,张春和,黄一燕,王廷哲.深圳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的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6,(9):1712.

[3]黄恩,吕望强,陈建民,等.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8):735-736.

猜你喜欢
幸福感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大学生之歌
幸福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