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抗体三种血清学方法应用评价

2010-08-21 00:20马连学李艳菊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梅毒敏感性特异性

马连学,李艳菊

(1.抚顺矿务局总医院 检验科,辽宁抚顺113008;2.大连开发区医院 检验科,辽宁大连 116600)

梅毒螺旋体抗体三种血清学方法应用评价

马连学1,李艳菊2

(1.抚顺矿务局总医院 检验科,辽宁抚顺113008;2.大连开发区医院 检验科,辽宁大连 116600)

本文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快速反应素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三种方法同时对185例各期梅毒患者及180例非梅毒患者血清进行检测,比较三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梅毒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185例梅毒患者血清均来自2008年12月-2009年6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梅毒1期38例、2期49例,潜伏期3例,恢复期97例。180例非梅毒对照组,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冠心病30例,高血压30例,孕妇30例,脑血栓30例,肿瘤10例,健康人30例。

1.2 试剂和仪器 ELISA和RPR试剂均由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TPPA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提供;酶标仪ANYHOS HT2由奥地利ANTHOS公司制造。

1.3 方法 所有检测方法操作和实验条件与试剂说明书保持一致,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差异统计学意义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方法检测365份血清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方法梅毒抗体结果比较

2.2 三种方法敏感性、特异性比较见表2。

表2 三种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2.3 不同年龄组梅毒患者血清三种方法结果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三种抗体结果比较

3 讨论

梅毒螺旋体一旦侵入人体,可在机体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是非特异性抗体(反应素),另一种为特异性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产生最早,在梅毒的潜伏期约感染梅毒螺旋体后2周左右即可产生,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的出现较特异性抗体约晚2-3周[1]。

本文选用RPR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非特异性抗体,用TP-ELISA,TPPA测特异性抗体的方法对门诊,病房185例梅毒患者及180例非梅毒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TP-ELISA,TPPA,RPR敏感性(梅毒患者中阳性例数/梅毒患者总例数)分别为99.4%,97.8%,52.9%,统计学检验TP-ELISA和TPP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很好的相关性。TPELISA,TPPA分别与RPR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明显;TP-ELISA,TPPA,RPR三种方法特异性(非梅毒患者阴性例数/非梅毒患者总例数)分别为98.3%,100%,98.8%,两两比较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本试验结果RPR敏感性较低,不适合作为临床筛查试验。据报道,RPR在一期梅毒,二期梅毒的检出率为96%-100%[2],但在一期梅毒早期和晚期梅毒,晚期潜伏期梅毒以及治疗后梅毒可呈阴性[3]。非特异性抗体随着病程的进展有增加趋势,但经有效治疗后可以下降直到消失,RPR可作为临床疗效观察的很好指标。TPELISA,TPPA二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且相关性很好,是目前确诊梅毒的重要方法,特别适用于潜伏期,梅毒早期的梅毒患者,但该方法检测的特异性抗体,一旦出现很难消失,甚至终生存在,可见两种方法在隐性梅毒的检测当中难以区分是现在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因此梅毒诊断一定要结合临床症状,不能单凭化验结果给予确诊。本试验中TPPA特异性好达100%,但因其操作复杂,试剂昂贵,结果难以自动化等弊端,限制了其用于大规模标本筛查,适宜做确认试验。相比之下,TP-ELISA因其简便的操作,易于自动化,成本低,敏感性、特异性高且与TPPA有很好的相关性等优点,适用于临床的筛查工作。

本试验70岁以上老年人TP-ELISA阳性19例,其中TPPA阳性18例,RPR阳性9例,梅毒抗体阳性率占10.3%(19/185)。近年发现,老年人梅毒抗体阳性病例有增加趋势。推断原因如下:其一,随着医院对被动人群术前,输血前以及内窥镜检查前进行梅毒抗体筛查工作的开展,使得大量隐型梅毒感染人群暴露,其中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其二,可能是老年患者早年得到临床治愈而由于血清抵抗的因素而未能达到血清治愈[4,5],梅毒抗体持续存在所致;其三,年龄较高和疾病较多等因素致使在老年人群中易发生生物学假阳性结果的可能。但同时,检验数据提醒我们,老年人仍有传播性疾病的危险行为,不要忽视老年人性病防范意识,要多做性病传播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老年人自我防病能力。

[1]陈 刚.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特异性抗体与非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59.

[2]赵 辨,主编.临床皮肤学[M].3版.苏州: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15.

[3]陈春梅,曾志良,段逸群,等.潜伏梅毒85例血清学检测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4(5):41.

[4]吉飞跃,钱开成,崔益祥,等.老年人梅毒血清学阳性感染者 218例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6(27):1096.

[5]李 季,汤少开,许 斌,等.广州是2000-2003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6):838.

1007-4287(2010)01-0116-02

2009-08-24)

猜你喜欢
梅毒敏感性特异性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隐性梅毒更危险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常常听到的梅毒,你真的了解吗?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二期梅毒误诊为男性尿道旁腺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