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调查分析

2010-09-08 00:52戴国清高秋平陈永军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专业大学生

戴国清,高秋平,陈永军

(1.大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台洲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调查分析

戴国清1,高秋平1,陈永军2

(1.大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台洲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调查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当前价值观变化的情况,认为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交织,在对价值目标取向上更加多元化,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道德准则,人际交往上表现为实用化。要重视主导价值观的宣传,不能忽视其他价值观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从迷惘与彷徨中走出来。

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自我;信仰

作为社会学的概念,价值观念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的总合。从空间上看,不同的人从不同点出发,对于同一客观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从时间上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上,对于同一客观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即是说价值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因人因时都可能出现增值或贬值的变化。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具有导向作用,是一种行为动力,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无不重视价值观的作用和影响。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价值观念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它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明天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成长引人注目。他们的价值观出现哪些变化?他们怎样面对?如何调节?而作为教育者又该作出哪些良性的引导?社会该给他们提供一个怎样的发展空间?文章选取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就他们当前的价值观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并提出良性引导的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大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分院、浙江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4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三、大四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因为此年龄段学生相对较成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并在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以及大庆师范学院的图书馆收集了有关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在对相关文献资料做重点分析的基础上,注意文献资料之间的相互补充,使获得的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访谈与答卷方式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任课教师和学工干部等对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情况。访谈对象中的大学生15人,任课教师和学工干部各4人。其中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表现尚可,但对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表示悲观;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的学生和大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以及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呼兰分院的学生选择多赚钱的低层次价值目标人数居多。任课教师和学工干部对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变化表示担忧。

1.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客观反映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态度和评价,研究参考沈旭、张凡(2006)的成果[1],设计了《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调查》问卷,从“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方式”、“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有关社会现象的态度”、“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信仰状态”等5个侧面进行了调查,在4所院校的体育专业学生(大三、大四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 130份,回收率93%。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专业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方式

2.1.1 对孤独的态度 孤独是一种客体自我回归的状态,对于孤独的认识,可反映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程度。

表1 大学生对孤独的态度(多选题)

此问题旨在探讨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体育专业大学生群体对“孤独”的态度。由表1可看出,对于“独处的时候,我的感受”,回答“A朋友很少,孤独寂寞”占5%、“B朋友很少,无人影响,怡然自得”占18%、“C朋友很多,但独处时我也很享受”占51%、“D 朋友很多,所以我从不独处”占 26%。其中,无论朋友多寡,“享受独处”占多数。因此,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孤独的承受能力是较强的,当代大学生“享受孤独”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现在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随着文化素养的提高,内心世界日渐丰富,传统观念认为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搞体育的“头脑简单,不善思维”的情况已不多见。而恰恰相反,许多从事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其他行业也做的风声水起有声有色。

2.1.2 对自我的投入程度 有心事的时候,首先会选择A与别人沟通、交流的“开放型”排遣方式,占到有效问卷54%、而选择“B一般不说,实在憋不住,就讲一点”、 “C基本上不与别人讲,自己想法排解”、“D别人主动与自己提才说”共占46%。从B到D选项属于自我消解的“封闭式”排遣方式,“开放型”占最多,表明了体育专业大学生性格的外倾性,“封闭式”也占较高比例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群体个体化趋势明显(见表2)。

表2 对自我的投入程度(多选题)

通过访谈发现,大学生渴望一种适度的心理距离,为了应对孤独的焦虑,大学生对于心理距离的诉求可视作一种自我保护的选择,时间的推延导致了路径的依赖,当初的被动选择经过沉淀成为一种主动的需求,部分大学生逐渐用自我内省替代了人际交往。

2.2 大众媒体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影响

对于各种传媒的影响,认为影响第一的网络占40%,其次为电视、报纸、期刊小说、电影。对于最喜欢的影视作品,选择武侠类作品最多,选择率为47%、《泰坦尼克号》占7%、《拯救大兵瑞恩》占6%、《指环王 》占5%、其他类较少。对“看报纸的时候,我最先看的版面”,回答“时事报道”占21%、“散文随笔”占5%、“体育娱乐”占51%、“社会动态”占11%。对喜欢的小说,选择最高的是武侠小说占39%、《西游记》占19%、《三国演义》占17%、《水浒传》占14%,其他类较少,有10%的学生一部小说名也没写出。对是否看过黄色网站,有87%的人选择看过,其中黄色网站对自身的影响,选择“没什么影响”的占74%、选择“影响很大”的占12%、选择“较大”的占14%。

这几题试图反映大众媒体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冲击,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对通俗性文化接受快,喜爱程度高,纯文学、高雅艺术爱好者少;体育娱乐和时事是大学生最关注的版面。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影视文艺作品的选择,特别强调对感性、视觉的追求,这也反映了当前整个民族浮躁的心态对大学生的影响。近九成体育专业大学生看过黄色网站,且多数认为对自身影响不大,故所谓“扫黄”的必要性和相关措施值得反思。

2.3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有关社会现象的态度

对于班级、学校发生事件,如果与自己有直接关系且对自己不利时,选择“据理力争”占75%;选择“跟随”占13%;选择“不闻不问”占12%。如果班级、学校发生事件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选择“积极打听”占24%;选择“不甚关心,但听无妨”占60%;选择“不闻不问” 占16%(见表3)。此题反映出对于公共事件,如果与自己无直接关系,持一种无所谓的消积被动态度占多数。这可能是这些信息不关他们的切身利益,不与他们的生活冲突,不影响他们的自我追求。但是当公共事件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时选择积极应对的占大多数,表明学生自我意识,维权意识的觉醒。政府、学校在推出公共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和社会的反应,否则会适得其反。

表3 对有关社会现象的态度(多选题)

对平时是否谈民主改革、反腐等政治类敏感话题选择“经常”的比例占11%;选择“有时”占70%;选择“很少”占19%。对你是否有捐赠行为,选择“有时”占73%、选择“从不”占20%、选择“经常”占7%。对“台独”、“藏独”、“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等国家大事,你的行为选择“很关心,愿保家为国”占40%;“关心,但不会亲力亲为”占41%;“不是很了解” 占19%。对遇见“不平”你一般的态度, 选择“只是报警”占35%;选择“主动帮助”占36%;选择“敬而远之”占29%。

说明传统文化中对于“责任”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脉相承的将自我理想与家国梦想交织的责任感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有较大的缺失,部分大学生赋予了“责任”以新的涵义。即责任是一种无涉道德的中性道德,也不再是“小我”作为“大我”附庸,而呈现出一种个体性转型,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都转化为对于自我的完善与提高。

2.4 体育专业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

对金钱的作用,选择“有钱最好,其他再说”占67%;选择“钱并不代表一切”占21%;选择“此题问答无意义”占12%。

对你是否相信爱情,选择“相信”占81%;选择“不信”占7%;选择“没体验,不知道”占12%。

对你现在或将来的生活方式,选择“积极进取”占40%;选择“随大流”占44%;选择“不知道”占16%。

对你认为成功主要靠什么(最多选二项)?选择“家庭”占 43%;选择“自身努力”占48%;选择“机遇”占27%;选择 “天赋”占17%。

从以上样本分布可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相信真正的爱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对金钱的追求也属于正常的范围,但如何正确获得金钱,避免不择手段获得利益才是教育者要解决的难题。从学生对现有或将来的生活方式的描述可看出,相当多的学生选择的生活方式并不积极向上,进取性不够 ,反映出学生对前途的不乐观以及不确定性的心态。时至今日,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目标取向更加多元化。

2.5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信仰状态

别人对你的评价,你的态度选择“无所谓” 占7%;选择“比较在意,但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占43%;选择“很在意,时刻想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占50%。有79%的学生回答无明确的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有72%学生“想有信仰,但无目标” ;有20%的学生对是否希望有信仰“无所谓” 、“很希望”的学生有8%。对自已未来前途的看法有55%的学生选择“前途莫测”;选择“一般般”占23%;选择“不错,相信有作为”占21%。对你认为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最多选二项)选择事业成功占67% ;爱情甜美占49% 、赚钱多多占70%;帮助他人的感觉也不错占17%;不知道,没细想过占16% ;享受生活,自己感觉好就行占52%。

从以上回答可看出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注重自身与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是现实对大学生的要求。但也反映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状态严重, 而希望有信仰,寻找精神支柱的心愿又很强烈,说明中国传统的“无神论”文化及西方精神文化的双重影响。调查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类课时虽多但效果不佳的情况进一步得到证实。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向往在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个性张扬和风格独立的生活,有相当大比例的人表现出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想法。由于就业压力,社会不良风气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对前途的看法并不太乐观,这可能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信仰的缺失,实用化明显。

3 结 论

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虽然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就业选择比较务实,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进一步增强,但是,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交织碰撞中,在对价值目标取向上呈现进一步多元化。

(1)选择多赚钱的低层次价值目标人数高于为社会奉献的高层次价值目标的人数;

(2)相当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道德准则,人际交往上表现为实用化;

(3)体育专业大学生审美情趣呈现感性化特征,信仰上呈现缺失的特征。因此既要重视主导价值观的宣传,也不能忽视其他价值观的作用。

体育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虽强,但社会变化极快,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总是保留着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让大学生感到这二者是矛盾的。要引导大学生从迷茫与彷徨中走出来,实现个体、他人乃至人类共同的幸福,还是一个很严峻的课题。大学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和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在消除困惑中不断成长。

[1] 刘德佩.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J].体育科学, 1987, (3) : 5-9.

[2]沈 旭,张 凡.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调查与分析[N].中国教育报, 2006-02-28.

[3]周立新.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引导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6) : 77-79.

[4]胡钦太.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5) : 55-57.

[5]教育部社政司.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6) : 18-21.

[6]陈喜林.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剖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12) : 196-199.

Investigation and Analyze on Changes of Value Concept of Present P.E. Students

DAI Guo-qing1, GAO Qiu-ping1, CHEN Yong-jun2
(1. P.E. Institute in Daqing Normal College, Daqing 163712, Heilongjiang China; 2. Sport and Science Institute in Taizhou College, Linhai 317000, Zhejiang China)

By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both the summarizing documents and the investigation,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change of value view in P.E. professional student, the author has thought that contemporary P.E. professional student have the value view combined the traditional value view and the modern value view. They have much diversity in the target of value view. Many of them are practical in the morals standard and human relations. Therefore the publicity of the predominant value view is should addressed. Meanwhile, the function of other values view can't be neglected. As the result, it can guid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come out from perplexity and hesitation.

P.E. professional student; Value view; Ego; Belief

G80-65

A Article ID: 1008-2808(2010)03-0038-04

book=2010,ebook=127

G80-65

A

1008-2808(2010)03-0038-04

2009-03-23;

2009-04-27

戴国清(1963-),男,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

猜你喜欢
价值观专业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