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历史回顾

2010-09-13 09:55陈文胜
关键词:参政陕甘宁边区边区

陈文胜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历史回顾

陈文胜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为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情况,依据大量资料分析其原因、特征和意义。分析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地实践着自己的参政权利,呈现出参政主体多元性、参政方式多样性等特点;边区妇女参政对于促进妇女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增进广大妇女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加快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保证边区的和谐和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今天的妇女参政、妇女干部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民主政治

所谓妇女参政,就是指妇女在参与或影响国家机关制定国家重大决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状况,包括妇女的参政意识、参政制度、参政组织和参政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指妇女作为一个群体对政治事务的参与。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妇女参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是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传统的中国妇女谨守“三从四德”、“男主外,女主内”的古训,她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很少有参政的机会。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妇女参政尤其引人注目,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妇女运动的中心。因此,笔者分析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原因、特征和意义,对于今天的妇女参政、妇女干部的培养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原因

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了中国妇女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道路,启迪了妇女的参政意识。而中国妇女真正广泛地参与政治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历史背景主要有3个方面:

(1)近代以来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促进了妇女的觉醒,为边区妇女参政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在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她们数千年来都处在痛苦悲惨的命运之中,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妇女的四重锁链。在这种情况下,妇女处在黑暗、愚钝、不自由的命运中。“虎凭山,官凭印,婆娘凭的男子汉”[1],诸如此类的俚语充分表现了数千年来中国妇女所受的封建压迫,体现了她们在社会上毫无地位。这种情形在全国如此,在革命前的陕甘宁边区亦然。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妇女自然谈不上解放,更谈不上参政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近代维新运动、西方女权主义及“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思想家的积极倡导与努力推动下,受封建伦理思想长期摧残和压抑的中国妇女的反抗精神和革命意识迸发出来,妇女解放运动和参政运动蓬勃兴起。一批知识女性和进步思想家大声疾呼禁缠足、兴女学,妇女参加社会工作、参与政治事务以及婚姻自主、男女两性生而平等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随着这些运动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知识妇女、女工和农妇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到妇女解放运动中来;在上海、北平等地出现了许多民间妇女组织,如上海女权运动同盟会、北京妇女同志会等,甚至还建立了全国性的民间妇女组织“中国妇女协会”、“中华女界联合会”等。

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十分重视妇女的解放。毛泽东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2]。为了促进妇女的觉醒,提高妇女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陕甘宁边区陆续成立了许多妇女群众组织。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党委作出了《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其中指出:“必须以基本群众为核心,实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各阶级的妇女”[3]。陕甘宁边区党委还决定扩大现有的妇女代表会,成立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1938年3月8日,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登记在册的会员有17万。妇女运动的发展促使男女平等的主张部分地由理论变为现实,传统的性别观念,如“妇女主内不与外事”、“妇女干政天下大乱”等受到了强烈冲击,妇女权益诉求和参政意识蓬勃兴起。这种情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边区妇女参政运动蓬勃兴起的保证,为中国妇女参政创建了亘古未有的社会条件。为了促进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参政, 1939年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其中强调:“鼓励妇女参政,各级参议会应有25%的女参议员,各机关应大量吸收妇女工作”[4]。为了促进妇女参政和参加相关工作,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第一,建立妇女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提出了经过统一战线活动与组织,将各阶层妇女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的妇女工作路线。

第二,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大量培养妇女干部和妇女党员。1937年9月,《妇女工作大纲》就专门提出了妇女干部的培养问题:“培养大批党的和群众团体的女干部,来迎接抗战新阶段工作的开展,是我们妇女工作的中心一环”[5]。为了将妇女干部的培养落到实处,不仅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妇女训练班,而且成立了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根据毛泽东的提议,1939年7月在延安成立了中国女子大学。通过党的培养,一批妇女骨干成长起来;她们在学习和训练中提升了理论素养和技能,在斗争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妇女领袖在血与火的革命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提高了领导技巧,成为党所信赖和依靠的妇女工作大军,为抗战时期妇女的广泛动员准备了人力资源、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三,根据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从妇女切身利益出发,通过提高妇女地位、解决妇女生活困难、加强女子教育等途径动员妇女参政。如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陕甘宁边区禁止妇女缠足条例》、《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等规范。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以正确的纲领、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妇女砸碎封建宗法制度的枷锁,推倒三座大山,使妇女获得了解放,为妇女参政创建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

(3)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为边区妇女参政提供了坚定的前提和保证。历史证明,任何专制、集权的制度下都不可能有妇女参政,即使有个别妇女执掌政权,如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等,都是凭借皇家家族势力偶然执掌国家社稷,都不是民主意义上的妇女参政,因为她们自身就是专制制度的代言人和男性统治的代言人。在专制、集权制度下,妇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广大妇女的权利被剥夺;而民主的政治制度强调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的是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对参政主体的要求是素质、能力和水平,而不是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只有民主政治的进步和发展,才能逐步消除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不断强化人们的民主意识,也才有参政中真正的男女平等。如果没有民主政治的建立,妇女参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陕甘宁边区作为民主的“实验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和各项政策,都是在这里首先得到贯彻和实施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充分体现了民主政治中的人民主权原则、多数原则、代议制原则、自治原则、公开原则、法制原则等。如在边区实行民主选举制度、采取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权、组建边区参议会、让人民监督政府、建立人权保障制度、重视法制建设等,使陕甘宁边区成为实行民主政治的模范。其中许多的民主实践直接为妇女的解放和参政提供了充分的前提和保障。就妇女人权保障制度的建设而言,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妇女享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妇女的权利得到了切实的改善。这表现在边区妇女的生存权,政治权利,经济、文化、社会权利等都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和体现,尤其是政治权利方面获得了同男子一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为妇女参政提供了极大的保障。选举权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是民主政治的决定性开端,也是一切民主政治权利的“母权”。占人口一半的妇女一旦拥有了选举权,就成为一支不能被忽视的强大力量,她们才有可能为自己赢得应有的利益。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充分保障了妇女的选举权,也为妇女参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时代特征

中国共产党到达陕北之后,广大边区妇女获得了解放。中国共产党积极鼓励妇女参政、议政,帮助她们实现政治上的当家做主。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地享有自己的参政权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参政呈现出特有的时代特色。

(一)参政主体的多元性

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者与参与者都局限于有着特殊社会地位或具有较高文化的群体之中,妇女参政的主体可谓一元性。然而陕甘宁边区“在政治上给与妇女民主权利,抗日自由;在组织上吸收各党各派各阶层妇女参加抗战各部门的工作”[6]。这样,妇女参政的主体就突破了仅仅是具有特殊社会地位的妇女群体参政的一元格局,展现出妇女参政主体多元化的态势。这种多元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阶级与阶层的广泛性

为广泛地组织和动员各个阶级和阶层妇女参加革命政权和革命斗争,1936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了《妇女代表会组织大纲》,其中规定:“凡女工、农妇、女学生、女职员及一切革命的妇女,不论它的社会阶层,只要她是革命的,都可以参加到妇女代表会里来”[7]。抗日战争爆发后,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妇女投身到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革命潮流中。在边区政权的建设中,不仅有具备一定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的上层社会妇女,还有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广大农村妇女;不仅有知识界妇女,还有各行各业的职业妇女和家庭妇女以及女学生;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还有无党派人士等。她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共政治精英和妇女领袖,如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刘清扬、张琴秋等。

2.地域的广泛性

在“祖国抗战,人人有责”口号的激励下,不仅祖国大陆的妇女被动员起来,而且远在海外的女侨胞和港澳地区的妇女也被广泛动员起来。当时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设立的华侨筹赈会中都设有妇女部(会)。据统计,在抗战头4年,南洋华侨筹措的捐款达4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侨胞筹集的[8]。女侨胞和港澳地区的妇女还积极参加国内抗战,她们回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政权建设,甚至为抗战奉献了鲜血和生命。其中许多人经过斗争实践的锻炼,成长为优秀的妇女干部。抗战女英雄——印尼归侨李林、缅甸归侨陈康容就是她们之中的典型代表。

3.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广泛性

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和正确的宗教政策。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以及1939年1月制定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等文件,坚持保护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享有同汉族一样的平等权利,尊重蒙、回等少数民族信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体现了边区是抗日民主模范区的地位,推动了包括各民族、各种宗教信仰人士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各少数民族妇女和汉族妇女一道投入到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中。例如,为了进一步推动回民抗日斗争的发展,中共中央于1940年颁布了团结回族共同抗战建国政策11条,并在陕甘宁、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回民抗日救国会,广大回族妇女积极投身各根据地政权建设。又如1938年,被蒙古族群众称为“双枪红司令”的女英雄乌兰奔赴延安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优秀的女干部。这些少数民族妇女和汉族妇女共同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参政方式的多样性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立后,广大妇女群众通过各种方式,以极高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的精神参与根据地政权建设,为巩固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贡献了力量。

1.参加民主选举

中国女性,尤其是广大的劳动妇女长期以来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最深、最重,她们的地位最低下,生活最艰苦,与政治根本无缘,更谈不上选举权利。而在各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中,民主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妇女的选举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妇女的参政意识也空前提高。

1937年5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第4条规定:“凡居住在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论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9]。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取得了和男人同等的“话语权”。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举行第一次民主选举。广大妇女积极拥护和参加民主选举,她们首次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首届会议在延安召开,高敏珍等19位女参议员参加了会议。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第二届各级参议会选举。在这次选举中,各级妇联干部发动妇女参选参政,使参加民主选举这件大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选举中,由于妇女群众大多不识字,她们普遍采用“投豆子”、“烧洞洞”等方法参与投票。据统计,全边区30%的女性参加了选举,清涧县达到90%;选出乡级女参议员2 005人,县级167人,边区级17人,许多妇女荣任乡长、区长[10]。这些由参议会选举出来的女参议员出生入死,勤勉廉洁,显示了英雄本色和杰出的工作才能,为边区政权建设、改变人们轻视妇女的旧观念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参加政权机关

为了保证广大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权利, 1939年2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实行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地位,实行自愿的婚姻制度,禁止买卖婚姻与童养媳”[11]。1939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又发出通令,要求各级政府、部队、学校、团体在今后各级参议会的选举中,“应尽可能达到妇女参议员占25%之提议。同时各机关职员亦应尽可能吸收妇女参加,以资保证妇女参加的权利”[12]。这个通令在边区的贯彻和落实,使一向处在黑暗无权地位的妇女们获得了历史上从没有的权利。

广大陕甘宁边区妇女在取得“话语权”后,便突破传统束缚进入社会权力机构,参与政权,参加社会管理。1939年首届参议会开会时就有19位女参议员出席,她们在大会上不仅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且为妇女切身利益提出了妇女同胞自己的提案,获得了全体参议员的一致通过。此外,许多妇女担任了各级政府机关及各部门工作的职员。1941年第二届参议会中,“妇女取得和男子完全平等的参政权……当选的二十余位女参议员,和男参议员并肩起坐,共商国事”[13]。其中,年仅24岁的绥德分区妇联主任邵清华当选为安塞县县长,成为陕甘宁边区第一位女县长。她当选后,“该县县政府在她的主持下,一切均井井有条,成绩斐然,深受该县民众之欢迎”[14]。妇女们在行政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不逊色于男子,这不仅“说明了妇女能够参加管理国家大事,而且说明了只有妇女才能更深入地解决妇女切身的问题”[5]。随着革命形式的不断深入,广大妇女在国家的各级政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边区15县县级女参议员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安定县九个区县女参议员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资料来源于1941年11月9日《解放日报》第3版,舒琪著《妇女在选举运动中》。

表1 边区15县县级女参议员统计

表2 安定县9个区县级女参议员统计

3.参加社会组织

在陕甘宁边区,妇女的参政途径有2个:一是直接进入边区政府机构参与政权建设,管理公共事务,如前面所提到的广大妇女通过选举进入政权机构;二是通过参与广泛的社会组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下而上的全民革命。为了把边区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除了在群众中进行深入细致的革命宣传之外,还领导边区群众建立起大量的群众组织,如工会、农民会、商人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儿童团、自卫军和少先队等,此外还有范围较狭窄的组织,如文艺、教育、戏剧、研究、识字等群众组织。

在上述情形中,边区的群众组织是非常普及的和广泛的。每个人除了参加与自己职业相关的组织外,还可以参加其他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甚至参加了三四种组织。“妇女除了参加妇女联合会外,还要参加自卫军、识字组、戏剧等团体”[15]。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作出了《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要求在乡以上成立各界妇女联合会,以实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各个阶级的妇女,动员各界妇女参加一切政治的、经济的、肃奸的斗争等。为了促进各界妇女的更进一步团结、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3月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又陆续成立了许多妇女组织。这些妇女组织的工作内容十分丰富,有的用来鼓励丈夫、儿子、兄弟、壮丁当兵上前线杀敌;有的用来参加战地服务工作;还有的参加慰劳救护工作、优待军属的工作、参加自卫军工作、购买救国公债、缴纳救国公粮工作、参加工农业生产、参加各方面的学习、参加对社会生活的改革、参加对干部的培养;等等。这些妇女组织的建立为广大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平台,更为广大妇女参政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其原因在于:进入政府机构工作的妇女毕竟是少数妇女,广大妇女还是需要通过各自的组织表达和维护自己的具体利益,党和边区政府也需要工会、共青团、妇联经常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协助党和边区政府改进工作。边区妇女参政的这2个方式是妇女参政的有效途径。

当然,抗战时期妇女参政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传统偏见作怪,妇女参政在实践中经常遇到各种阻力。造成“虽然有民主政府法令的保障和群众运动的推动,却仍不能不遇见一些传统的轻视妇女的偏视”[16]的情况。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社会上就曾出现“妇女应回到厨房去”的错误言论;第二,由于妇女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和参政意识的薄弱,妇女参政还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从妇女参政的总人数上看,妇女参政人数远远低于男性;第三,妇女在实际工作中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如表现在自己应付工作以及处理同一般妇女、参政妇女、一般男性、参政男性的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和技巧还不足;第四,一些妇女干部还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工作中存在着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没有群众观点的作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女运动的健康发展和工作成绩的更大提高。

针对这些不足,中共中央于1943年2月发表了《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在正确总结抗战爆发以来妇女工作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7个方面提出了延安妇女运动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倾向的具体做法[7]。

三、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对边区建设的影响和意义

(一)促进了妇女自身的解放

妇女参政是妇女解放的主要内容,“是妇女解放运动必须经过的程序”[17]。从妇女解放的历史来看,妇女解放运动源于政治革命运动,并随着政治革命的起伏而兴衰。中华民国建立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建立,妇女们兴起了参政运动,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而夭折,这说明只有通过政治斗争或参政,才能实现民权和女权,才能实现妇女解放。“所以真正觉悟的中国妇女,必然是一面参加政治改革运动,一面参加妇女解放运动”[18]。可以说,妇女参政是妇女解放的主要内涵。

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妇女同胞在政治地位上的解放。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有过引导妇女参政、议政的实践。党到达陕北之后,继续鼓励妇女参政、议政,帮助她们实现政治上的当家做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妇女们普遍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政治上取得了和男子同样的权利。而“各级参议会应有25%的女参议员”的规定,既表明了党对妇女政治解放的高度重视,又是党维护妇女政治权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党的领导下,边区妇女政治素质的提高、政治意识的觉醒,边区妇女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也不断增强。她们走出了“能力不如男”、“当好贤妻良母足矣”、“女攀高峰实在难”的思想误区,不仅开始关注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而且关心着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她们在抗战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以各种方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增进了边区广大妇女对共产党政权的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19]。政治认同可以使政治过程获得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有助于政治组织及其制度获得合法性。公民越是认同政治系统,就越会关心和参与政治。

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陕甘宁边区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广大妇女在激烈的社会革命中产生了对政府的认同感,认为边区政府是“好政府,政府是自己的政府”,“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在妇女的歌声中处处流露出对国家的拥护,如“送郎去参军,冲锋杀敌人,保家卫国呀,为国为人民呀!”正是这样强烈的政治认同感,为边区妇女参政提供了精神动力。广大妇女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对边区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就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本身来讲,两者是相互促进的。陕甘宁边区妇女的政治认同是其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扩大政治认同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感和政治责任感。而扩大妇女的政治参与又可以培养妇女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构筑起现代政治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边区妇女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防止官僚主义和腐败;有利于维护边区政治稳定,增强边区的团结与和谐;有利于推动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此外,边区妇女的政治参与不仅是“公民参与”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她们的宣传和示范,还促进了社会其他成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水平,从而有效支持抗日战争。

(三)促进了边区民主政治建设

没有妇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妇女的参政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关于选举运动的指示信》中提出要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抗日民主政治的模范区,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广大妇女的政治参与。因为妇女参政本身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具体内容,妇女以其自身的性质和特有的优势显示出她们在加强边区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妇女参政促进了边区民主政治范围的拓宽、内容的丰富,使党制定的方针与政策更加贴近民意。妇女通过参政把自己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女子教育、经济地位、婚姻自由等一系列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带到政治领域。妇女介入这些问题,使民主的内容由政治民主向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民主扩展。妇女从不同的角度、形式,通过不同的渠道广泛地参政议政,使党和边区政府各级领导联系了群众,了解了民情、民意。妇女的广泛参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党和边区政府的决策,使党和边区政府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充分考虑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又充分考虑妇女的特殊利益,从而制定出既符合边区广大群众的利益,又深受群众拥护的方针政策。

第二,妇女参政促进了党和边区政府工作的改进。从妇女的特质来看,妇女一般都具有观察敏锐、心思细密、善于思考、关注社会、责任感强等特点。她们能及时发现那些与民主政治水火不容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从责任和良心的角度出发,她们或者会义不容辞地与全体群众一道通过选举罢免那些不称职的公职人员,或者通过意见表达和舆论监督,或者通过从政妇女直接介入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

第三,妇女参政促进了妇女参政意识的增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力地推进了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一个国家或政权民主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强弱。只有当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了参政意识,并具备了参政能力,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得到推进和发展。

第四,边区妇女参政有利于构建和谐边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和夫权统治,从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社会、身体、心理等方面束缚着妇女,也一直扭曲着两性关系。妇女参政有利于边区的男女平等,而人格的平等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的平等。“男子与女子同系国民,权利与义务应当平等”[20]。实践证明,为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男女两性在社会上必须互助,携手并进。陕甘宁边区妇女的积极参政议政,为边区创造真正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作出了贡献。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民主和谐的示范区。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实行了以“三三制”为特征的、体现社会各阶级利益的抗日民主政权,更重要的是实行了普遍、平等、直接的选举制度,而这些政策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与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分不开。

四、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启示

抗战时期,边区妇女的参政不仅为实现自身的解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对当代妇女参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优化妇女参政的客观环境

妇女参政的实现离不开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舆论的支持、政策的保障等都是妇女参政的重要条件。为此,第一,必须充分发展生产力,为妇女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实践证明,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妇女才能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与男子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劳动中去。在抗战中,中共中央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要性。在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号召下,妇女也成为边区生产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妇女的生产劳动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不仅促进了边区的经济繁荣,改善了军民的物质生活,妇女自身的主人翁精神和自豪感也得到极大提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妇女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加生产劳动将成为客观必然,并为妇女的彻底解放和妇女更好地参政奠定基础,提供物质保障。第二,要优化妇女参政的舆论环境。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消除或抑制不健康的舆论、优化舆论环境,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解放日报》、《群众》、《新华日报》的副刊《妇女之路》等报刊,以及每年的“三八节”纪念活动等形式,向全社会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并宣传女干部、女共产党员、女劳模的工作和政绩,批判轻视妇女的封建思想,消除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偏见,为妇女参政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由于歧视妇女的封建意识依然根深蒂固,并且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当前形势下仍然需要形成批判传统妇女观念的社会舆论,使人们对其思想深处的旧观念有所觉悟、有所批判,形成全社会对妇女参政的共识,为妇女参政和女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必须优化政策环境,从法律上保障妇女的民主权利。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维护妇女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了边区妇女的各种权利,促使妇女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迁。今天,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培养和选拔女干部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如《妇女发展纲要》、《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在宏观上为广大女干部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政策保证。在今后,更应优化政策环境,如建立培养妇女干部的培养体系、拓宽妇女参政的途径、完善妇女参政的保障机制,出台更完善的培养选拔妇女干部的专门政策和工作目标等。另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广大妇女更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勇敢地维护自己利益,全面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才能为民主政治发展作出贡献。

(二)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

列宁曾说过,“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文化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对人的政治行为具有潜在的重大影响。陕甘宁边区妇女思想的极大解放和参政举动,得益于她们接受了政治和文化教育,使她们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政治觉悟、抗战热情、参加生产、民主平等、妇幼保健等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使妇女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同步,就必须提高文化知识水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妇女受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她们能够站在新的角度审视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婚姻观、生育观以及周围的一切。为实现此目的,第一,妇女要有较渊博的文化知识。这是现代妇女从政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化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其领导水平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接受时代的选择和挑战。第二,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应着力提高女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让女干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做到学用结合,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有辩证和创新的思维。妇女应解放思想,努力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上下功夫,要着眼于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树立世界眼光,拓宽视野。另外,妇女要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我,克服自卑、狭隘和依赖心理,坚定信心、更新观念、敢于超越,充分发挥女性优势,处理好事业和生活的关系等。

五、结 语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在党的妇女政策指导下,积极参政议政,为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中国妇运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虽然妇女参政中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经过这一时期的培养和锻炼,边区妇女开始觉醒,通过参加革命斗争、提出参政的要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妇女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参政权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为今天的妇女参政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 佚 名.动员边区妇女来参加选举运动[N].解放日报,1941-06-21.

[2]毛泽东.毛泽东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新中华报,1939-07-20.

[3]陕甘宁边区党委.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S].

[4]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C]//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5]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妇女工作大纲[C]//中华全国妇女联合国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6]佚 名.迎接三八国际妇女节[N].解放日报,1942-03-08.

[7]《延安市妇女运动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妇女运动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9]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S].

[10]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专题选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4.

[11]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C]//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文件选编:第1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

[12]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13]佚 名.献给我们边区的女参议员[N].解放日报, 1941-11-09.

[14]佚 名.三八节边区各界妇女分别举行纪念[N].解放日报,1942-03-07.

[15]鲁 芒.陕甘宁边区的民众运动[M].武汉:大众出版社,1938.

[16]佚 名.解放区妇女的翻身运动[J].群众,1946,13 (7):27-29.

[17]佚 名.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8]向警予.向警予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19]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Analysis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Shaanxi-Gansu-N ingxia Border area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CHEN Wen-sheng
(School ofMarxism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In order to get known the women's participation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in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the author,through some historical documents,conducts,analysis on the reasons,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ir participation.The results show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CP,they fully practiced their rights in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political affairs,in polytropism ofmain body andmultiplicity ofway.The politicalparticipation ofwomen in border can promotewomen liberation and their political sympathy to CCP,speed up the democracy construction step of border and guarantee border area's harmony and stability.This has provided precious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oday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cultivation.

during Anti-Japanese war;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area;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democratic politics

D44

A

1671-6248(2010)02-0088-08

2009-11-13

陈文胜(1975-),男,河南信阳人,法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参政陕甘宁边区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颜回之乐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为谁参政?
——参政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扶持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