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探索

2010-09-13 01:21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中职

陈 慎

摘要: 本文强调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就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各种方法与手段进行详细探索。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语文能力

中职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本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授之以渔”,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中职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预习环节。在每一节课开始之前,教师要注意要求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内容。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预习要求,然后教给学习方法:初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字典、注音、释词;弄清字、词、句、段,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全文的中心句;再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要求学生预习时认真考虑教师在预习时布置的思考题,提出质疑,再由教师在教学中答疑。可以说,预习阶段的辅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疑问难,激发思维。

学贵有疑“疑”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有意识地去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该如何设疑呢?一般是在课文的重点处设疑,有时在课文的难点处设疑,也可在课文的无疑之处设疑,还可在学生易错处设疑。

例如,鲁迅的小说《药》,对夏瑜坟上与小栓坟上作了以下的不同描写:夏瑜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一圈红的花……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小栓坟上则是“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 。作者这些奇妙的描写,实令人疑惑。这里可设置疑问,提问学生“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索。

2.比较对照,促进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比较对照,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把几篇体裁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如学完《书籍的变迁》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后,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有何异同——《书籍的变迁》主要介绍书籍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以时间为序,从古至今,有详有略地依次介绍书籍的变化过程;《南州六月荔枝丹》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是按照事物的构成特点、事物的逻辑联系为序,有详有略地加以介绍说明。通过比较,找出了异同,掌握了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

3.设题想象,开拓思维。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对记忆的表象再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中职生的内心世界充满着神奇和向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不失时机地编织启发想象题,促进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鲁迅的《药》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而小栓终于不治而死;暗线写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和死后的悲凉。对于暗线,作者着墨不多,仅写“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劝牢头造反” “……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 “这小东西不要命……”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教师可以抓住以上几句话设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要求学生以《夏瑜在狱中》《夏瑜的故事》为题作文,用扩写的手法表现夏瑜坚强的意志、坦荡的胸怀和为革命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形象。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约翰·奈斯比特在著作《大趋势》中说:“由工业社会转变到信息社会,要记住五件最重要的事情……第四件是这个知识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具有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既然写作能力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观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仔细地察看各种人物、事件、景物,在观察中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特点、本质和内部联系,它是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而学生往往不注意观察,对许多事物、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生动的事例即使出现,也不能及时捕捉到。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事物。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强调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从现实生活中摄取广泛的、有用的、生动的、实实在在的素材。这样,学生作文时,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观察的重要性。清人侯方域的《马伶传》中说:金陵之地有两个著名的演员,一个叫马伶,另一个叫李伶。一次,两人对台演戏,同时扮演奸相严嵩。当对演到中场,观众就离开马伶去看李伶的表演,致使马伶羞愧难忍,未到终场就离开而去了。事后,马伶听说当时朝廷相国顾秉谦是严嵩一类的奸臣,就去顾家当佣人。每天侍候顾秉谦时,就非常细心地观察他的举止言行。三年后,马伶终于掌握了这类人物的特点。当马伶又回到金陵登台演戏时,把严嵩的奸相之形象表演得形象逼真,维妙维肖,顿时震惊四座,连同行李伶也很佩服。正如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

(2)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既是知识的积聚源,又是灵感的诱发剂。教师要鼓勵、指导学生博览群书,从阅读中去积累素材,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材料“仓库”。书读得多,积累的素材也就增多,有了积累的素材,写作文时才会左右逢源。例如:姚雪垠为了创作《李自成》,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用蝇头小楷写了一两万张卡片;列宁为了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阅读了大量的地方自治局统计汇编,从中引证了很有价值的材料。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可见,要提高写作能力,博览群书是十分重要的。

2.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谈“写”色变,原因除了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缺乏写作素材)外,还往往不知怎样写(缺乏写作方法)。写作文时有“心”无“力”,如记流水账,写出来的作文平淡无奇,缺乏深度和力度。要改变这种状况,除解决写作素材这问题外,还要解决写作的方法问题。解决写作方法的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讲授课文的写作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每讲一篇课文,都要重视把课文里的写作方法讲清楚,使学生每学习一篇,就有一样收获,同时供以后写作文借鉴。

例如,教师在讲授《微风赋》一文时,就要讲清喻证法。这篇课文第6段引用了法国拉封丹写的关于北风和南风比试的故事: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够把一个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猛施寒威、拼命刮,哪知风越吹,行人就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渐觉温暖,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下大衣。这里,作者用北风来比喻疾风暴雨式的压服手段,用南风来比喻和风细雨式的说服办法,用北风失败南风取胜来比喻论证“说服往往胜于压服,温和友善往往胜于强力风暴”的观点。这种借助“比喻”来进行论证的方法,就是喻证法。

(2)讲授各类文体的写作基本方法。

首先,对于记叙文,要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写人则要通过人物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可正面描写,也可侧面描写;写事则要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顺叙的写法,也可采用倒叙、插叙、分叙、补叙的写法。

其次,对于议论文,要抓住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立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驳论文,从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三方面反驳。但是,无论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都可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论证方法。

最后,对于说明文,要抓住说明文“给人以知,教人以用”的目的和说明顺序——或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内到外,从外到内;或依据事物之间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的顺序。无论是平实性说明文还是文艺性说明文,都可采用定义、解释、分类和分项等说明方法。

此外,还要讲清楚大题小做、欲擒故纵、联想、类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曲笔、象征等写作方法,使学生在写作时能采用多种手法,写出耐人寻味的高质量的文章来。除了要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梅州市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克东.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前的预习问题[J].课程改革与实践,2008,(12).

[2]杨建波.语文[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赖俊辰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