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2010-09-14 09:11天津农学院曹丽颖
中国轻工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天津市毕业生

□天津农学院 曹丽颖

关于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天津农学院 曹丽颖

近年来,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本文在分析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就业

一、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1.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

自2003年全国迎来高校扩招后的首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后,天津市应届高校毕业生与全国一样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见图1、图2)。天津市高校毕业生从2003年首次达到4.49万人后,此后每年都保持着大幅增长速度,到2010年毕业生达12万人。2003年—2010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2.67倍,与此同时,下岗失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在迅猛增长的毕业生以及三种就业人群的合力冲击,不仅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2.民营企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从近几年天津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到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单位就业的比例继续降低,而到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不断上升。据统计,天津市民营企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24.5%上升到2008年的39%,并且这一比重在继续攀升。随着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其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可以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天津市吸纳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这一方面源于民营企业的招聘越来越规范,且以其灵活的就业机制和快速的发展趋势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在逐步调整,改变了传统的捧“铁饭碗”的就业观念,对到民营企业就业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

3.毕业生预期薪酬降低,就业心态趋于平和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心理薪酬价位出现了下降。2003年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心理价位是2800元,2006年下降到1500—2000元,2009年下降到1500元。通过对天津市部分高校毕业生期望薪金的调查显示,有80%的大学生将月薪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薪金期望略高些,平均在2000—2500元左右),甚至有学生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也普遍认为,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这两年大学毕业生的薪金水平比前几年有所降低,本科生的起步月薪在1200至1500元就可为大多数毕业生所接受。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显得越来越平和。据2009年4月份的调查显示,截至去年4月底,天津市内仍有近四成高校毕业生暂时没有找到理想工作,他们普遍表示,虽然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但仍将以较好的心态继续自己的求职之路。可见,天津市高校毕业生正在努力改变精英式教育理念下传统的就业观,逐步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和就业心态,从而较好地适应了新的就业形势。

4.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即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脱节,这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难,同时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结构性过剩。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最多或最看重的是个人潜力,包括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而并不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包括英语四六级成绩,即使是对英语水平有明确要求的用人单位,也大多看重其实际应用能力,而不是考试分数,这就反映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务实。

二、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

从需求来看,“十一五”期间,天津的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与此相对应,我市的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仍然供不应求,表现更为突出的是具有高技能的技师、高级技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需求缺口仍较大。由此可以得出,天津市大学生表现出的就业困难并不是人才供给总量上的过剩,而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天津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后所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这就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即使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可能变成了滞销专业,这种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电子信息、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汽车装备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都急需技能人才,但同时,很多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却人满为患,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这种矛盾现象表现了一种人才供求中的结构性失衡。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有差距。以课程设置为例,用人单位认为,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当前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而高校的课程设置却没有作出相适应的调整,从而造成了知识沉淀现象,即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较低。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还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等现象,这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职业能力欠缺

就业准备不足是应届毕业生求职时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够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职业能力不足是制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一大障碍。突出表现在知识结构的不健全、专业知识的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究其原因在于,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应付考试上。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没有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知识结构单一,且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毕业生普遍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和职业生涯规划,多数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对自我的认识不足,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参加人才交流会时,也多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

3.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滞后,就业指导不专业

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还没有随之调整。

一是专业设置不规范,各高校都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而缺乏对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预测,导致了许多专业的毕业生过剩,使毕业生就业产生较大压力。

二是数量上的急剧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量的提升,由于专业建设欠缺,许多专业的课程往往匆匆上马,师资力量、设备教材、实践教学条件等严重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致使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技能单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据了解,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不仅人员经费配备不足,而且软硬件设施不能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一些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对毕业生的个别咨询及指导欠缺,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就业指导方式与内容显得单一。一些高校只注重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缺乏对学生的职业心理测评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服务对象也多限于应届毕业生,忽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其他在校生的职业前期指导。事实上,就业指导不仅要为学生的择业提供帮助,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学生充分就业,而且更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提供指导。

三、促进天津市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1.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正在逐步由精英人才向普通的有知识的劳动者转变。因此,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就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学期间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要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首先,注重专业学习,做到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

其次,要密切关注市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按照就业岗位需求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身的岗位能力。毕业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是制约有效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就业见习,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

此外,要培养各方面的兴趣、能力和才干,丰富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期间要有清晰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好的结合起来,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和就业预期,正确认识自我,时刻关注市场和社会的变化,不能将全部注意力和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

2.高校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

首先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面向现实社会需求,服务于当前的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便培养出具有适应能力的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在天津市内,技工队伍中高级技工(含以上)占技术工人的比重仅为10%,而人才市场对高级技工的供求缺口却非常大,因此,高校不能盲目地把人才培养层次统统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上,而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人才。

其次,各高校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各自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据此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鉴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这一特点,各高校要密切关注经济动态,对未来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和岗位需求应有一个科学的预测。由于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因此,各高校要加强各自的课程体系建设,改变教学内容偏旧,专业过窄、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适应性差的问题。为此,要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具有较宽泛的专业适应性;要更新教学内容,密切关注专业和学科动态,避免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比率较低的现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强化人文学科和学生能力修养课的开设力度,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全的人格。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3.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政府要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不断提高天津市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制定就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法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为那些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天津市近年来出台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大学生平稳有序就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历来保持了较高就业率的重要原因。在制定政策时,要全面考虑政策的可行性和公平性,确保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控力度,确保政策的落实。教育及相关部门要继续引导各高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高等教育要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从“量”的扩张逐步转向“质”的提升,尽快建立起规范的就业指导中心,切实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指导。此外,要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合理规范的用人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

[1]邱有华,郑丽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探析[J].现代交际,2010(2):86-87.

[2]李凯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10(2):97-98.

[3]胡剑.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指导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156.

[4]李婷.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0(4):42-43.

G47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天津市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有趣的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