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英汉流行俚语*

2010-09-14 04:58
外语与翻译 2010年2期
关键词:俚语心理语言

杨 慧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探析英汉流行俚语*

杨 慧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俚语作为一种非正式语言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使用。流行俚语在俚语的使用中频率极高,影响甚广,它除了具备传统俚语的一般属性外,更突显其“流行性”,具有“动感”。这使得流行俚语的使用者颇难把握好它的使用尺度。因此,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其特征、来源、产生条件及传播的主要途径、心理基础和语用价值等方面,结合最新流行的英汉俚语,对其进行必要的探讨分析,以期对流行俚语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流行;俚语;社会语言学

俚语(slang)是一种颇受争议的语言,人们对它的看法评价褒贬不一,对它的定性或宽或窄,常会与黑话、行话、委婉语、禁忌语等概念相混淆,进而对其语义及使用情境颇难把握。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俚语呢?语言学家Flexner解释道:“because we believe that it communicatesmore quickly and easily,and more personally,that does a standard word.”

正因如此,在今日社会,无论是街头巷尾、职场校园,还是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人们都随处可见俚语的踪迹,感受俚语所带来的独特语言魅力。

一、流行俚语的特征

俚语,是通俗的口头用语,俚语的内容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俚语是社会中某个亚文化集团或亚文化群体中特殊的、具有排他性的语言;(二)俚语是人们经常使用的高度口语化的非常规的词汇。俚语具有六大本质特征:1)以词或短语的形式出现;2)不规范语言;3)某个亚文化群体的专用语; 4)属于口语体;5)新造词;6)轻松幽默。

流行俚语既具有传统俚语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流行俚语其本质特性在于它的流行性。而流行俚语的流行性又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新异性

流行俚语的内容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新颖样式。

(二)一时性

流行俚语具有短暂性。它的发展前途只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

(三)现实性

流行俚语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如:“经济适用男”(budget husband)其定义为:身高一般、发型传统,相貌过目即忘;性格温和,工资无偿上缴给老婆;不吸烟、不喝酒、不关机、不赌钱、无红颜知己;月薪3000~10000元,有支付住房首付的能力;一般从事教育、IT、机械制造、技术类行业的男人。

(四)琐碎性

流行俚语围绕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兴起和消亡。如:OT即overtime,意为加班;OP就是Over Pay,超标准薪水;OQ就是OverQualify,能力过于出众。

5.规模性

流行俚语在地域范围更广、人数更多的社会各阶层成员间广泛、高频的使用。

二、流行俚语的来源、产生条件及传播途径

语言源自生活。任何语言的形成都取决于历史背景知识,自然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等等。流行俚语也不例外,它的来源极为广泛,单从语体概念关系上讲,俚语的范畴可参考下图。

如图所示:黑话(cant)、行话(jargon)、隐语(argot)都属于俚语的范畴;禁忌语(taboo)和委婉语(euphemis m)则部分属于俚语范畴。

俚语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经历、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囊括某个群体或某个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赖校族”(campus dwellers)一词就形象的刻画了那些既不深造,也不就业,而是继续“赖”在学校的大学毕业生们。又如:“卧槽族”(job-hugging clan):相对于“跳槽族”(jobhopping clan)而言,所谓的“卧槽族”,就是指在职业生涯中,立足在选定的岗位上扎实工作,不愿冒险跳槽的职场人士。其心态较之“跳槽族”要保守许多。俚语词典编纂家John Camden Hotton曾在他早期编纂物的序言中写道,俚语产生最有利的条件是“人群聚集,情绪激动,生活虚幻”。职场、网络、校园、大众传媒是流行俚语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流行俚语的固定使用群体不分种族、性别、国别普遍偏年轻化,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勇于创新,追求时尚,是流行俚语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和消费者,特别是职场人士和青少年在校学生,他们创造、使用的俚语简而达意、方便有效;生动诙谐、幽默风趣。

三、流行俚语的心理探源及语用价值

(一)心理探源

流行俚语具有比较复杂的心理基础(内在源动力)和社会背景(外在影响因素)。不同时期的流行俚语反映出不同时期内社会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这些变化所产生的思考及心态取向。流行俚语的心理基础主要有从“优”心理、平民心理、逆反心理和团体心理这四种。这些心理作用从内部精神领域直接影响着流行俚语的创造者及消费者的思想和行动,并对流行俚语的创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其具备了独特的功能效应。

1.从“优”心理

从“优”心理中的“优”是指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优势。占优势的国家或地区的流行俚语往往会被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所借用。比如现今很多的丑闻事件都借用了“水门事件”中的“门”(-gate)来表示“丑闻”(scandal)。

2.平民心理

平民心理强调的是创造者赋予该语言形式与书面语相区别的口语特性,与高雅相区别的通俗特性,与严肃相区别的轻松特性,与等级观念相区别的平等特性。如在中国,老百姓常将不能与之共患难的朋友称之为“酒肉朋友”,在英美国家也有类似的俚语表达“fair-weather friend”等等。

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为了力保受到伤害的“自我”(ego)而进行的一种心理反抗。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指出:人格(personality)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理性的意识会对人们造成精神压力,过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寻找突破口对其进行必要的发泄,这在语言形式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流行俚语正是该要求下的“自我调节愈合剂”。如时下兴起的“Scene kid”(非主流少年),他们衣着不遵循传统风格,喜欢嘻哈、情绪嘶吼、朋克摇滚以及其他非主流音乐类型,他们通常把头发染成鲜艳的颜色并高高梳在头顶,描着夸张的眼线,穿着铅笔裤,他们最好的朋友是iPod、电脑以及手机。而对于成年人来说,现代的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过快,于是为了舒缓压力,有的职场人士不得不采用“月光”形式来为自己减压、发泄不满情绪。又或者是积极调整心态,简单生活。时下最新流行起“downshifting”(为生活减速)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寻求休闲和工作之间的平衡,注重自我实现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生活目标,而非单纯的支出型经济成就感。

4.团体心理

团体心理,即一种排外心理。它侧重于双方的共同点,即双方各种社会条件方面的共同点。罗杰·布朗(Rogen Brown)曾将这种共同点称之为“共聚量”。它侧重于与人交谈时,说话人会下意识地调整或改变自己的语言以求得与对方一致。

(二)语用价值

流行俚语的语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填补规范语言体系空白的作用上。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每时每刻都会有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相应的这就要求在语言领域有新的语言词汇来同步表达这些新生的事物和概念。但是规范语言的发展耗时较长,相对滞后。它有着从不规范阶段到逐渐传播阶段再到得以主流文化接受并纳入规范语言体系阶段这样一个过程,而流行俚语却具有新颖、随意、时髦、现实、时效性等显著特点,使其较易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对语言创新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流行俚语当之无愧地充当着语言创新的先锋。如:“啃老族”(NEET)(acronym of 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和“草莓族”(Strawberry Generation)这两个词,二者均反应了当前的一种社会现象。“啃老族”(NEET)反映的是:从学校毕业后没工作、没有经济来源,跟父母住在一起,依靠父母生存的年轻人;“草莓族”这个说法最初是由一位台湾作家在她一本关于办公室法则的书中创造出来的,现多指80后、90后刚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独生子女一代(像草莓一样在多方呵护下长大)。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不错,但多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外表和物质享受,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弱。

四、结论

流行俚语既是一个文化现象,又是一个语言现象。它主要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其内容大多是围绕当前老百姓所关心的事物和现象展开的。流行俚语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其发展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大众化。有相当数量的流行俚语正进入到标准英语的使用范畴之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我们可以随便滥用流行俚语了。从内容上讲,即便是一些非常通行的流行俚语,也要受到使用场合和对象的严格限制。因此,我们对待流行俚语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只要分寸把握得当,便可使语言富有新意和色彩。目前,流行俚语已经成为幽默、讽刺和新闻写作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据路透社消息报道,就连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名字都将以形容词的形式被收录到即将发行的第六版《UCLA俚语词典》中,相信一句“你真奥巴马”(即:你真酷)必将在时下掀起一股流行风。

[1]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吴叔尉.英语俚语的社会学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5,(3).

[4]李桔元.俚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4).

2010-03-24

杨慧(1982-),女,侗族,湖南洪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俚语心理语言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语言是刀
心理感受
为什么俚语透漏的信息比你以为的更多? 精读
课堂重地,俚语免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