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并心理干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2010-09-15 07:21张新民河南夏邑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7640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7期
关键词:肝郁功能性心理

张新民 河南夏邑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76400)

中西医结合并心理干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张新民 河南夏邑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76400)

消化不良;心理干预;中西医结合疗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以上腹饱胀、疼痛、嗳气、烧心、反酸、纳差、恶心及呕吐为主要 表现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故目前治疗方案尚未统一[1]。2006年到2009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 FD患者6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0例,男76例,女54例,年龄l8~59岁,平均35.7±12。5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2.1±0.8年。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把患者分成两组,每组6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罗马Ⅲ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6个月,近 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2.2 中医辨证依据[2]主证:①脘腹痞满;②闷塞不舒;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④脉沉滑。次证:①胸膈满闷,头晕目眩;②头重如裹,身重肢倦;③恶心呕吐,不思饮食;④口淡不渴。证候确定:主证2项 +次证 2项

1.2.3 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有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结缔组织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③影响胃动力的消化系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如溃疡病、胃肠肿瘤、肝胆胰疾病);④有中医兼夹证者(如脾胃虚弱兼湿浊或血瘀);⑤正在使用其他类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的患者;⑥对试验用药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对患者采用心理干预,与患者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以及生活遭遇;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对疾病认识的误区以及不必要的悲观失望;教会患者思维控制,通过参加多种活动来分散对机体的注意力,保持情绪稳定;每天给予患者鼓励;每周下午集体进行心理辅导2次。对照组给予制酸剂(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黏膜保护剂(铋剂等)及小剂量多塞平、氟哌噻吨、利曲辛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疏肝健脾方,药用:柴胡、白芍、香附、佛手、陈皮各15g,焦栀子、焦三仙各12g,枳实9g。每日1剂,水煎约450ml,分3次,每次饭前1h温服,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半定量法将上腹胀、上腹痛、纳呆、烧心感、善太息、嗳气、神疲乏力、恶心或呕吐等主要症状,分3级,患者需提醒能意识到症状存在为1级;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但正常活动未受限制为2级;症状持续存在,明显影响日常工作为3级。每级5分,评出治疗前后总分,求出疗效指数以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总分)/治疗前症状总分×100%。显效:疗效指数>75%;有效:疗效指数25%~75%;无效:疗效指数<2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2组治疗后各个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组治疗后纳呆、乏力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n=6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n=65)

注:和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对照组 治疗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纳呆 13.46±3.01 7.34±3.24 13.55±3.06 3.21±1.29*嗳气 13.55±5.37 3.27±1.20 13.59±5.43 2.56±1.09乏力 13.87±3.41 8.43±3.20 13.90±3.21 3.76 ±1.01*恶心呕吐 12.19±3.54 3.21±1.31 12.56±3.61 3.07±1.30上腹胀 13.22±3.78 3.55±1.23 13.28±4.01 2.35±1.21烧心感 13.71±3.21 5.34±1.68 13.65±3.65 4.61±2.31

2.3 不良反应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l例出现腹胀不适,未予特殊处理;

对照组l例出现腹痛,l例头晕,程度较轻,未停药,自行缓解。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FD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最,且病情缠绵,易复发,但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的因素有:胃肠动力障碍,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精神社会心理因素等,其病因具有多重性、复杂性,不同的患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病因或多重因素同时存在。它是临床常见而且难治的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占消化内科患者的40%左右,占正常人群的19%~41%[3],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己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其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嗳气、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有证据表明,FD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常与病理心理学因素有关,心理紊乱导致了发生消化不良症状的易患性,消化不良症状常与精神、心理异常同时存在,患者多处于焦虑状态,有特殊的就医思维和行为,这些均提示精神、心理异常可能与FD的发病相关,在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对于每位患者都采用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FD属于我国医学的“胃脘痛”“痞证”服“纳呆”“胃缓”等范畴,多由情志不遂,饮食 应伤胃,劳倦伤脾,寒温失调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一升降失常,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以肝郁气需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为基本病机,病初常体以肝郁气滞为主,继之以肝郁胃热或肝郁湿阻状为多,久病则出现肝郁脾虚、肝郁阴虚等证。临短床治疗应抓住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药这一基本病机,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基础 应上兼顾寒、热、湿、瘀等进行灵活辨治,不必良过分拘泥于证型的划分。

治疗痞满,调畅脾胃气机是关键。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要恢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的正常功能,宜升脾、降胃,通利气机,顺气畅中。对阳气不升、浊气不降、 气滞不行、湿浊阻滞、脘腹胀满难已者,宜升清阳、行气滞、化湿泄浊法;对胃阴不足、胃气不降者,给予养胃阴,即所谓“津液来复,使之通降”[4],故以“疏肝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则[5]。方中香附疏肝理气,柴胡辛开苦降,疏肝行气解郁;陈皮可理气除胀,推动脾胃升降,佛手行气和胃,枳实破气,白芍敛阴柔肝。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陈皮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

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 FD疗效优于西药治疗,提示中西药联合治疗有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芸.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 17( 8):1063-10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3]翟兴红,李帷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探析与体会[J].北京中医药,2009,28(11):855-857.

[4]周吕.胃肠道功能性动力疾病发病机制的生理与病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0):577.

[5]王淑华,王强,杨倩.疏肝健脾、和胃降逆方加味合穴位敷贴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 6):819-821.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7.038

1672-2779(2010)-17-0049-02

2010-05-06)

猜你喜欢
肝郁功能性心理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