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奥运啦啦操参赛队伍调查与分析

2010-09-20 06:27张国林
关键词:教练员竞赛运动员

张国林

(武夷学院体育教研室,福建武夷山,354300)

2008北京奥运啦啦操参赛队伍调查与分析

张国林

(武夷学院体育教研室,福建武夷山,35430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北京奥运啦啦操的队员及教练员进行了调查.旨在针对啦啦操发展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啦啦操运动快速、健康发展.

啦啦操 队伍 现状 分析对策

目前,世界上拥有啦啦操项目的国家大约有32个,而且大多数盛行于欧洲、北美、大洋洲等的发达国家及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2000年后的中国大陆,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作为这个项目开展最好的国家,拥有相当多的协会、组织与各类表演、比赛的公司.在我国啦啦操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自传入就很快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确立了相关的评分规则[1].并且在全国的很多赛事中都可见到啦啦操的表演.本文通过对北京奥运啦啦操参赛队伍的调查,分析讨论啦啦操队伍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因素,为啦啦操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北京奥运啦啦操的参赛队伍中随机抽取10支队伍,对其队员及教练员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北京奥运啦啦操的10支队伍的队员及教练员进行调查.发放队员问卷126份,回收119份,回收率94.4%,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98.3%;发放教练员问卷27份,回收2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2 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历年来与啦啦操运动及其它与运动竞赛有关的国内外的文献资料,重点查阅了近5年的体育核心期刊,为本研究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啦啦操参赛队伍基本情况分析

2.1.1 参赛队伍

报名参加北京奥运啦啦操比赛的共有24支代表队.从参赛的队数和人数看,高校参赛队20支,人数达226人,而其它俱乐部等社会团体的有4个代表队,参赛人数42人,以高校参赛队居多.在我国,由于啦啦操最早是在高校开展的,并且在“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的支持下,连续举办了几届高校啦啦操比赛,因此在我国各类高校开展相对较好.

2.1.2 啦啦操在全国的开展状况

在所有参赛队所属的省市分布数量中,广东和北京各有4支参赛队,广西和山西各有3支参赛队,四川、上海、河北、湖北各有2支参赛队,山东、新疆各有一所学校参赛.在2005年之前,广东和广西省都举办过啦啦操的比赛,因而参赛队伍较多,而其它地区开展啦啦操相对较晚,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舞蹈啦啦操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

2.2 啦啦操参赛运动员基本情况

2.2.1 运动员性别、年龄特征

本次调查的啦啦操运动员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3人和94人,男、女比例为1:4.09.在我国,啦啦操分为技巧啦啦操和舞蹈啦啦操两支.由于技巧啦啦操难度高,以多群体造型和空中人体抛接的高难度动作为主.因此,该项目在国内尚处在萌芽状态[2].参赛队伍多为舞蹈啦啦队,在运动员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女生,所以男队员明显少于女队员.从年龄结构上看,参赛队员年龄主要集中在21岁到23岁,且大多数是高校学生,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对动作和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2.2 运动员的来源特征

啦啦操要求运动员具有很好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心理素质、爆发力、控制力、音乐感受能力等综合素质.它与健美操、体操、艺术体操等同属于难美技能类项群,在技术特点上有相似甚至相同之处[3].由于健美操运动在我国已经得到普及,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因此啦啦操运动员很多来自健美操项目,另有通过学校选拔出来的其他优秀个人,大部分也曾接受过健美操或艺术体操的专业训练,这部分运动员占到全体参赛队人数的87.18%(见表1).

表1 运动员来源情况

2.2.3 参加训练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因.通过调查发现,运动员参训动机主要是个人爱好、为将来就业和培养竞争意识,分别占总人数的 62.39%、18.80%和9.40%;其次是提高交际能力和让他人羡慕.可以看出运动员参赛动机比较单一,对啦啦操运动项目有很大的兴趣(见表2),这将有利于啦啦操的进一步发展.

啦啦操运动员参与训练和竞赛的过程,实质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不仅能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能广交朋友,适应社会.成为不少运动员参与训练、竞赛的目的.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后专业运动队的俱乐部制和运动员的职业化,国内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的增多,比赛模式上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我的空间[4].

表2 运动员参赛动机一览表

2.2.4 运动训练情况

从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来看,大多数普通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训练计划,有的是为了比赛临时组队,也有部分组队了但仅在赛前集训,这将会影响到啦啦操水平的提高;同时运动训练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运动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作保障,而高水平运动员每周训练时间必须达到15 h以上,否则是不可能创造优异成绩的[5].通过对啦啦操运动员训练时间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有52.14%的训练队每周训练5~6次,有70.09%的运动员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2 h,可见当前较多的队伍没有达到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见表3).

表3 运动员每周训练情况一览表

2.2.5 对待训练与学习的态度

运动员对待学习和训练的态度反映他们的主体意识倾向,直接影响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统计显示,所调查的参赛队员对待训练的态度分别是感兴趣61.54%,比较感兴趣22.22%,仅有个别运动员对训练不感兴趣,表明运动员对训练的态度是积极的.而参赛队员对学习感兴趣的仅占15.38%,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啦啦操运动员对待训练的态度比对待学习更积极,应提高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

2.2.6 训练和文化学习中的主要困难

了解运动员在训练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效率,缓解他们学习与训练的矛盾.调查表明,运动员在训练中面临的困难有基本功不够扎实、身体素质差、训练提不起劲和场地设备条件太差等.反映了当前啦啦操队训练时对基本功和身体训练缺乏重视,训练手段创新不够,训练质量有待提高.每天的学习时间恒定不变,训练时间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学习时间的减少,因此要求教练员必须在尽量少的训练时间里提高训练的效率.

巨型灾害保险是指应对不可避免的、突然的且造成的危害特别严重的事故进行保障的一种风险分散机制。一般巨型灾害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及农户生活,并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乘数放大了这种损失,因此保险公司通常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承担巨灾风险,导致我国农业巨灾损失后救助方式仍以政府救助为主导,缺失相应的巨灾市场救助机制[2]。

2.3 教练员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啦啦操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文化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教练员队伍.教练员既是运动训练的设计师和训练效果的检验者,也是运动员成长的管理者.他们不仅指导运动员从事各类项目的技术训练,还在塑造运动员健全人格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他们的言行对运动员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练员除了要有深厚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运动和竞赛经验,要有本项目较高的技术水平,要熟知本运动项目的训练和竞赛规律,才能编排出既适合本队特点,又有新意的啦啦操[6].

2.3.1 教练员年龄、性别现状

我国啦啦队教练员性别结构男女比例差距不大,女性教练员18人,占66.67%,男性教练员9人,占33.33%.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高校啦啦队教练员年龄分布在30~35岁的有19人,占70.37% (见表4).这些教练具有一定的教学和带队经验,在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正是精力旺盛和富有创造力的年龄段.

表4 教练员性别、年龄状况

2.3.2 教练员学历、职称结构

我国啦啦队教练员文化结构比较合理,本科学历23人,占总人数85.19%,研究生学历4人,占总人数14.81%,在学习和掌握啦啦操训练理论、探索训练规律方面不会有困难.教练员的职称调查显示,助教11人,占总人数的40.74%,讲师15人,占总人数的55.56%,副教授1人,占总人数的3.70%(见表5).从年龄状况与职称状况结合分析,说明我国啦啦队教练员是一支精力旺盛,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年轻队伍[7].

表5 我国高校啦啦队教练员学历和职称统计表(n=27)

2.3.3 教练员原始专业、参加啦啦队培训班及带队经验情况

啦啦队的教练员仍以健美操专业的教师为主,由于我国啦啦操开展较晚,竞赛水平相对滞后,不提倡难度动作,以舞蹈动作为主,这赋予了啦啦操的动作编排更大的自由空间来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因此有的队除了啦啦操的教练以外还配有舞蹈、形体等方面的教练.调查结果显示,教练员此前都曾参加过啦啦操的教练员培训班.有18.52%的教练是第一次带队参加啦啦队比赛,77.78%的教练有过2~3次带队经验[8].所以应加强对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提高执教能力.

2.3.4 带队动机

对啦啦操教练员的带队动机情况调查分析表明,发展啦啦操运动、培养优秀人才是教练员的主要动机,占37.04%;其次是个人兴趣占29.63%;排在第三位的是为学校参加比赛、争得荣誉.大部分教练员对于啦啦操训练的工作目的有较正确和较全面的认识,能把个人爱好和兴趣与为发展啦啦操运动、培养优秀人才联系起来,这为发展啦啦操运动提供了有利的心理动因.

2.3.5 教练员业务学习情况

啦啦操属于新兴运动项目,但发展迅速,当今世界啦啦操运动已进入新、难、稳、巧、美的全新时期.作为优秀教练员一方面要熟悉新的竞赛规则,了解世界动态;另一方面要拥有足够的信息量,在编排中积极创新,独树一帜,在训练中积极提高训练水平.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教练员有积极学习、交流的愿望,但是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他们参加培训及带队比赛的机会很少,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积极性.

2.4 参加训练、竞赛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家庭方面

家庭对子女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独生子女新生代的出现使得子女教育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独生子女大部分长期独处,加上家庭的厚爱,使得他们的个性强、自我意识明显,但缺乏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团队精神.调查显示,家长认为参加训练和比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使子女的心理和生理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另外,比赛设在假期里,既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又可以给孩子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还可以出去增长见识,既经济又实惠.除此之外,发展个性、结交朋友、让亲朋羡慕也是一些家长支持的原因.

2.4.2 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和造就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后备人才的学习园地,同时,也是体现我国青少年人文素质的一个橱窗.不少学校支持学生参加啦啦操的训练,并且把该项目当作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主要是希望通过全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或提高升学率.在一些大的赛事中就有一些名牌大学到比赛现场来招人.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校,更是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更可喜的是,还可以直接向全国知名高校直接输送人才.因此,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也为啦啦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啦啦队运动自2001年正式引入我国后,在各高校开展较好,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但是普及程度仍不够,需要继续加强啦啦操队伍和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

2)我国啦啦操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高校的啦啦队竞技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人们对啦啦操竞赛的了解还处于启蒙阶段,在我国高校啦啦操竞赛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竞赛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3)我国高校啦啦队运动员主要来源于健美操、体操项目的学生,运动员以高校学生为主,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对动作和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4)我国高校啦啦操教练员相对比较年轻,男女结构较合理,有利于啦啦队运动持续、健康的发展.目前高资历、高学历的教练员不多,影响啦啦队运动向高层次发展.

3.2 建议

1)加强啦啦操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将啦啦操运动由各高校引入中学,组建中学生啦啦操队,并推荐高水平啦啦操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深造,调动中学生学习啦啦操的积极性,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后备人才.

2)在我国,高校啦啦操竞赛水平及普及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积极开发高校啦啦操市场,引导啦啦操消费,将啦啦操运动渗透到一些大型、热门的运动项目和一些商业活动中去,如高校与一些休闲企业、体育俱乐部,甚至其他行业达成互惠协议,借助企业赞助增加啦啦操队训练经费,改善训练条件.以扩大啦啦操队的规模,促进啦啦操竞赛的市场化.

3)完善教练员培训制度,加强教练员之间、教练员和裁判员之间的交流,提高教练员的整体水平.可有计划地培养啦啦操专业教练,选派优秀的教练去竞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学习,或是把国际知名的专家请到我国进行讲座、培训,尽快提高教练员的专业水平.

4)在加强学校对啦啦操队投入和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比赛机制,多组织比赛和表演,通过竞赛加强各队之间的交流,互通信息,从而促进啦啦操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和提高.

[1]孟宪军,邱建钢.中国学生动感啦啦操竞赛评分规则(2版)[S].中国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2004.

[2]任平,刘琳.我国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7(8):209.

[3]孙铁明,李惠娟.我国啦啦操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85-87.

[4]朱佩兰.教练员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赵秋爽,周卫.啦啦操的音乐和动作选编初探[J].体育科学研究,2004(3):89-91.

[6]王丽鹃.论我国开展竞技啦啦队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117-122.

[7]李鸿.我国啦啦队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2):89-91.

[8]黄楚姬.啦啦操的概述与编排[J].体育科技,2003(2):40-43.

Absract:Use of literature,survey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research the players and coaches upon which status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Beijing Olympic Gymnastics Cheerleading Team will be decided.To obtain the direction and aim of the Gymnastics Cheerleading Team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Use of strategic analysis to find methods for resolving present situation issue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ymnastics Cheerleading.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ymnastics Cheerleading in China.

Key words:gymnastics cheerleading;troop;present situation;strategic analysis

〔编辑 李海〕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s Gymnastic Cheerleading Team

ZHANG Guo-l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Wuyi University,Wuyishan Fujian,354300)

TD352+.3

A

1674-0874(2010)03-0075-04

2010-02-03

张国林(1962-),男,河北清苑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教练员竞赛运动员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