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油田Ⅶ上层系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试验效果及认识

2010-09-26 00:34沈德梅李万春金冬丽谷春雷赵玉鹏
河南化工 2010年16期
关键词:成胶低度交联剂

沈德梅 ,李万春 ,金冬丽 ,谷春雷 ,罗 玉 ,赵玉鹏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 ,河南桐柏 474780)

双河油田Ⅶ上层系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试验效果及认识

沈德梅 ,李万春 ,金冬丽 ,谷春雷 ,罗 玉 ,赵玉鹏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 ,河南桐柏 474780)

双河油田Ⅶ上层系于 2006年 8月开展单井交联聚合物驱试验,试验结果在地下具有良好的成胶性和对现场注入系统的适应性,遂将试验区扩大至 5个井组,在注入压力上升快的情况下,又开展了低度交联聚合物驱试验,试验证明,低度交联聚合物驱在 94℃高温下具有良好的成胶性和改善吸水剖面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流体的流动性;试验区注入 0.18 PV时对应油井开始见效,高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试验取得了初期成功。

双河油田Ⅶ上层系 ;高温 ;交联聚合物驱 ;低度交联聚合物驱

双河油田Ⅶ上层系位于泌阳凹陷西南部双河鼻状构造的西北部,为一完整的由东南向西北抬起的单斜构造。油层主体部位属于河口坝微相,储层成分主要为粗砂岩,原生粒间孔隙发育。平均有效厚度 16.41 m,孔隙度 18.0%,渗透率 0.587μm2,渗透率级差43.95,变异系数为0.773,油层温度9 3.7℃,地下原油粘度2.3mPa·s,地层水总矿化度13 087 mg/L,氯离子含量 4 985 mg/L。

1 开展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据河南油田三次采油潜力资源评价结果,目前三采技术(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覆盖的储量为1 0040.6万 t,一类油藏3904.2万 t,二类油藏3 215.3万 t(聚合物驱和交联聚合物驱均可以动用),三类油藏 2 921.1万 t(由于聚合物驱适应温度范围 <85℃,只有交联聚合物驱可以动用),其中一类油藏优质储量已全部动用,73.3%的储量单元已进入后续水驱,只有 15.5%的储量单元处于产量上升期,导致三采区块产量总趋势下降。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技术是聚合物驱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可实现二、三类油藏三次采油的产量接替。为此首先在Ⅶ上层系优选 1口井进行单井注入试验,以实现检验高温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的可注入性、地下成胶性和对注入系统的适应性等目的。

2 单井注入试验阶段认识

2.1 方案设计情况

试验单井选择位于主体区的注水井 T7-117进行高温交联聚合物单井试验,单井控制地质储量28.12万 t,控制孔隙体积 5.062×105m3。方案设计为两个段塞,第一段塞交联聚合物配方为 HPAM浓度1500~2000mg/L加上交联剂浓度1000~1 500 mg/L,设计注入孔隙体积 0.022 PV;第二段塞交联聚合物配方为 HPAM浓度为 500~600 mg/L加上交联剂浓度为 300~350 mg/L,设计注入孔隙体积 0.072 PV。

2.2 现场试验情况

T7-117井从 2006年 8月 22日开始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试验,主要目的是对注入井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调整,有效封堵大孔道层段,2006年 11月 16日开始注入第二段塞,主要目的是改善地下油水流度比,对地层流体进行驱替。

2.2.1 单井注入现场成胶性能良好,达到设计要求

T7-117在第一段塞开始注入高温调剖剂体系配方 (HPAM浓度19 0 0mg/L加上交联剂浓度1 500 mg/L),井口粘度平均 53.5 mPa·s。由于压力上升快,调剖剂配方调整为HPAM的浓度为1500mg/L加上交联剂浓度1250mg/L,井口黏度平均 41.5 mPa·s,现场实际成胶粘度12 000~49 000 mPa·s之间。

T7-117从 2006年 11月 16日开始注入低浓度配方,井口浓度平均为 575 mg/L,井口粘度平均12.0mPa·s,现场实际成胶粘度130~200mPa·s,成胶率达 98.4%,成胶情况较好。

2.2.2 单井试验注入量稳定,井口油压稳步上升

T7-117井在第一段塞配注 140 m3/d,井口油压从8.4MPa上升到1 4.1MPa,注入压力上升5.7 MPa,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同江河Ⅴ上层系大剂量深度调剖单井基本上相当 (1.5~8.7 MPa,平均5.6 MPa),井口注入压力在可控范围。第二段塞开始转入低浓度交联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缓慢上升,井口油压从 14.1 MPa上升到 15 MPa。

2.2.3 吸水剖面改善明显,视吸水指数持续降低

根据 T7-117井调剖前后吸水剖面对比可知,交联聚合物体系调整了层间、层内矛盾,强吸水层Ⅶ3被封堵,Ⅶ3得到控制,明显动用了中渗透层Ⅶ2小层。

单井试验过程中 T7-117井的视吸水指数持续降低,说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已进入油层深部并且成胶,在油层内部建立了较强的流动阻力。

通过 T7-117井单井注入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温交联聚合物体系在Ⅶ上层系高温油藏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可注入性、现场成胶性、对注入系统的适应性,达到了单井试验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于 2007年 5月将试验区扩大至 5个井组。

3 多井组试验情况及认识

3.1 方案设计情况

多井组试验区方案设计 5口注聚井,对应 11口采油井,含油面积 0.713 km2,控制地质储量 107.22万 t,设计分两个段塞注入:第一段塞设计注入体积0.04 PV,初期注入浓度 1 200 mg/L(HPAM浓度) ×(800~1 000)mg/L(交联剂浓度),注入过程中若压力不上升则逐渐调整到1 800×1 000 mg/L;第二段塞设计注入体积 0.348 PV,注入浓度 600 mg/L× 250 mg/L,设计注入速度 0.11 PV/a。

3.2 试验区现场试验情况

试验区于 2007年 5月开始注入,第一段塞注入配方为 1 200 mg/L(HPAM浓度)×800 mg/L(交联剂浓度),由于注入压力上升很快,于 2008年 11月对单井注入配方调整为800~1 000 mg/L(HPAM浓度)×600 mg/L(交联剂浓度);第二段塞注入配方为 600 mg/L(HPAM浓度)×250 mg/L(交联剂浓度),短期内压力上升仍然很快,若原方案长期注入势必难以满足方案配注的要求。于是于 2008年 3月提出了低度交联聚合物区试验的意见,根据各单井地层不同物性参数及现场注入压力情况,5口井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调剖配方,如表 1。在注入过程中针对单井压力的变化情况,对调剖配方不断做出适当调整。截至 2009年 4月注入 0.2113 PV,注入压力 15.2 MPa,平均注入浓度 1 128 mg/L,平均注入粘度 23.0 mPa·s。

3.2.1 现场注入成胶性能较好,达到设计要求

第一段塞现场的成胶粘度在10000~30000 mPa·s,进行低度交联后,现场成胶粘度在 20~50 mPa·s之间,成胶时间 7~10 d,在实验室 95℃高温下老化 180 d的粘度仍有 30 mPa·s,低度交联聚合物在地下形成无规线团结构,提高了流动性,可满足现场配注、增强主体段塞的驱替作用,见表 2。

表 1 2008年 3月试验区 5口注入井配方调整一览

表 2 高温交联聚合物在实验室 95℃条件下的成胶老化情况

3.2.2 整个注入过程注入压力缓慢上升

整个注入过程在注入浓度不断调整的前提下,注入压力缓慢上升,从注入初期的12.1MPa上升至目前的15.2MPa。说明了低度交联聚合物在地下建立流动阻力的同时,与高浓度交联聚合物相比流动性也有所提高。

3.2.3 注入剖面和中渗透层吸水状况均变好

注入交联聚合物以来,高渗透层Ⅶ3小层的注入量得到控制,中渗透层Ⅶ2小层的注入量由25.5%提高到 43.1%得到加强,说明注入交联聚合物有较好的改善剖面的能力。详见表 3。

表 3 5口注聚井调剖过程中吸水剖面对比表

3.2.4 油井见效情况

试验区对应受效井 11口,在注入 0.18 PV时见效 2口井,日产油 13.7 t上升至 21 t,注入过程中油井产出液保持在 100 mg/L以下,无窜流现象。

4 结论

①高温交联聚合物体系适合Ⅶ上层系高温油藏条件,具有良好的可注入性、现场成胶性和对注入系统的适应性。②交联聚合物驱具有较强的改善吸水剖面的能力。③低度交联聚合物驱在地下成胶的同时提高了流动性,满足了现场配注、增强主体段塞的驱替作用。④Ⅶ上层系高温交联聚合物驱在注入0.18 PV时开始见效,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见效时间较单纯聚合物驱晚 (双河Ⅴ上层系聚合物驱在注入 0.07 PV时已开始全面见效)。⑤交联聚合物驱具有很强的防窜能力,试验区在整个注入过程中产聚浓度较低,无窜流现象。

TQ016

A

1003-3467(2010)16-0060-02

2010-07-21

沈德梅(1977-),从事油田三采采油管理工作,电话:(0377)63843828。

猜你喜欢
成胶低度交联剂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中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联合应用效果
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分析
AM 单体缓凝调堵剂的研制与实验评价
交联剂对醇型有机硅密封胶的影响
LEEP治疗中老年妇女宫颈上皮内低度瘤样病变疗效初评
交联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助交联剂在彩色高硬度EPDM胶料中的应用
聚合物水解度对有机铬交联剂成胶性能的影响
拜耳开发成功一种高性能交联剂
大粒车前子多糖成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