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5年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变迁

2010-09-28 09:47刘韶晖许建成刘铜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头孢他啶埃希菌头孢

刘韶晖,许建成,刘铜军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33)

大肠埃希菌是人类和动物的肠道正常菌群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和医院环境中,为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其耐药菌株尤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日益增多,因此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防治日益受到临床重视。为了解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动态变化,掌握其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笔者对本院2004~2008年分离的1932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动态耐药监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932株大肠埃希菌来自于2004~2008年我院各病房送检的标本(排除同一病人同一部位重复分离菌株)。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大肠埃希菌ATCC35218、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2 抗菌药物纸片和药敏培养基 各种抗菌药物纸片和Muller-Hinton(MH)培养基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1.3 细菌鉴定方法 分离之纯菌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进行鉴定。

1.4 药敏试验方法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选药规则、试验方法、判读标准和质控要求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文件的规定(头孢哌酮/舒巴坦依据辉瑞制药公司企业标准)。

1.5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 产ESBLs菌株的确证采用双纸片法。对于大肠埃希菌,头孢噻肟(或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比头孢噻肟(或头孢他啶)的抑菌圈直径≥5 mm即判定为ESBL阳性。

1.6 数据分析 采用WHONET-5软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文件规定的折点判定耐药(R)、中介(I)和敏感(S)。

2 结果

2.1 1932株大肠埃希菌标本来源分布 呼吸道标本(痰+咽拭子+肺泡灌洗液)550株(28.5%)、分泌物385株(19.9%)、脓液362株(18.7%)、尿液335株(17.3%)、血液 118株(6.1%)、胆汁 90株(4.7%)、腹水27株(1.4%)、胸水21株(1.1%)、骨髓14株(0.7%)、组织10株(0.5%)、其他标本20株(1.0%)。

2.2 大肠埃希菌占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比率2004~2008年,大肠埃希菌分别占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 36.2%(335/925)、37.0%(377/1020)、41.6%(452/1086)、33.0%(303/919)、43.1%(465/1080)。

2.3 大肠埃希菌产ESBLs情况 2004~2008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43.6%(146/335)、50.9%(192/377)、54.9%(248/452)、60.1%(182/303)、48.6%(226/465)。

2.4 产ESBLs和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见表1。

表1 大肠埃希菌对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 讨论

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临床分离菌,该菌常引起各种肠内外的感染,是腹泻和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此外还可引起菌血症、胆囊炎、肺炎及新生儿脑膜炎等。近年来由于各种新型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有创操作的不断应用,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大肠埃希菌尤其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不断上升。连续5年监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一直占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首位,是我院分离主要致病菌,构成比在36.0%~43.0%。从标本分布看,呼吸道标本(痰+咽拭子+肺泡灌洗液)、分泌物、脓液、尿液、血液的分离率占前五位,说明我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伤口感染、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

质粒介导的ESBLs,属于分子生物学分类的A类酶,Bush功能分类的2be酶,于1983年在德国首次从肺炎克雷伯菌中分离到,此后迅速在欧洲流行,目前世界各地均有报道。耐药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在不同菌种之间传递,使敏感菌成为耐药株。正是由于质粒的可传递性造成了医院环境中耐药菌种逐年增多,广泛存在,目前世界各地均有产ESBLs大肠埃希菌暴发流行的报道[1-3]。连续5年监测结果显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很高,在43.0%~60.0%范围内,明显高于同期台湾地区1.5%~16.7%[4]及意大利全国性调查31.9%的报道[5]。这和各项监测所选的地区、医院、药敏方法、菌株入选原则不同等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建议本地区有必要建立ESBLs的检测方法,准确及时的检测出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指导临床用药。

连续5年监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喹诺酮类抗菌药、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碳青霉烯类是所有被测药物中对大肠埃希菌抗菌作用最强的抗生素,未发现耐药株。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等都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耐药率多小于30.0%。

典型产ESBLs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中的一种或多种耐药[6]。产ESBLs细菌的质粒上还往往连锁携带耐氯霉素、磺胺类、四环素等的耐药基因,造成对氯霉素、磺胺类、四环素耐药。此类菌株往往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也耐药。各地区抗菌药物使用不同及医院内不同ESBLs耐药质粒的流行导致各地区耐药表型不同。连续5年监测结果显示,ESBLs产生株和非ESBLs产生株除均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0%敏感外,ESBLs产生株对测定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比非ESBLs产生株高许多。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三种药的耐药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在产ESBLs菌株中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13.0%~19.2%,而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率高达81.5%~88.9%,并有相似的耐药性,这与国内的报道相符,可能与头孢噻肟的大量使用有关。由此可见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是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最佳药物。②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和头霉素类抗生素对产ESBLs菌株也有较好的效果。③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也有较高的敏感性。④三代头孢-头孢他啶、四代头孢-头孢吡肟,在体外的敏感性也较好,但根据CLSI规则,此类药物临床治疗无效。

细菌耐药不断发展,这要求我们长期进行大肠埃希菌细菌耐药监测研究,掌握区域性细菌耐药特点对于本地区的抗生素合理使用,控制和延缓多重耐药菌产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Naseer U,Natas OB,Haldorsen BC,et al.Nosocomial outbreak of CTX-M-15-producing E.coli in Norway[J].APMIS,2007,115(2):120.

[2]Pelly H,Morris D,O'Connell E,et al.Outbreak of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 producing E.coli in a nursing home in Ireland,May 2006[J].Euro Surveill,2006,11(8):831.

[3]Pai H,Kim MR,Seo MR,et al.A nosocomial outbreak of Escherichia coli producing CTX-M-15 and OXA-30beta-lactamase[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6,27(3):312.

[4]Yu WL,Chuang YC,Walther-RasmussenJ.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 in Taiwan:epidemiology,detection,treatment and infection control[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06,39(4):264.

[5]Luzzaro F,Mezzatesta M,Mugnaioli C,et al.Trends in production of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 among enterobacteria of medical interest:report of the second Italian nationwide survey[J].J Clin Microbiol,2006,44(5):659.

[6]Perez F,Endimiani A,HujerKM,et al.The continuing challenge of ESBLs[J].Curr Opin Pharmacol,2007,7(5):459.

猜你喜欢
头孢他啶埃希菌头孢
162例头孢他啶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2018年-2020年凉山彝族地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头孢他啶钠联合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17年至2020年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头孢吡肟与头孢呋辛治疗癫痫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比较
美国多个州大肠埃希菌感染暴发即将结束
不是所有的头孢,孩子都可以随便吃
哌拉西林与头孢他啶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52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