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

2010-10-17 01:54王晓芹
关键词:马基雅主义理论

丁 芳 郭 勇 王晓芹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苏州 215123)

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

丁 芳 郭 勇 王晓芹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苏州 215123)

采用多种心理理论任务(包括失言理解任务、白谎任务和故事理解任务)、合作行为任务、儿童马氏量表等方法探讨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90名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参加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合作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理论水平可以显著预测合作行为水平。(2)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3)小学儿童合作行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高“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显著低于低 “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

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关系;小学儿童

一、引 言

心理理论意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①。近年来,心理理论的研究处于不断扩展与完善之中,它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中的作用问题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合作与竞争是两种主要的人际互动形式,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avies等认为,高的心理理论水平为合作和竞争带来了优势②。

合作行为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利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相互作用,自愿配合与协调的社会交往活动③。有关心理理论和合作行为关系的研究较少。M cCabe等的研究发现,当成人做出合作行为时,与心理理论相联系的前额叶皮层被激活④。Paal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拥有高水平心理理论能力的个体表现出了更高的合作性倾向⑤。Dec lerck等的研究表明,亲社会价值取向和心理理论之间存在正相关⑥。他们认为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个体之所以表现出高水平的合作行为,是因为拥有高水平的心理理论能力。从为数不多的研究可以看出,心理理论与合作行为之间似乎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心理理论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⑦。在小学儿童身上,心理理论和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马基雅维里主义”也因之成为权术与谋略的代名词。所谓“马基雅维里主义”是指个体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操纵控制他人,对人冷漠缺乏人情味⑧。它涉及个体的一种世界观和某种行为策略的使用。“马基雅维里主义”者从认知上来说,擅于揣摩他人心理,利用他人;同时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很少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这种感情上的冷酷有助于对他人的成功控制。“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有一种特性,总是将负面的意图归因于他人并且不期望同他人合作。从这个假设出发,如果“马基雅维里主义”者自己不能利用他人,他人就将利用他们。在心理理论和“马基雅维里主义”关系的研究中,不同研究结论之间差异很大。Davis等的研究②以及 Sutton的研究⑨均支持 “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是优秀的读心术者的观点。而Paal等则发现成人的心理理论与“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没有显著相关⑤;Repacho li等的研究也没有发现不同水平的 “马基雅维里主义”儿童在心理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⑩。另外,M c Ilw ain则发现个体在“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水平与认清和辨别他人面部情绪特征的能力之间存在着负相关⑪。由此可见,以往研究对心理理论与“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关系的结论仍存在争议。

有关合作行为和“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极少。仅有的一项研究发现,成人的“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其合作倾向之间呈负相关⑤。

从研究现状来看,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和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同时以往对心理理论和“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关系的探讨存在太多争议,这可能与以往研究所用的心理理论任务未能区分认知和情感成分有关。正如M c Ilwain所说,“马基雅维里主义”者也许拥有正常或更佳的心理认识,但移情能力较缺乏⑩。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未见到把心理理论的认知和情感成分区分开来,并分别探讨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关系的研究。另外,关于合作行为与“马基雅维里主义”关系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扩充。基于此,本研究拟以小学儿童为被试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方法

(一 ) 被试

从江苏省苏州市某小学二、四、六年级分别随机抽取 30名儿童,共 90名儿童参加本研究。被试基本情况:二年级被试平均年龄 8.24±0.30岁;四年级被试平均年龄 10.15±0.37岁;六年级被试平均年龄 12.13±0.48岁。各年级被试均为男女各半。

(二)研究过程

1.心理理论测量

心理理论测量采用图片故事法,对被试进行单独施测。给被试一张印有心理理论故事的纸张和六张涉及故事关键细节的图片,然后要求被试跟着主试读故事,确保被试听明白故事后再提问,如被试未明白就再读一遍故事。测试时被试可以参看故事内容,这样做是为了减轻被试的记忆负担,控制记忆对任务的影响。故事呈现的顺序采用拉丁方设计。

(1)失言理解任务。失言是指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两个失言理解任务改编自 Baron-Cohen等⑫和Banerjee⑬的研究。

每个任务要求被试回答 5个问题:①针对故事内容的记忆控制问题。②失言检测问题:这个故事中,是否有人说了不该说的话?如果有,请指出来是谁。③情绪理解问题:为什么主人公乙不应该这样说?④关于意图的归因问题:你认为主人公乙为什么这样说?⑤移情推断问题:主人公甲听了主人公乙的话会有什么感受?这 5个问题的总得分为 0-7分,两个失言理解任务的总得分为 0-14分。

(2)白谎任务。白谎,即善意的谎言,是指说者在充分意识到说真话会使听者产生消极反应而说谎话会使听者产生积极反应的情况下,即使明明知道事实如何,为了听者的利益也仍然作出违背事实的虚假陈述。两个白谎任务改编自Happé⑭的研究。

每个任务要求被试回答故事主人公为什么说谎的问题,以便考察被试能否理解故事主人公说谎的原因。每个白谎任务的得分为 0-2分,两个白谎任务的总得分为 0-4分。

(3)故事理解任务。故事理解任务是用来测查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即对他人关于另外一个人的信念的推断或认知,实际上也就是对他人心理活动的递推性思维。两个故事理解任务改编自Happé⑭的研究。

每个任务要求被试回答故事主人公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以便考察被试能否理解故事主人公行为的原因。每个故事理解任务的得分为 0-2分,两个故事的总得分为 0-4分。

被试在失言理解任务、白谎任务以及故事理解任务上的得分相加,便是其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总得分,得分范围是 0-22分。同时使用三种心理理论任务中的相关问题考察儿童理解三种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意图)的能力。失言理解任务中的问题 2以及故事理解任务共同考察被试的认知能力,得分范围为 0-6分;失言理解任务中的问题 4考察被试理解意图的能力,得分范围为 0-4分;失言理解任务中的问题 3、问题 5以及白谎任务考察被试理解情感的能力,得分范围为 0-12分。为了比较被试在三种心理理论成分上的表现,采用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使认知、情感、意图成分的得分范围相同。

由两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依据上述计分方法独立记分。失言理解任务、白谎任务、故事理解任务以及心理理论任务总分的评分者一致性系数均在 0.80以上,且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对于两人不一致的计分,由两人共同讨论确定。

2.合作行为测量

本任务参考赵俊茹和李幼穗⑮的研究,并进行适当修改,主要用来测量被试“囚徒困境游戏”中的合作行为。

实验的主试和助手均为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每 6个被试为一组在安静的房间里同时进行实验。房间中间放一张桌子,周围放六张桌子,桌子之间的空间要大些,以防被试交流。主试坐在中间的桌子旁边。实验时每个被试拥有标着字母 C和 D的卡片各 6张。被试手中还有一张写着游戏规则的小纸条。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三次练习实验,以确保所有被试掌握游戏规则。

指导语:现在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每两个人为一组,教室里的其他五人都可能和你一组,谁跟你一组是老师指定的。游戏规则如下:每次游戏时 6人各出一张牌,大家不能进行任何交流。如果你和对手都出 C,则各得 3分;如果一个出 C,另一个出 D,则出 C者得 0分,出D者得 5分;如果你和对手都出D,则各得 1分。你随时可以参照手中纸条上的规则出牌。游戏结束后按照两人得分之和算出小组得分,给全班前三组发奖品,同时给个人得分的前五名发奖品。游戏共进行三轮,每轮 6次,共 18次。每两次游戏间休息 30秒钟,每两轮游戏中间休息 3分钟。

实验结束后访谈被试是如何考虑出牌的,并对访谈的内容进行记录。整个实验过程持续大约 30分钟。

被试选择 C的行为即为合作行为。合作行为得分为每个被试在 18次游戏中做出 C选择的总得分,每做出一次 C选择就记为 l分。合作行为得分范围为 0-18分。

3.“马基雅维里主义”测量

采用由Christie和Geis(1970)编制的儿童马氏量表⑯进行测量。该量表主要用于测查儿童与他人相处的一般策略以及儿童对他人能否被操纵的评价。该量表共包括 20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以项目总分作为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指标。该量表的分半信度在0.60-0.70之间,与人性的哲学量表之值得信任分量表高度相关(r=﹣ 0.70-0.80)。

主试由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担任,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

三、结果

(一)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合作行为的关系

对被试的合作行为与其心理理论以及心理理论的认知、情感、意图三种成分之间进行相关以及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 1。

表1 小学儿童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及三种心理理论成分的相关与偏相关

由表 1可知,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情感成分、意图成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认知成分不存在显著相关。在控制了年龄及性别之后,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意图成分仍存在显著相关,但与情感成分的相关不再显著。

为了进一步考察心理理论与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将高于心理理论平均分(15.38)的被试定为高心理理论组,相反则定为低心理理论组。对高、低心理理论组被试的合作行为得分进行非参数检验(M ann-W 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高心理理论组被试的合作行为得分显著高于低心理理论组被试(Z=-2.514,p=0.012<0.05)。

为了进一步探讨心理理论对合作行为的预测作用有多大,以心理理论为自变量,合作行为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用强制进入的方法要求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回归方程(y=3.188﹢ 0.385x)达到了显著性水平(R2=0.084,F(1,88)=8.075,p=0.006<0.05),即心理理论可以解释合作行为 8.4%的变异。这说明心理理论可以显著预测合作行为。

(二)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 “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

对被试的“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其心理理论以及心理理论的认知、情感、意图三种成分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心理理论以及情感、认知、意图三种成分相关均不显著(p>0.05),但其中与认知和意图成分的相关趋势是呈正相关的,而与情感成分的相关趋势是呈负相关的。

为了进一步考察心理理论与“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的关系,将高于“马基雅维里主义”平均分(44.30)的被试定为高 “马基雅维里主义”组,相反则定为低 “马基雅维里主义”组。对高、低“马基雅维里主义”组被试的心理理论成绩进行非参数检验(M ann-W 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高 “马基雅维里主义”组被试的心理理论没有显著高于低“马基雅维里主义”组(Z=-0.657,p=0.514>0.05);高 “马基雅维里主义”组被试的心理理论认知成分没有显著高于低 “马基雅维里主义”组(Z=-1.156,p=0.250>0.05);高“马基雅维里主义”组被试的心理理论情感成分没有显著高于低“马基雅维里主义”组(Z=-0.708,p=0.482>0.05);高“马基雅维里主义”组被试的心理理论意图成分没有显著高于低“马基雅维里主义”组(Z=-0.828,p=0.412>0.05)。

(三)小学儿童合作行为与 “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

对被试的合作行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385,p=0.000<0.001)。

为了进一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将高于“马基雅维里主义”平均分(44.30)的被试定为高“马基雅维里主义”组,相反则定为低 “马基雅维里主义”组。对高、低 “马基雅维里主义”组被试的合作行为进行非参数检验(M ann-W 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高“马基雅维里主义”组被试的合作行为显著低于低 “马基雅维里主义”组被试(Z=-2.601,p=0.009<0.01)。

四、讨论

(一)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合作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合作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且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心理理论可以显著预测合作行为。同时发现,高、低心理理论组被试在合作行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和以往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④⑤⑥。

较高心理理论水平的儿童更清楚合作游戏的本质,认识到游戏中存在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存在着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他们知道自己如果总想通过出 D(竞争)来获取最后的高分的话,那么就有两种可能:可能自己得高分(对方出 C),也可能大大失分(对方也出D),并且在以后的游戏中会遭到对方的报复。而自己通过出 C(合作)的方式达到最后的高分目标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样更容易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具有更高水平心理理论的儿童应该具有更多的合作行为。Baron-Cohen曾提出 “读人心思(想象或表征我们自己或他人可能持有的心理状态的能力)有利于许多重要的事情,包括社会认识、行为预测、社会互动和交流”⑰。刘明等认为一个人的信念、意图和知识往往是其行为的良好指标⑱。我们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些论述。

在所考察的心理理论的三种成分中,控制了年龄和性别之后,只有意图成分和合作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这说明意图理解对合作行为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相互协调是合作行为的前提,而对同伴意图的准确推测是相互协调的先决条件。Dec lerck等就认为个体高水平的合作行为应归因于个体拥有的优秀的读心术能力,因为这一优势可以使得个体准确地推断同伴的意图,从而促进了成功的合作行为⑥。

(二)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 “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其心理理论以及情感、认知、意图成分之间相关均不显著,但是相关趋势上是与认知和意图成分呈正相关,而与情感成分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似乎部分支持了M c Ilw ain⑩的观点,即正常或更佳的心理认识结合移情缺失是“马基雅维里主义”者的核心人格特征。但 Repacho li等通过对 4-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马基雅维里主义”得分和用错误信念评估的心理理论之间没有显著相关⑪。这似乎说明,“马基雅维里主义”者的心理理论能力处于平均水平,并未显著高于一般人。

本研究发现,小学儿童心理理论情感成分和“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相关不显著。M c Ilwain使用冷热移情来解释“马基雅维里主义”者的心理状态⑩。冷移情是指能够推断出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情绪状态。这是一种第三人称的情绪认识。热移情则包含我们称之为“移情”和 “同情”的两个方面,可用“个人为他人的负性体验而苦恼”和 “对他人痛苦的某种情感反应”加以评估。热移情也暗含着因移情作用而产生的个人苦恼,这些苦恼通常包含在个体所展示出来的情感反应(即道德情绪)中。依据M c Ilwain的观点,“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在冷移情上没有缺失,所缺损的只是移情和同情之间的相互联系⑩。在我们的研究中,主要评估对他人情感状态的推测和理解,测试的是冷移情能力,因此高“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儿童未表现出移情缺失就不足为怪了。但 Repacholi等则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认为“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可能并不存在移情缺失,他们可能更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感受⑪,即因移情而产生的个人苦恼被与个人目标有关的积极情绪感受所抵消。

在本研究中,“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心理理论中的认知和意图成分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愤世嫉俗的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经常通过声称他人是不可靠的来为他们的欺骗行为找出理由,所以高水平的“马基雅维里主义”不与同样高水平的认知、意图成分同时发生是可能的,因为前者阻止了后者的表达。

(三)小学儿童合作行为与 “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合作行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同时发现,高“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显著地低于低“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这与 Paal等⑤的研究结果一致。

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倾向于认为他人不值得信任,往往对他人做最坏的预期,所以在需要合作的场合,他们经常因利己行为而招致合作伙伴的报复,从而使合作失败。在合作行为的测量中,高“马基雅维里主义”儿童总是以为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多出 D(竞争),所以他自己为了得分,也不断出 D,这样很容易就导致恶性循环。两个人总是竞争,没有谁愿意先做出让步,进行合作,这样就导致他们自己的以及小组的合作行为得分都很低。

五、结论

1.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合作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理论水平可以显著预测其合作行为水平。

2.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3.小学儿童合作行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高 “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显著低于低“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

注 释:

①Happé,F.G.,W inner,E.,&B rownell,H..The getting ofw isdom:Theory ofm ind in old ag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2):358-362.

②Davies,M.,&Stone,T..Synthesis:Psycho 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skills.In B.Repacholi&V.Slaughter(ed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o ry ofm ind:Imp lications for typ ical and atyp ical developm en t.New Yo rk:Psycho logy Press,2003:305-352.

③李丹:《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 75页。

④M cCabe,K.,Houser,D.,Ryan,L.,Sm ith,V.,&Trouard,T..A functional imaging study of cooperation in two-person recip rocal exchange.Proceed ingsof the National A cadem 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 erica,2001,98(20):11832-11835.

⑤Paal,T.,&Bereczkei,T..A du lt theo ry ofm ind,cooperation,M achiavellianism:The effec tofm ind reading on social relation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 ifferences,2007,43(3):541-551.

⑥Declerck,C.H.,&Bogaert,S..Social value orientation:Related to empathy and the ability to read them ind in the eyes.The Journalof Social Psychology,2008,148(6):711-726.

⑦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 2期。

⑧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0页。

⑨Sutton,J..Bu llies:Thugsor thinkers?.The Psycho logist,2001,14(10),530– 534.

⑩Repacho li,B.,Slaughter,V.,Pritchard,M.,&Gibbs,V..Theory ofm ind,M achiavellianism,and social functioning in childhood.In B.Repacho li&V.Slaugh ter(ed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ory ofm ind:Imp lications for typ ical and atyp ical developm ent.New Yo rk:Psycho logy Press,2003:67-97.

⑪ M c Ilwain,D..Bypassing empathy:A M achiavellian theory ofm ind and sneaky power.In B.Repacholi&V.Slaughter(ed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ory ofm ind:Imp lications for typ ical and atyp ical development.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03:39-66.

⑫ Baron-Cohen,S.,Jo lliffe,T.,M ortimore,C.,&Robertson,M..Ano theradvanced testof theory ofm ind:Evidence from very high functioning adu ltsw ith autism or A sperger Syndrome.Journal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 llied D iscip lines,1997,38(7):813–822.

⑬ Banerjee,R..The developm en t of an understand ing ofmodesty.B 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 ental Psycho logy,2000,18(4):499-517.

⑭ Happé,F.G..An advanced testof theory ofm ind:Understandingof story characters’thoughtsand feelingsby able autistic,mentally handicapped,and norm al children and adu lts.JournalofAutism and DevelopmentalD isorders,1994,24(2):129-154.

⑮赵俊茹、李幼穗:《交流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3期。

⑯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年版,第169-175页。

⑰ Baron-Cohen,S..M indb lindness:An essay on autism and theory ofm ind.Cambridge,MA:M IT Press,1995:30.

⑱刘明、邓赐平、桑标:《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2期。

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A 720008)、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BA 05004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D/2009/01/139)、苏州大学青年教师后期资助项目(BV 206803)资助。

猜你喜欢
马基雅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旧制度”与“大革命”:马基雅维利的中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