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发模式选择的集群企业竞争力研究

2010-10-19 08:49于斌斌鲍熹懿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12期
关键词:外包集群竞争力

于斌斌,鲍熹懿

(1.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浙江 绍兴 312000;2.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基于研发模式选择的集群企业竞争力研究

于斌斌1,鲍熹懿2

(1.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浙江 绍兴 312000;2.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与研发的投入水平有关,还取决于采取何种研发模式。研发模式分为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三种,基于浙江省绍兴市14262份问卷的调查与分析,实证研究了这三种研发模式对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进行研发的集群企业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无研发的企业;三种研发模式对于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子能力影响各异,其中进行自主研发的集群企业,其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采用其他研发模式的企业;有条件的企业应该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为辅的研发格局。

研发模式;集群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绍兴市

Abstract:Enhancing of clusters 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not only relate to the level of R&D investment,but also relate to its R&D modes.This paper divides R&D modes into independent R&D,cooperative R&D and R&D outsourcing.Based on 14262 questionnaires of Shaoxing city,this paper uses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16.0 to empirically study the impact of three R&D modes on clusters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The results show that R&D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corporate R&D enterprises,and three R&D modes have different impact on competitiveness of clusters enterprises.

Key words:R&D modes;clusters 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empirical study;Shaoxing city

研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其中应用研究及其产品和工艺研发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但是企业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过程。相对于研发本身,企业选择的研发模式同样重要,它决定研发投入所能产生的绩效和创新潜力。

虽然国内外围绕研发模式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程度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8],但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一是国外实证研究研发投入的主要模式及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得出了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结果;二是国内对于研发模式的选择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极少有实证研究,并且主要集中于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策研究,不能说明研发模式的选择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更不能说明研发模式的选择在哪些方面影响企业竞争力;三是以上研究成果只是笼统地阐述研发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没有对企业竞争力指标进行细化或分类。为此本文首先对研发模式的相关概念作一界定,然后从集群企业的视角实证分析研发模式对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最后就讨论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企业研发模式主要有三种,即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研发外包[9]。

参 照 杨 得 林 (1997)、Utterback (1994)、Teece(1997)等对技术创新给出的定义,本文将自主研发定义为:企业在解决面临的科技问题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应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等因素,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因此,自主创新可以是任何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相对于以前状态有着明显区别、能够解决面临的科技问题的结果,其高级表现形式是通过创新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合作研发作为一种新生的技术创新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自主研发和研发外包的高成本、高风险等弊端,并且还具有促进企业间知识流动、技术外溢内部化、避免重复投入以及缩短时间等效应。其一,合作研发的主体是企业,但要有高校及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等工作的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还要政府、科技中介和金融机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利益相关方比较多;其二,合作研发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准则,以利益共同体的模式把对接的各方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形成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以及技术和经济结合;其三,合作研发要坚持互惠和共谋,努力形成多赢的联合利益机制,具有科技开发行为的自组织性、研究开发与市场联系密切、信息渠道畅通、反馈快捷灵敏等特点,从而有利于保障科技预测与生产决策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可控性,减少和防范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使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针对性和可应用性更强,并且能使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应用,产生经济效益。

研发外包是外包的高端领域。Howells指出,今天的企业再不能仅仅依靠自己进行研发,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增长绩效就必须整合外部资源[10]。因此,研发外包是指,企业将产品的部分或全部研发工作交给比自己更有效率、更有成功率完成该任务的外部技术源供给者,由他们提供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思路,从而集中精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自身的竞争性发展。这里的技术源供给者包括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竞争对手、行业协会等有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外部资源。

另外,对于集群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出现了不少关于竞争力的优秀成果和关于竞争力本质的看法[11-13]。由此,我们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持续的生存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总和。具体而言,企业竞争力就是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不断优化配置自身资源及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的系统比较能力。

由于集群内中小企业大都缺乏技术创新能力,长期引进国外技术,导致同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差距不断被拉大,这又迫使集群企业进一步依赖国外技术,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14]。由此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产业集群行业内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多数集群企业需要承担日益高涨的知识产权费用。显然,合理地选择研发模式,可以有力地推动集群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实现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双向激励,从而提高集群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2 指标的选取及其偏相关分析

本文样本的选取主要来自对浙江绍兴市六个县(市、区)纺织产业集群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共得到14262份有效问卷,其中流通企业问卷9480份,工业企业问卷4782份。基于文献调研以及问卷调查材料与数据的可操作性,本文选取集群企业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品牌培育程度、新技术采纳方式的先进性程度、人力资源储备程度(主要指熟练技工与高级科研人员)、市场适应能力等六项指标,衡量集群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竞争力。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集群企业采用研发模式和衡量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各个指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企业采取的研发模式与集群企业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等都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见表1)。

表1 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3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3.1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r=0.110**,p<0.01,n=3206)。对样本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模式下产品市场接受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有研发投入的集群企业,其产品越容易被市场接受。进一步采用四点量表:0=滞销,1=平销,2=畅销,3=紧销,对样本企业市场接受程度进行加权测算,可以得到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主要产品市场接受程度的得分 (见表2)。可以看出,采取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的集群企业,其产品要比进行研发外包的集群企业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表2 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

3.2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r=0.190**,p<0.01,n=3191)。对样本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模式下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进一步采用五点量表,对样本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进行加权测算,可以得到在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分(见表3)。可以看出,有研发投入的集群企业,其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就越高;同时,采取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的集群企业,其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要比进行研发外包的集群企业普遍偏高。

表3 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

3.3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的品牌培育程度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的品牌培育程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113**, p<0.01, n=3159)。 进一步对样本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模式下品牌培育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四点量表,对样本企业的品牌培育程度进行加权测算,得到在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的品牌培育程度得分(见表4)。可以看出,有研发投入的集群企业,其品牌培育程度越高;采用自主研发的集群企业,其品牌培育程度明显高于进行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的企业。

表4 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的品牌培育程度

3.4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新技术采纳方式的先进性程度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新技术采纳方式的先进性程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r=0.118**,p<0.01,n=2808)。进一步对样本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模式下新技术采纳方式的先进性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四点量表,对样本企业的新技术采纳方式的先进性程度进行加权测算,可得出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的新技术采纳方式的先进性程度得分(见表5)。可以看出,有研发投入的集群企业,其新技术采纳方式的先进性程度就越高;进行自主研发和研发外包的集群企业,其新技术采纳方式的先进性程度要高于采用合作研发的企业。

表5 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的新技术采纳方式的先进性程度

3.5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程度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的人才储备程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134**, p<0.01, n=3168)。 进一步对样本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模式下人才储备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四点量表,对样本企业的人才储备程度进行加权测算,得到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的人才储备程度得分(见表6)。可以看出,有研发投入的集群企业,其人才储备程度就越高;采取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的集群企业,其人才储备程度要比进行研发外包的集群企业普遍偏高。

表6 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的人才储备程度

3.6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研发模式的选择与集群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152**, p<0.01, n=2950)。 进一步对样本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模式下市场适应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四点量表,对样本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进行加权测算,得到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得分(见表7)。可以看出,采取研发外包的集群企业,其市场适应能力明显较弱,甚至低于没有进行研发的集群企业;并且采用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的集群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明显高于进行研发外包和无研发的集群企业。

表7 不同的研发模式下集群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4 结论及启示

产业集群使多种产业和多样化要素基于共同的地区、共同文化、共同制度的集聚,获得了某种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了企业的相对成本,但是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则与其采取的研发模式显著相关。因此,为了提升集群企业竞争力,除了增加研发的投入水平,还必须选择正确的研发模式。

其一,进行自主研发的集群企业,其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无研发和采用其他研发模式的企业。对于任意知识溢出效应,在均衡有效成本降低、均衡研发投资、均衡产量方面,集群企业把研发任务整体或部分交由外部企业完成的合作代理更有优势。但是恰恰相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群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等活动交由外部企业完成在实业界非常流行,但并没有普遍地将研发活动整体或部分交由外部企业完成以期通过合作方式取得技术上的竞争优势。这打破了“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无力自主研发,应着重采用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的传统思想。因此,对于有能力的集群企业而言,尤其是集群内的大中型企业应采用自主研发的模式,并辅之其他研发模式。随着规模、网络层次、市场的扩大及产品的不断增多,集群企业可能遵循“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研发外包—自主研发”的研发路径。

其二,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应该作为集群企业研发的辅助模式。因为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可以解决集群企业无法在自主研发中解决的问题,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作为技术创新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自主研发和技术购买的高风险和高成本问题,同时还具有促进企业间知识流动、技术外溢内部化、避免重复投入以及缩短研发时间等效应。另外,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和战略,采取合理的研发模式,如集群企业发展初期,规模较小,着重开发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储备人才时,应注重采用合作研发模式;而随着集群企业规模扩张,大量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注重培育品牌时,应考虑采取研发外包模式。

其三,研发模式的选择在于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是建立在知识互补、创造和流动的基础上的三个极具代表性的研发模式。研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实现有效改进之前,集群企业间采用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所取得的绩效可能会优于自主研发。基于受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也正在改进过程中,未来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有效改进之后,而且,市场竞争的加剧会不断导致企业间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扩大时,集群企业可能更关注自主研发,但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最终,集群企业间不再单纯以同质产品的价格竞争作为竞争手段时,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又可能会优于独立研发。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走回头路,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质的飞跃。

需要指出的是,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研发外包的集群企业,其市场适应能力低于无研发的企业。其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研发外包作为外包的高端领域,集群中采取此模式的企业只存在于少数大中型企业当中,大多数企业还是以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为主,因此,研发外包较其他研发模式对集群企业竞争力影响程度偏小;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本身作为一个中小企业集聚销售、开拓市场的平台,无需采用研发外包模式。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研发外包不是意味着集群企业放弃研发,研发外包绝不可能成为对企业其他研发模式的替代。恰恰相反,在任何情况下,集群企业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都是其研发外包的前提,即后者只是对前者的一种补充。因此,成功的研发外包必须具备高超的分包能力和强大的集成能力:一方面,研发外包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对研发项目有清晰的理解和认知,从产品的立项、目标、方案确定、架构设计、功能分解等都需要较高的系统分析能力和任务的分解能力;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研发部门不仅仅是知识创新部门,如何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部技术资源,追踪该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动态,是企业研发部门亟待提高的能力。

上述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模式的选择作为集群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手段之一,应采用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为辅的研发格局,而不是单方面地采取某一种研发模式,要根据企业的规模、性质、战略对相应的研发模式有所偏重。

[1] Cohen W.M.Nelson R.R, J.P.Walsw.Links and impacys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R&D[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23.

[2] Monjon S.,P.Warlbroeck.Assessing spolovers from universities to firms:evidence from french film-level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iganization,2003,21(9):1255-1270.

[3] Mowery D.C.,B.N.Sampat.The Bayh-Dole Act of 1980 and university-industry technology transfer:a model for other OECD governments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5,30(1/2) :115-127.

[4] Agrawal A.,R.Henderson.Putting patents in context:exploring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MIT [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 :44-60.

[5] D’Este.P.,P.Patel.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 [J].Research Policy,2007,36(9):1295-1313.

[6] Wright M.,B.Clarysse,A.Lockett,M.Knockaert.Mid-range universities’l inkages with industry:knowledge types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J].Research policy,2008,37(8):1205-1223.

[7]苏敬勤.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成本及内外部化条件[J].科研管理,1999,20(5):68-72.

[8]葛如一,张朋柱.不连续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演变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3):26-28.

[9] Normann R., Ramirrez R.From value chain to constellation: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4):65-77.

[10] Howells J,Gagliardi D,Malik K.The growth and management of R&D outsourcing:evidence from UK pharmaceuticals [J].R&D Management,2008,38(2):205-219.

[11]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 张志强,吴建中.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 .管理现代化,1999,(1):24-25.

[13]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4]陆立军,于斌斌.产业集聚、创新网络与集群企业竞争力——基于绍兴市14262份问卷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3):67-72.

(责任编辑 谭果林)

Empirical Study on Clusters 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R&D Model Selection

Yu Binbin1,Bao Xiyi2
(1.Party School of Shaox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Shaoxing 312000,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F270

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的机理与对策研究——以‘义乌商圈’”为例(70973115);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现代纺织及其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思路研究”(2009C25039)。

2010-05-20

于斌斌(1986-),男,山东临沂人,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外包集群竞争力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企业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开展铁路电务设备维护外包的分析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