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严爱”三字打造优秀支部

2010-11-02 08:35田艳芳
团结 2010年5期
关键词:永宁民革支部

文/田艳芳

用“实严爱”三字打造优秀支部

文/田艳芳

一个有着57年历史的支部,一个目前仅有18名党员的民革基层组织,连续6年被民革银川市委会评为先进集体、2年被民革宁夏区委会评为参政议政先进集体。是什么让这个支部如此充满活力、散发魅力,吸引观者的目光?

民革银川市永宁支部不断实践、总结着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民革永宁支部开展支部学习活动。

因实,而有事

2010年7月,在民革宁夏基层组织主委培训班上,永宁支部介绍自己组织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后,吴忠支部主委刘洋说了这样一番话:“听了永宁支部工作介绍,我感到很惭愧。他们讲的我们都知道,只是自己在工作中没有落实。支部工作不在于有多少创新,而在于将这些工作很好地落实”。这也代表了大多数基层组织主委的感触。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央、区、市级组织有许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最终都要通过基层组织来落实和完成。一丝不苟地落实好这些工作目标和任务,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正是永宁支部一贯的做法。

为确保思想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永宁支部制定了严格的活动考勤制度,并且每年给党员发一本笔记本,用来抄写学习笔记、做开会记录,同时规定每位党员每年撰写3篇以上主题学习心得。于细微处见真章,正是每个党员通过这不起眼的一个本子、一笔一划记下了自己的民革经历,也写就了支部历史。思想教育就这样于无声中润入党员心间。近年来,支部多位党员先后被民革宁夏区委会孙中山研究会和银川市委会分会聘为会员,撰写和发表了相关理论研究文章。其中,《读“爱国、革命、不断进步——中山精神读本”有感》一文发表在 《宁夏民革》2009年第3期,获得好评。

为了抓好参政议政工作,永宁支部给在人大、政府、政协中任职的党员下“死任务”,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信息广、参政议政能力强、对政府的中心工作比较熟悉的优势,牵头写出高质量的提案;要求每位党员每年至少写1份建议或者提案。近年来,支部完成专题调研报告6篇,以个人或支部的名义提交提案或建议42件。其中被立案10多件,《关于建议尽快维修革新桥的提案》被永宁县政协列为“一号提案”进行了重点办理;《关于我县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现状及建议》得到县委、政府的重视,不久研究出台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相关政策,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关于教育优先发展,做好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关于打造回族文化特色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有关建议被写进了永宁县政府工作报告,等等,都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做实社会服务工作,永宁支部的送医、送药、送科技等下乡活动,不仅送在大街上,更多的是送进校园、送到田间、送到需要服务的人群当中。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到偏远的小学了解情况,指导当地教育教学工作;支部组织有专业特长的党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宣讲作物新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并就田间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场答疑解惑,作技术指导;老党员刘志鹏退休后在家中办起了免费书法培训班,常年为附近村庄的青少年进行书法指导,同时还为永宁回民高级中学、通桥中学的青年教师无偿培训。刘志鹏的行为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他的事迹在永宁县流传很广,受到各界好评。

永宁支部还不断总结经验,将对口联系单位制度落到实处。其三点经验为:一是主动联系,凡支部主要活动,主动请对口联系单位主管领导共同参与;二是经常联系,相互之间经常通过工作简报、网络信息进行工作交流;三是协商联系,针对专题调研报告内容共同协商、讨论。通过这三方面联系,避免了以往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的不规范状况,为支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畅通了渠道。

因严,而有序

如何使这些工作长期落到实处?建立严格的制度,形成规范的秩序,是永宁支部给出的答案。通过规范有序的制度约束和激励人,使优秀者做得更加出色,平淡者有了前进的动力,落后者再无后退的理由。

支部先后建立了学习、考勤、档案管理、党费收缴、经费支出公开等制度,并在银川市民革中率先制定并实施了 《党员综合考核办法》。规范的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永宁支部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持续增强。尤其是党员综合考核办法,为支部管理党员提供了量化依据,使党员们感到压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动力。

在组织发展中,支部严格组织发展程序,加强组织发展的严肃性。先由支部委员或党员对有意向加入民革组织的人,进行谈心交流,再发给党章让其学习,写出入党申请书,使其对民革章程、历史和传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入党后,通过参加组织生活和老党员的传、帮、带,使其加深对民革组织的了解,逐步提高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同时,注重发展对象的综合素质、个人品行和业务能力,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支部因年龄、界别、人品等问题数次婉拒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加入民革组织。其中有一位教师申请加入民革组织,经支部考察,其工作能力差,工作态度不端正,就给拒绝了。支部认为,一个党员的表现不仅代表他个人,更重要的是代表组织整体形象。本着坚持好中选优、宁缺毋滥、不突击、不降低标准的原则,永宁支部近年来仅发展了4名党员,但这4名党员分别来自农业、卫生、交通、社会保障4个部门,改变了原来党员结构仅为教育界的单一状况,也改变了党员性别、年龄和知识结构。事实证明,这4名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过硬的新人的加入,为永宁支部增添了活力与生气,拓宽了支部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领域。

因爱,而有力

在抓实事、求实效,严要求、严标准的基础上,永宁支部通过爱来凝聚人心与力量。

支部不仅从精神上关心党员,而且从生活上给党员以帮助,令大家时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逢年过节,支部都会给老党员送去慰问品和少量的现金;有党员生病住院,支部就会去看望;党员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支部就会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老党员刘志鹏病重期间,支部党员一一去医院看望,在老人病逝前期,党员们轮流在医院看护,老人去逝后,支部又协助家人安排后事。近年来,支部有3位老党员先后病逝,支部主委、副主委都亲自到场送花圈和慰籍品。支部如此细微、人性化的关怀,感动了党员家属及亲人,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些举措,让每一位党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在永宁支部,党员们都有一种家的感觉,并在互帮互助中体会到一种兄弟般的情义,使得大家更加愿意积极地参加支部的各项活动,支部的凝聚力与日俱增。

这里,还有一种爱不得不言说,那就是党员对支部的爱、对民革事业的热爱。一次,民革宁夏区委会工作人员打电话找永宁支部曹彦龙提供一些支部资料,结果连打了好几遍手机都无人接听,直到第二天晚上才等到回复。原来那天早晨曹彦龙在照顾完正在住院看病的孩子后,急着上班把手机落下了,当天单位又有急事加班没有回家。第二天晚上看到手机来电,第一时间就回复了电话,说他马上就找资料。区委会工作人员抱歉地说,“你太辛苦了”。曹彦龙诚恳地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从加入民革组织那一天,我就做好了奉献的准备”。

支部在职党员大多是各自单位的骨干,比如,曹彦龙就承担着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和小麦“五圃”提纯复壮子课题试验;刘光先、王占平、王泉都是毕业班的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市县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等等。支部的组织生活、调研、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参政议政材料等多数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这就需要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曹彦龙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对民革工作的热爱,对支部的热爱,也铸就了民革的事业。

(田艳芳,民革宁夏区委会组宣处主任科员/责编 卢淼)

猜你喜欢
永宁民革支部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支部联建润“甘泉”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的决定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第一批民革示范支部的决定
民革第十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剪影
万鄂湘参加民革基层支部活动
支部园地
张永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