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岭“3·28”煤矿透水事故救援分析

2010-11-02 07:46仇九子李春华
中国应急救援 2010年5期
关键词:救援煤矿应急

仇九子 杨 戍 李春华

王家岭“3·28”煤矿透水事故救援分析

仇九子 杨 戍 李春华

通过对王家岭“3·28”煤矿透水事故救援过程的回顾,说明了事故发生的起因,分析了抢险救援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以及难点问题,总结了王家岭“3·28”煤矿透水事故处置的经验与教训,为避免今后发生类似事件和处置同类事故提供参考依据。

王家岭煤矿 透水事故 应急救援 事故分析

1. 矿井概况

王家岭煤矿是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在乡宁矿区建设的第一对矿井,位于山西省乡宁县和河津市境内,井田面积约180 km2,地质储量23.42亿吨,可采储量10.36亿吨,主要开采2号煤、10号煤,其中2号煤层平均厚度6.5 m。煤种为中灰、低硫、特低磷的优质瘦煤,是极好的炼焦配煤。王家岭煤矿项目是由设计生产能力600万吨/年的矿井、入洗原煤600万吨/年的选煤厂、2×5万千瓦的综合利用电厂(热电联供)和铁路专用线构成的循环经济综合建设项目。

2. 透水事故经过

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是一个在建矿井,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违章行为,工作面出现“掌头煤层压力增大,煤壁挂汗、并出现异味、出来的煤是湿的、工作面有渗水情况”等透水征兆后,没有按照规定及时撤人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于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许发生一起透水事故。当班下井261人,升井108人,153人被困井下。

这起事故是今年以来发生在国有大矿的第二起严重透水事故,也是发生在基建矿井的又一起严重透水事故。再次暴露出部分在建矿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等突出问题。这次透水事故的发生,与施工单位中煤一建的管理漏洞有很大关系。

调查组初步判定,水是从中煤一建公司所属的27队作业面涌进来的。可能是工人在井下打矿道时,意外凿穿了废旧煤窑,导致旧窑内13万立方的老空水冲进巷道。

3. 抢险救援过程分析

事故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就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作出重要指示,受中央委派,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山西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集人力、物资,组织抢救行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各有关方面迅速行动、密切配合,全力营救井下被困人员。4月5日15时40分左右,在矿难发生192个小时后,王家岭煤矿有115名被困工人成功获救。

3.1 救援重点环节分析

(1) 迅速成立救援指挥部,保证救援工作组织有序。接到事故报告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千方百计抢救井下人员,严防发生次生事故。同时,省政府领导及省有关部门领导都相继赶到现场后,立即成立了救灾指挥部,并迅速成立了抢险救援组、救护队协调组、医疗组、保卫组、善后组、后勤组、宣传组等七个工作组,另外还成立了打眼组、水情分析组、安全措施专家组,为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有序协调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2) 及时组织抢排水和通风,为井下被困人员提供生存支持。透水井下存水量约为12万至14万m3。预计要抽出6万m3,巷道、工作面才能露出来,才可以下井对受困工人实施援救。指挥部迅速从北京,河南,及山西阳泉、霍州、朔州紧急调集大量排水设备到现场,其它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现场。救援现场先后调集水泵90多台。随着排水量达450 m3/h的大功率水泵投入运行,井下运行的排水泵达到14台,排水能力达到1935 m3/h,排水进展大大加快。在加强调度、加快排水的同时,24小时不停地往井下通风,为被困人员提供生存支持。

(3) 组织强有力的应急保障,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为响应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做好7天7夜的救援准备,应急指挥部组织、调集了大量的人力、物资,应急保障强大,为抢险救援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先后从各地调集大排量水泵90多台;调集王家岭矿周边的临汾、运城、乡宁、河津、西山煤电、汾西矿业、霍州煤电等10支矿山救护队的300余名专业救援队员;同时制定了医疗救治方案,成立专家组,组建医疗队。现场按每位受困人员一辆救护车准备了153辆救护车,并配备了相应的医护人员,太原、运城、临汾、河津、乡宁、侯马等市、县(市)的医院已做好救治准备工作。为加大技术支持,为抢险救援提供信息决策和安全保障,调来80多名煤矿救援专家和50多名机电专家,加上320多名技术人员,专家和技术人员达450多人。参与救援的总人数达3000多人。

(4) 科学制定救援方案,合理实施救援行动。抢险救援指挥部多次召开会议商讨救援行动方案,明确在当前条件下,抢救井下被困人员的工作:首先是抽水。及时、快速地把矿井中的水抽出来,为抢救被困人员创造条件。其次是通风。通过强压送风,把新鲜空气打入井下行道,为被困人员提供生存支持。三是要科学救人。成立专家组,科学评估,科学施救。四是尽快组织搜救队。五是成立事故调查组,尽快查清事故原因。同时,要防止瓦斯、塌方等次生事故。在这样的救援方案指导下,救援人员严防死守,保证现场运行水泵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开辟新的排水通道。根据现场情况,指挥部及时调整救援方案,救援人员从地面上打孔进行排水,争分夺秒组织排水,落实排水救人方案,加快救援进度,加设6寸、8寸、10寸排水管,增加两台450m3/h超大功率水泵,加大排水量;同时要不间断地往井下送风,落实通风救人的施救方案,保证工作面有足够的氧气。在指挥部做出的救援方案指导下,水位迅速下降。打孔排水方面,平洞钻孔与地面竖直打孔排水同时进行,实现由地面与灾区相连,为运送排水物资,向井下运送营养食品,为抢救被困人员提供支持和必要保障。

(5) 组织专门的医疗卫生保障。为确保每一位被救护矿工一出井就能得到全方位的医疗救治,山西省卫生厅及省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派医护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制定了医疗救治方案。总体分为井下救援、井口救援、途中救援、医院救援。考虑到井下被困人员长时间受困,身体可能产生脱水、肾脏组织衰减等问题,山西省卫生厅组织了省内最好的心血管病、呼吸科、皮肤科等12名专家在救援现场待命,并调用了73部救护车,156名医护人员随时准备救援。在事发地临近医院准备了153张床位,并在周边预备了80辆救护车,山西大学一、二院,以及太原、运城、临汾、河津、乡宁、侯马等市、县(市)的医院也做好了随着接治重病患者的准备,要确保被困井下人员得到及时的救治。

这些救援措施为成功营救被困人员创造条件,并最终在各有关方面迅速行动、密切配合、全力营救下,经过8昼夜的艰苦努力,153名被困人员中的115人成功获救,救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此次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的救援工作,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是被困矿工在井下坚守了八天八夜,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度过了生命大关,成功生存;第二个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做出的部署和救援方案有效有力,在矿难发生190 小时后救出了大部分的被困矿工,创造了中国矿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

3.2 救援难点分析

(1) 由于总的井下透水量过大,达到13万立方米,而抽水速度相对较慢,抢险救援工作主要围绕排水进行。

(2) 影响救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地的地理位置。因其在两座山的山坳里的特殊性,盘山公路又较窄,矿井井口比较窄,停放的设施又很多,因此,有不少的救援车辆一直堵在路上,这是影响施工救援相对较大的困难。

(3)铺设管道是排水的关键环节,也是其中最困难的环节,在救援现场管道全长1000m,从井下贯穿到地上,其中有将近700m是安装在巷道下25o的斜坡上,在这个坡度上架设管道难度很大。抢险救援过程中的排水工作进展不顺畅的主要原因就是管子铺设困难。

(4) 救援时间长,救援人员体能消耗大。从矿难发生到115名被困人员获救,经历了190多个小时的持续救援行动,救援人员十分疲惫。

3.3 经验与教训

(1) 由于我国煤田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煤矿透水事故时有发生,它不仅严重破坏煤矿的正常建设和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其中,老空区积水透水事故极易发生,且发生时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

(2) 加强老空区探水是防治老空区透水事故的主要措施,切实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由于井下作业条件复杂、加之资料不全等因素影响,采空区积水情况难以掌握清楚,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非常重要。当巷道掘进至积水区一定距离或在疑问区内掘进、回采时,必须超前钻探,探明情况或将水放出,借以消除水的威胁[2,3]。

(3) 领导高度重视,指挥科学决策是救援成功的前提。透水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分别指示“要全力营救被困人员” ,“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千方百计抢救井下人员,严防发生次生事故”。有关领导亲赶赴事故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救援指挥部科学决策,为此次抢险赢得了时间,并最终成功解救115名被困人员。

(4) 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管理有关制度。通过对典型煤矿透水事故的应急组织及其应急流程进行分析发现,如果对可能发生的透水事故没有预先拟定应急预案,在发生事故后,由于未能及时、恰当处理,透水事故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往往导致事故变得严重[4]。而如编制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能发挥有效作用,就可确保救援人员的及时到位和责任落实,为事故抢险争取了时间[5]。因此,针对本次事故,提出首先要完善应急预案。吸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对部门、企业预案进行可操作性、针对性的修订完善。特别要明确面对险情立即、快速撤人的责任人,赋予矿井当班调度员停产撤人的直接指令权,避免延误撤人时间。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安全意思,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管理有关制度。

(5) 加强矿工安全培训,进一步增强救援装备建设。矿工安全常识对于应急施救,提高救援成功率非常有意义。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如2007年 8月 16日丰城矿务局上塘镇榨里一号井北大巷档头发生透水事故,造成矿井南翼作业的14名矿工被困。按照安全培训学习的自救互救常识,经过33小时的抢险救灾,14名被困矿工成功救出,安全升井[6]。

另外,从这起事故救援过程也可以得出,我国还要进一步加快救援基地和救援技术装备建设。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救援技术和经验,加快救援技术的集成化、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大型救援装备的研发、储备和合理布局,加快井下“救生舱”设施、井下人员定位和通讯系统等的推广应用。同时还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日常训练,搞好应急演练,提高实战技能;与公安消防、道路交通等救援队伍,形成有机联动,增强救援成效。

4. 总结

山西王家岭“3·28”煤矿透水事故救援中成功救助115名被困人员,不仅给我们一丝喜悦,同时让我们对事故发生的原因与抢险救援的过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文从透水事故发生的起因开始,详细分析了抢险救援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以及救援难点问题,总结王家岭“3·28”煤矿透水事故处置的经验与教训,为避免今后发生类似事件和处置同类事故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武警学院灭火救援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武警学院工程系
武警学院科研所

[1]陈文学, 曹庆贵, 单国文. 事故树分析系统设计与老空区透水分析[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4,30(11):33~35

[2]何洪生. 小煤矿采空区积水透水事故原因及对策[J]. 中国煤田地质, 2005(增刊), 17:71~73

[3]刘贤龙. 福建省煤矿透水事故分析与防治[J]. 能源与环境, 2006, 6:72~75

[4]刘德民, 李亚东, 植炜. 煤矿典型透水事故的应急预案研究[J]. 中州煤炭, 2006, 2:54~56

[5]侯锦强. 超化煤矿“4.11”透水事故的科学抢险[J]. 煤炭技术, 2005, 24(8):63~64

[6]陈腊根, 宋斌. 榨里一号井“8.16”透水事故救援案例分析[J]. 江西煤炭科技, 2008,1:9~10

猜你喜欢
救援煤矿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救援行动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