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习 事半功倍

2010-11-02 06:21蒋银花
中国教师 2010年20期
关键词:条腿统计表砝码

蒋银花

在新课程理念下,预习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活动空间,是在没有经过具体讲授时学生感受、學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思维活跃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预习后,对教学任务会有所认识,有所收获并产生困惑。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预习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重要环节,明确提出预习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生活、动手操作、了解本课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自主地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探索知识的源泉。思维的拓展更有益于学习的效率,利用预习时间去探索,然后在课堂40分钟内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这样就能成功地提高学习效率。所谓的预习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一定的方法进行科学预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采用以下预习方法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1.游戏法

在游戏中学到数学本领,是低年级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游戏资源,巧妙引导孩子们进行预习。

以二年级的《乘法》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布置填写儿歌的游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例如:“请你编完这首儿歌,观察你所填入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呢?”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 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 8条腿;

3只青蛙 ()张嘴,()只眼睛 ()条腿;

……

()只青蛙 ()张嘴,()只眼睛 ()条腿。”

这样,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直接以预习内容为例来导入新课,并且学生经过预习,自然会对这首儿歌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且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预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活了课堂氛围。

2.审题法

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如预习《统计》一节的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统计有哪些项目?各个数据表示什么意思?图表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使他们在预习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向,抓住重点,并能初步领会图表的作用。

结合苏教版的三年级《统计》一节来具体分析一下审题发挥的效用。动物园举行运动会,主要竞赛项目有跳高和长跑两项,小动物们都踊跃报名,下面是项目统计表和参赛选手统计表:

思考:

①这两张统计表有什么不同?(统计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②这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合计数相同)为什么?(因为统计的动物总数没有变化。)

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两个结论吗?

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知同一事情按照不同的标准统计,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图解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数量关系是教学难点。为了化解难点,不妨引导学生学会以画图的方式对题目内容做比较直观的演示,突出事理的本质。

如“一根2.7米长的竹竿垂直插入水池中,竹竿的入泥部分是0.5米,露出水面的部分是0.9米。池水深多少?”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搞清楚事物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教师启发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把题意展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按照图画所示来寻求解题出路,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这最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题意,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从而达到初步解题的目的。

4.观察法

在生活中预习,会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思考和记忆。

在学习《年、月、日》之前,让学生观察日历,统计节日,这都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在预习前,可以先布置几个提示性的问题如“一年共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相同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用你最敏锐的数学眼光找出最特殊的月份。”

在检查预习结果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好,现在谁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通过预习我知道了10月1日是国庆节,也是我的生日。

生2:我的生日是教师节那天,9月10日。

生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有31天,4、6、9、11月有30天,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生4:老师,我还知道可以用儿歌来帮助记住哪几个月有31天。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我还知道这里的“腊”指的是12月。

生5:通过预习我还知道了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应该看二月份的天数,二月份有28天的那一年就是平年,二月份有29天的那一年就是闰年。

生6:老师,课本中的练习题我都会做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通过预习收获的真多呀!

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同样对课堂教学有铺垫的作用。以四年级的《三角形的特性》为例,布置一项观察性的预习任务:“观察你生活中有哪些建筑、设施和生活用品是含有三角形的?想想为什么要使用三角这种形状呢?换成其他形状行不行?”等回到课堂上时,分析学生反馈的观察结果,从而介绍三角形特性中的稳定性,以及其稳定性的应用。

5.实验法

对常识性的题目,可以借助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预习,为深入理解题目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千克和克》时,就可以利用实验法来进行预习。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先猜一个谜语:“左手和右手,托盘闹别扭,左盘重,右盘轻,右盘重,左盘轻,左一翘,右一翘,双手摆不平。”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天平。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试验:用1克、5克、10克三个砝码(砝码只能放在一个秤盘上),可以称出几种不同重量的物体?如果砝码可以任意放,那么用1克、5克、10克三个砝码可以称出几种不同重量的物体?”关于天平的知识,预习作业就可以布置学生使用天平进行自己动手实验,通过使用天平,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了解天平的工作原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小学数学的预习方法很多,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还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陈亚娇)

猜你喜欢
条腿统计表砝码
天平砝码对对碰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东东“闯关”记
不会算账的蝉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神奇的统计表
按属性分类
鸡兔同笼
E2等级毫克组砝码的不确定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