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0-11-02 06:21
中国教师 2010年20期
关键词:校本评估资源

关 蔚

作为新生事物,校本课程开发目前仍然处于一个从理论迈向实践的阶段,但这并未妨碍它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焦点和热点,许多学校都将其视为彰显学校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新的重要载体,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但热情与成果的背后,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即为其中之一。

本文试从课程资源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两个方面做几点粗浅论述和分析。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现实困境

1.开发者认识上的偏差带来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由于长期处在集权型课程管理体制之下,他们对课程理论知识了解甚乏,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课程是具有学科性质的文本化教材”层面上[1]。因而教材的意识占据了课程意识的主导,不敢“越雷池一步”,认识上产生偏差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有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乡土教材编写”;还有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学校设施、师资等资源的简单罗列或堆砌;更有甚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只要做好课程资源整合的“表面文章”即可,对课程资源的评估与定位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从目前看,持有上述观点的学校和教师并不在少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肯定无法做得深入,甚至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教材重复、课程质量缩水等问题。比如,具有网络特色的学校舍弃了自身的优势,转而追逐自己并不熟悉的科普类校本课程开发;地域特色显著的学校不注重对自身优势资源的挖掘,却盲目地追求基础薄弱的其他课程项目。

2.学校乃至教师的阻碍造成了开发力量的单一局限

近年来,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了科学的专业指导,但仍有不少单位和教师感觉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其一,学校在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理念上产生了错误认识。如有的学校就认为,借助校外力量开发的课程就不是学校本位的课程;还有的学校则提出,整合了过多其他学科的资源,会使校本课程成为另类教材的翻版。

其二,教师专业个人主义阻碍了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就意味着教师要与家长、社区人士甚至学生有效地合作。但是,在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会把这种要求视为对自身专业自主权或所谓的师道尊严的一种侵犯,从而造成了课程资源开发力量的单一和局限。

3.急功近利思想作祟造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环节的疏漏脱节

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有细致的分析、科学的论证以及严格的评估才能确保其质量。然而对于某些参与者来说,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忍耐过长的开发和评估周期,于是就舍弃了一些在他们看来“无关紧要”的“枝节”,直奔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成果(教材)而去,认为“只要教材编成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校本课程也就成功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最终造成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个流程的疏漏脱节。

二、实现校本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的应对策略

1.通过校本培训实现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的碰撞与提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能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首先要有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明确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意识,还要进一步思考开发的方向及有哪些潜在可利用的资源,并积极行动起来。由于传统课程体制的局限,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尚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课程理论及开发能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目前看,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的碰撞与提升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缺陷。曾荣获威海市首批“优秀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单位”称号的石岛实验小学就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将强化内功与精神激励有机融合,通过抓脑子(用先进的理念武装人)、搭台子(用互赢的竞争机制激励人)、撰稿子(用辛勤的笔耕锤炼人)等途径,充分发挥出了校本培训的作用,使全体教师在汇报、研讨、交流一体化的学习活动中,深化了改革意识,认同了教育理念。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为投身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夯实了理论基础,而且也有效地激活了学校的人力资源。

2.借助协作互助让资源开发的主体不再孤单

一项调查表明,教师并不认为“协作互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的个人倾向较为严重[2]。事实上开发一门完善的校本课程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是很难实现的。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不仅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受益者,他们的需求与选择也同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另外,专家在理论方面占据优势,他们能给教师提供许多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因此,习惯了“单打独斗”的教师必须要克服原先的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分享课程资源,一起制订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进行评估,与教师、家长、校长、学生、社区人员以及课程专家等进行广泛的合作[3]。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能使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不再孤单,而且还有助于学校形成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

3.依靠科学评估确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延续性

作为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科学的评估将是确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实施上的可行性及课程发展上的延续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在众多课程开发者的意识及经验中,科学评估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除了上面曾提到的功利思想作祟外,不知如何下手、不能很好地掌握和实施科学的评估策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以下结合“石岛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自我评估案例”,就实施科学评估应着重把握的两个“吻合”作逐一分析。

首先,对课程资源的评估应充分考虑学校所选定的课程开发方向是否与自身所具备的地域、资源优势相吻合。石岛实验小学在把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定位于“走进海洋”的同时,对该校在地域及社区中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做如下评估:“学校所在地——石岛,拥有中国北方最大渔港——石岛渔港、已与韩国通航的石岛新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相对齐全的与海洋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热心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社区人士、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及大量的生活体验等条件都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广阔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试想,如果学校的地域资源、社区资源和师生资源优势都能得到发掘,得到相对准确、到位、科学的评估,那么绕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弯路并迅速向课程开发的正轨上靠拢就不会是什么難事。

其次,对课程资源的评估还应考虑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是否与学校的教育基础、文化品质等相吻合。作为课程资源科学评估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活动基础、师资及设施优势、科研基础、校园文化等)的评估也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来考虑。我认为,对于有着显著的海洋文化特色、雄厚的科研及设施基础优势、多样化科普特色活动传统的市直小学来说,石岛实验小学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自我评估和定位是成功的。从评估后的“走进海洋”校本课程结构、活动设计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显著的学校特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和设计构想(构建一处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显著的教学效益、创新的发展平台的新型学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热爱海洋,优化成长空间)并且继承和延续了学校的办学传统。

校本课程开发是多面向和多层次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也远远不止以上几点。我认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有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充分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校本课程的不断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在教学之路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郭继东.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3]崔允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李凌)

猜你喜欢
校本评估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资源回收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