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名医陈伯坛调研新收获

2010-11-04 01:43文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肖永芝李君张丽君黄齐霞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36期
关键词:陈氏

文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肖永芝 李君 张丽君 黄齐霞

岭南名医陈伯坛调研新收获

文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肖永芝 李君 张丽君 黄齐霞

编者按:陈伯坛是广东四大名医之一,在近代医学史上影响较大。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历代名医传记资料调研与编纂”课题组远赴广东,开展了对岭南名医陈伯坛的调研工作。其间调研了广东省广州市和江门市的12家机构,走访了相关后人、研究者、知情者19人,获得采访录音素材约15小时25分钟,拍摄照片素材734张,收集文字资料100余万字;尤其是对陈伯坛之孙陈宝瑞、陈宝琛,外孙袁举雄,外孙女袁衍翠以及研究者刘小斌、黄仰模的访问,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通过实地访问调研,对陈伯坛后人、弟子、故里、族谱、宗祠、遗像、手迹、墓地等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陈伯坛(1863~1938年),原名文伟,字英畦,“伯坛”是其乡试时所用名,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人(今江门市郊外海镇)。陈伯坛行医50余年,著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和《麻痘蠡言》等,是近代岭南伤寒学派的鼻祖,为广东四大名医之一,与赵鹤琴、黎卑流、陈月樵齐名。

陈伯坛之后人

据陈伯坛外孙袁举雄所述,陈伯坛娶一妻一妾,陈伯坛正妻赵氏去世较早,育有一子一女,侧房生育四子。

子女中:长子陈万驹(号晓沧)、次子陈万鹏(号里天)、三子陈万骝(号京轺)、四子陈万鸿(号聪雪)、五子陈万骧(号昂宇)、女儿陈坤华等,均已故去。其中陈万驹、陈坤华为正室所生,其余出自侧室。

孙辈有:孙子陈宝祥(已故)、陈宝瑞、陈宝琰、陈宝徽(已故)、陈宝颐、陈宝桐(已故),孙女陈帖云(已故)、陈婉薇,外孙袁举雄、外孙女袁衍翠等。

陈伯坛的长子陈万驹对医学没有兴趣,只做过一些伯坛中医专科学校的教务工作,后来不再从事与医学有关的工作。陈伯坛在世时,二房所生四子年纪较小,故均未从父学医。

陈伯坛之女陈坤华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伯坛中医专科学校学习,是陈伯坛子女中唯一从医的后人。陈坤华婚配留德归国的农学博士、中山人袁开。陈伯坛去世后,陈坤华原本有意继承父亲医馆,因夫家不同意而作罢。解放前,陈坤华回广州宝华路开诊行医。1958年起到广东中医药研究所工作。陈坤华擅长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曾在广东省中医院、157医院等处出诊,还在临床带教实习,学生来自广州中医学院,但她并未在学院上过课。陈坤华为整理、研究陈伯坛的医学遗产做了大量工作,于1986年8月去世。

陈坤华生有6个子女,其子袁举雄两三岁时见过陈伯坛,但对其印象不深。据袁举雄回忆:自己的名字是陈伯坛取的。当他出生后父亲去信向陈伯坛报喜,说“幸举一雄”,故陈伯坛为其取名“举雄”。袁举雄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工科,没有从事医学工作。

陈坤华的5个女儿中,袁衍翠自幼亲聆母亲讲授医学,后曾在广东省中医院跟随陈伯坛高弟程祖培出诊。结婚后到广州无线电集团医院门诊工作,以中医诊疗为主,现在也已退休,子女中没有学医的。袁衍翠曾根据母亲口述整理出《追怀先父陈伯坛》一文。

陈伯坛之孙陈宝瑞现已80多岁,年迈多病,需坐轮椅,连说话都非常吃力。据陈宝瑞回忆:小时候是见过陈伯坛的,但那时年龄还小,印象不是很深。1985年,陈宝瑞伉俪捐资在故里江门市外海镇建起“陈伯坛纪念学校”,以此追念祖父陈伯坛。

据陈伯坛另一孙子陈宝琰口述:陈宝琰在陈伯坛逝世时已有13岁,对其祖父稍有记忆。曾记得陈伯坛在香港的医馆坐诊,每人次收诊金1元,出诊费用是10元,对穷人有时还免收诊金。

陈伯坛之弟子

陈伯坛一生扶掖后进,桃李满门。他壮年时期曾任“广东陆军医学堂”总教习,继而担任“中医夜学馆”主任一职,晚年独力创办“伯坛中医专校”,亲自参与讲学授徒,培育中医人才数以千计,其弟子散在粤、港、澳各地,其中很多成为当地医界名流。

例如:在香港行医的,以陈甘棠、陈遂初、陈仿周、陈柳一、陈鉴人、陈子石、陈习之、陈瑞甫、陈昌萍等影响较大;在广州以程祖培、钟耀奎、区励庵成就最高;在江门有赵景明、陈仲明、吴味范、邓义琴、林清珊、旭日华等,其他还有周之贞、李达三、陆梓昌、余赞初、麦慕君、林清珊、邓曦琴、张仲玑、鞠日华及彭泽民等。他的很多门人在行医时,常常标榜“陈伯坛授徒某某”字样,以示“高徒出自名师”,以此招徕患者。

据广东名老中医陈耀沛回忆:“香港广华医院医师陈仿周是先生的得意门生,日寇陷港时回乡避难,适值外滩乡人陈波第三子患肠炎症,自顶至踵,一按即痛。西医认为病者肠已灌液难治。仿周引用先生葱白四逆散加川练(楝)子、延胡索给病人服十余剂而愈。”[1]

在广州行医的程祖培本是西医出身,曾在“广东陆军军医学堂”、“光华医学堂”等处学习西医,由于仰慕陈伯坛而投其门下,在“中医夜学馆”学习,后在中山石岐以中医名世,有“程阔斧”之称。解放后,受邀到广州中医学院任教,1966年去世,有《程祖培先生医学遗著》存世。

“广东外海乡人陈鉴人是陈伯坛的入室弟子。鉴人引用先生之方治愈乡人不少,引用桂甘龙牡去桂加生竹茹汤(即生竹茹、生甘草、生龙骨、生牡蛎各五钱)治愈幼童急惊抽筋症50余人。”[1]

彭泽民为爱国民主人士,少时随伯父学医,毕业于“中医专科学校”。1927年曾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到香港,以行医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当时,陈伯坛在港开办中医学校,彭泽民拜其为师,入校学习并随侍诊病,得其悉心传授。新中国成立之后,彭泽民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务委员、农工党副主席、全国侨联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务,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任名誉院长。1954年,他把珍藏的陈伯坛医著上交卫生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刊行。彭泽民亲撰《重刊〈读过伤寒论〉》后,总结了陈伯坛的医学成就。彭氏于1956年10月18日病逝。

鞠日华为“广州医学卫生社”的发起人,曾整理陈伯坛的医学成就,撰述《伤寒门径》一书,又名《陈大剂伤寒门径读法》,作为广东“光汉中医专科学校”的讲义,于民国年间刊行。

陈伯坛之故里

据《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六辑[2]的记载,以及陈伯坛之孙陈宝琰、外孙袁举雄口述,陈伯坛在世时,曾在江门市新会外海乡的平安里修建了一座府第,为青砖大屋,均以名贵的坤甸木为樑,到处都是满洲花窗。为显示他系有科甲功名的读书人,自题门联:“紫气东来青锁宅,黄云西接白沙乡。”但是,陈伯坛由于医务太忙,未得空闲回乡居住。该宅至抗战前尚无人居住,不过是门庭虚设。为此,陈伯坛又曾口占一诗,曰:“我欲闲时闲不得,皆因年少学行医。”抗战时期香港沦陷时,陈伯坛长子陈万驹携眷返乡,因家境窘迫而将旧屋出卖予乡人陈万鳞,解放后曾改作幼儿园。

陈伯坛之孙陈宝瑞在新会有一座两层楼的别墅,现由其弟媳之妹谢丽华一家居住着。

1985年,陈宝瑞夫妇捐资20万港币,在陈伯坛故里——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建起“陈伯坛纪念学校”,学校内保存有陈伯坛遗像、座像、生平资料等,校园的一面院墙绘满了中草药。陈氏后人常到此纪念,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纪念陈伯坛的仪式,以此传扬陈伯坛的精神。该校是现知国内唯一的一所以医家姓氏命名的学校。在该校会议室正前方的墙上,有一段陈伯坛生平简介,其中有“陈伯坛,字英畦,外海人,莘隐公二十一传裔孙”的记载。正因为有这段生平记载,以此为重要线索,课题组之后才能找到陈氏宗祠、陈氏家谱及陈氏始祖的墓地。

陈伯坛之家谱

在新会外海事务办公室,保存着陈氏家族15世以前的详细家谱。通过该家谱可知,陈氏始祖陈莘隐自元代的至正十年(1350年)从福建迁到外海定居,至今已有660多年历史。因此,外海陈姓后人均以陈莘隐为自己的始祖。陈伯坛则是陈莘隐的第21世裔孙。

陈氏宗祠

位于赤岭山下的五大连祠,是外海陈氏宗亲的祖祠,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依次排列着朝列莘隐陈公祠(始祖)、泉石祠(4世)、桃溪祠(5世)、定息祠(6世)、筠轩祠(3世),统称五大连祠。五大祠堂紧密相连,面积约4100平方米。2000年9月,五大祠被江门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五大祠内的朝列大夫祠作为陈氏纪念馆,将桃溪祠建为外海发展史展馆,定息祠建为民俗风情馆,筠轩祠作为外海文化展馆,泉石祠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展馆。

在朝列大夫祠堂的正面,供奉着陈氏历代祖先的牌位,居中的即是陈伯坛始祖陈莘隐的画像。

陈伯坛遗像

据袁举雄回忆:袁家原来保存有陈伯坛的相片,都捐给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过去曾公开展出过,但袁家人并未得见,现在家中只存有几张复印件。

在“陈伯坛纪念学校”的会议室里,墙壁正中镶嵌着陈伯坛的遗像,附有其生平简介。此外,在“陈伯坛纪念学校”的教学楼前,立着一尊陈伯坛的塑像。这些大概就是世上所存陈伯坛为数不多的遗像了。

陈伯坛手迹

据陈坤华回忆:“陈伯坛使用小柴胡汤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小柴胡汤中的主药柴胡成人重用八钱,大大超出一般的医生用量,故药店多不敢配药。后来,陈伯坛就在处方的左上角画一个特殊的符号代替签名,药店见符号便知是‘陈大剂’的处方,就不再怀疑而大胆配药了。父亲书写的处方,字体流利,是一幅好书法,直到今天,每当我翻看父亲昔日的亲笔处方,在赞叹他高明医术的同时,又欣赏他的书法。”[3]本次调研采访袁氏兄妹时,二人特意赠送课题组6张陈伯坛的处方手迹照片。从这6张陈伯坛亲笔手书的处方笺中,可见其下笔如行云流水,犹如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令人爱不释手。

陈氏墓地

根据陈宝琰口述、袁举雄整理的资料:陈伯坛迁港之前,在广州白云山为父母修建了墓地,也预留了自己和正室夫人的墓位。这是一个较大的墓园,含陈伯坛墓、陈伯坛正室夫人赵氏之墓及陈伯坛父母合葬墓三座。1992年9月,陈伯坛之孙陈宝瑞、宝琰、宝徽、宝颐、宝桐等重修陈氏墓园,并向广州市文化局申请在白云山公园保留其祖坟。1996年12月,经广州市文化局鉴定后认为该墓虽不符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但鉴于陈伯坛在粤、港、澳一带的影响,建议作为人文景观予以保留,故该墓得以保留至今。

此外,在白云山公园的宋代姑嫂墓附近,还保留着一座陈氏始祖陈莘隐的墓地。这是一座元代墓葬,于1978年经“新会外海旅港同乡会陈族子孙”重修,2008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翘楚。他穷究仲景之学,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的研究均有深厚造诣,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临证风格;其医著《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自成一家之说,尤以《读过伤寒论》在岭南影响最大;他先后在广州、香港创办中医学校,亲手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学生,其中不乏各地名医。作为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医家,正如著名学者左霈的题词(袁衍翠提供)所赞:

恂恂其貌,休休其容,

壮领乡荐,文坛之雄,

精研方术,救世为衷,

伤寒金匮,阐幽发蒙。

继长沙之绝学,开百粤之医风。

是为万家生佛,蔚成一代师宗。

本次调研,从不同角度努力追寻陈伯坛的足迹,在诸多方面均有所收获,为进一步研究岭南名医陈伯坛积累了大量的珍贵素材。

[1]陈耀沛.本世纪初广东四大名医之一陈伯坛先生//新会县政协文史组.新会文史资料选辑(5)[M].新会:新会县政协文史组,1981:47-50.

[2]陈国康.名中医陈伯坛传略//广州市政协.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3]陈坤华.追怀先父陈伯坛[J].珠江艺苑,1985,(3):127-144.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研究项目(第二批),编号:Z02010-09。

肖永芝(1963.8-),女,博士,研究员,供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猜你喜欢
陈氏
浅谈陈氏太极拳中胯部平衡在套路练习的重要性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陈氏太极拳:拳小,艺精
义宁陈氏家风
林挺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陈氏清肺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
陈氏兄弟
陈氏宗亲珠宝联盟2016年新春联谊会圆满举行